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由於擁有深水良港,1960年代首座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設立,成為台灣「出口擴張」時期之經濟發展引擎;也因為高雄港,1970年代的「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高雄又被設定為重化工業城市。50年來,高雄市民為台灣創造經濟奇蹟,卻付出「環境汙染」、「健康受損」、甚至「犧牲生命」的代價。然而,因全球產業分工結構之變遷,加工出口區之傳統製造業已然沒落,新進駐之電子產業,雖多屬高附加價值之高科技產業,但對提供高雄在地就業機會卻助益不足;至於石化業,更是「高污染、高風險」之產業,甚至亦因大陸業者競爭而面臨減產。

本市過於偏重高耗能、高汙染產業,其產值及獲利已逐年降低,以致平均薪資明顯低於中北部,亦無法提供充分就業機會;而高雄港在缺乏產業的帶動下,亦難發揮提振經濟的效果。對於本市現有產業結構失衡,民間團體早有批判,731石化氣爆之後,民間對於「產業轉型」更加期待,並提出五大「產業轉型原則」:

一、能創造「在地就業」的產業。

二、拒絕「高社會成本、高環境成本」的產業。

三、能夠促進「社會分配公平」的產業。

四、能吸引年輕人、符合時代的新產業(知識產業、智慧產業、時尚產業)。

五、具有地方自主性的產業(國際區域中能生存的產業、能夠引導國內區域均衡發展的產業)。

請問:你是否認同上述構想?請說明認同或不認同的理由,並說明您對高雄市產業發展的具體對策?預定四年要達成的具體目標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