財政困境 - 陳菊 說:
高雄的負債必需持平而論,也必需納入長時間的歷史觀點,目前所累積的債務餘額,是因為直轄市不同於縣政府的債限額度,以及歷任市長在過去幾十年累積下來的,是歷史因素,由現任市長來承擔並不公平,儘管是歷史共業,我們也願意與中央一併來承擔改善。
一、重大建設直轄市負擔比例較縣政府高:
直轄市的財政有兩點特色,第一個是地方自行負擔的支出比例比省轄縣市高,第二個則是相對應的債務上限自然也比較高。過去台灣只有兩個直轄市,台北和高雄,以重大建設而言,在省轄縣市,多半是中央9成以上,地方只有1成不到,或甚至全部由中央支出;而在直轄市,地方政府負擔則提高到2成5到5成;因應於此,過去兩個直轄市政府的債限,是過去3年GNP的5.4%,而縣市政府全部加起來只有2%。
二、縣市合併三年來中央補助短差465億:
縣市合併、五都升格,然而財政配套措施遲未適切規劃,造成高雄所分配的資源不增反減。相對於過去對高雄縣的補助,許多中央經費補助比例反而下降。譬如,生活圈道路系統計畫,由88%降到73%;污水下水道工程,由98%降到88%;縣市合併,卻讓市民所獲資源受到減損,與當初合併的美意顯然有所違背。
三、舉債是為建設:
縣市合併後,為弭平城鄉差距,創造未來子孫更多的資產,高市府投入重大建設1139億,包括捷運、輕軌、鐵路地下化、污水下水道、道路及公園闢建、校舍及圖書館新(改)建…等,都是對市民非常重要的公共建設。例如,合併後我們建設5座滯洪池,新增238萬噸的滯洪量,是合併前的23倍,有效減少三民、鳳山及大岡山等人口集中區域的積水及淹水情形。
四、市府開源節流,舉借逐年下降、還本逐年增加:
雖然中央補助一直大幅減少,我們透過有效的開源節流,每年的舉債額度,逐年在下降之中。例如:市府經常性支出較上年度減少22億元、人事精簡5%省下13億元、公車處的民營化一年省下超過6.1億元、北長青綜合福利中BOT案省下11億元、透過市地重劃及區段徵收,市府公辦開發面積803公頃,無償取得道路及公園用地330公頃,節省徵收用地費及工程費至少700億,目前以市府以重劃方式所取得的市有可標售土地,總面積超過77萬平方公尺,這些都是市府可立即處分變現的土地,再加上目前已經在進行的土地開發,高雄市可處分之土地資產將超過1千億元,另外,以平均地權基金挹注市政建設共58億元,市民共享土地開發利益。我們也持續進行閒置市有地的有效處分利用,為高雄創造財富,例如左營國中、七賢國中、龍華國小舊校地以及澄清湖周邊中山大學預定的文大用地,這四塊土地公告現值總共約67億,而市場價格更遠高於此數倍。
在市府積極開源節流下,100年度,我們淨舉借166億,101年度則是160億,到102年度更不到150億。而不只減少舉借,我們更致力於債務的清償,六年來共清償482億元,其中,103年度債務還本共編列97億1千多萬元,佔年度稅課收入的15.68%,遠超過公債法規定的5%,目前,市府總資產高於負債19倍,無破產危機。舉債問題為舉世公部門所共同面對,要加以注意控管,卻也不能失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