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3年4月底止,高雄市老人共有322,632人,佔本市總人口2,778,132人的12%,推估本市15年後將增加近21萬的老人,失能老人人口數在107年推估有35,411人,112年推估有41,853人,117年推估有48,087人,要讓資深公民在本市享有健康、福祉和友善的照顧,我將以「健康老化」、「在地老化」、「智慧老化」、「活力老化」、「樂學老化」五大目標,整合本市公私資源,積極推動各項可行策略。
我的具體目標及策略如下:
一、加強弱勢長輩服務
- 以符合世代公平正義、不債留子孫原則,持續辦理老人免費健保補助、老人假牙補助、重陽敬老禮金發放:針對年滿65歲以上長輩,依據其身心障礙、經濟弱勢程度,補助健保費用、老人假牙補助及發放重陽敬老禮金。
- 保障老人基本經濟安全:持續發放低收入戶生活津貼、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輔導年滿65歲以上長輩申請國民年金、老農津貼。
- 結合警政、社政、衛政、民政及民間等力量,建置老人保護網絡:提供社區內獨居老人、特殊境遇長輩裝設緊急救援連線服務、防走失手鍊、遠距照護、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老人營養餐飲等服務,協助長輩原居老化。
- 結合民間建商與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內老人租屋服務:結合民間建商提供空餘屋,導入非營利組織的照顧管理,提供社區內無自有房屋之身心障礙、經濟弱勢長輩租屋服務,滿足長輩在地老化心願。
二、推廣老人健康促進
- 結合社區非營利組織,普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本市共有893里,截至103年4月止共有18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將持續結合社區非營利組織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健康促進等服務,並於原住民部落設置老人日間關懷站,提供原住民老人適切服務。以及針對既有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持續透過培力措施,協助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可持續性發展。
- 每年辦理老人健康檢查,除現有檢查項目外,並增加失智症、憂鬱症、癌症的篩檢服務。
- 推廣慢性病、癌症防治,加強心理衛生健康服務。
- 於社區內提倡健康生活觀念:結合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醫療院所、衛生所、區公所、藥局等,推動用藥、飲食、體適能、老人防跌及居家安全等健康促進觀念與活動。
- 建立高齡者運動休閒活動專業指導人員證照制度,增進長輩參與意願及創造就業機會。
- 結合大專院校規劃高齡者運動項目,開放運動場館供社區長輩使用。
- 推動遠距照護服務改善與品質提升計畫:結合醫療院所,設置遠距健康照護中心,發展高齡健康科技照護及服務,針對偏鄉長輩提供自主預防保健資訊,及即時諮詢服務。
三、鼓勵老人社會參與
- 活化鹽埕區成為熟齡長輩的「銀座」:日據時代的鹽埕,工商繁榮可說是台灣的銀座, 但因商業中心的東移而繁華落盡,人口開始大幅滑落,但舊掘江的商場仍為高雄熟齡長輩的回憶,將運用懷舊特色,導入高齡友善環境設計,活化舊掘江的商場及其周邊還境,打造為熟齡長輩的休閒購物專區。
- 推動銀髮族旅遊、溫情停留(long stay):結合本市觀光資源、社區特色,推動銀髮族旅遊、溫情停留(long stay),提升老人生活品質及振興社區經濟。
- 成立銀髮人才就業資源中心,促進高齡者人力再運用:協助有意再就業者,提供職務再設計,開發適合其第二春的職種,並輔導就業。
- 規劃友善老人交通運輸環境,增設低底盤公車,針對偏遠區域增設就醫專車,加強市區人行道、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環境改善,以及提升醫院友善醫療環境建置,促進老人就醫、社會融合與各項服務輸送效率。
- 運用本市各級學校空間、農村社區閒置空間,辦理促進代間交流及世代融合,傳承長者的智慧與經驗的方案,增進家庭世代情感凝聚及不同世代對老年的認識。
- 推動社區農園,鼓勵親子及祖孫使用,增進三代同樂、共享田園情趣。
四、推動高齡終身學習
- 公私協力共創高齡者終身學習:鼓勵老人終身學習,結合大專院校成立高齡者的「社區樂齡大學」、普設長青學苑,提供老人多元學習管道及資源,提升老年生活品質。
- 輔導本市有線電視台成立專屬高齡學習頻道,推廣長輩數位學習:結合本市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編製適合老人之代間教育、退休生涯規劃、樂齡學習、祖孫關係等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並運用本市有線電視專屬高齡學習頻道進行發送。
- 加強運用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協助老人參與志願服務。
五、公私齊協力
- 推動銀髮產業,讓高雄市成為銀髮產業研發中心:結合民間業者開發高齡輔具、遠距照護、活化腦部、促進健康之遊戲機等電子產品,鼓勵加值服務業者開發創新運用軟體,以及加強銀髮族健康及生活產品研發設計,增進老人生活便利性、縮短老人數位落差。
- 提升「老人研究發展中心」位階與功能,成為高雄市推展高齡友善城市的智庫:目前本市「老人研究發展中心」係屬本市長青綜合服務中心下的一個委辦方案,僅針對長輩及老人福利從業人員辦理教育訓練與研習,應提升「老人研究發展中心」位階與功能,統籌高雄市的產官學資源,成為高雄市推展高齡友善城市的智庫。
- 與民間建商、非營利組織合作,規劃智慧化生活空間,提供居住多元選擇:運用獎勵措施,因應老人需求,規劃開發多元社會住宅,以及結合通訊、科技技術設備,設計便利生活居住空間。
- 加強與民間對話,引進民間參與高齡服務:定期辦理健康促進服務產業及投資機會研析調查,開發適合健康及亞健康老人適合之服務商業模式,以及協助民間發展社會企業服務模式,參與老人服務。
- 輔導高雄銀行以低利貸款培植本市民間單位投入老人照顧服務:因應長期照顧保險即將開辦,無論是機構式、社區式與居家式的服務措施,均仰賴民間單位的投入。在老人照顧強調非營利性質下,民間單位長期投入亟需資金的奧援,故將輔導高雄銀行以低利貸款減輕民間單位投入老人照顧服務的財務負擔,提升本市民間單位投入老人照顧誘因與永續性。
六、連續性的長期照顧,分擔照顧責任
- 運用本市區域特色,發展多層級連續性長期照顧:以「北長青綜合福利服務中心」發展都會型服務模式,運用閒置校舍以「區域型社區照顧中心」發展中型機構照顧模式,以本市仁愛之家轉型的長期照顧園區發展綜合型長期照顧模式,並於社區內推動小規模多機能的長期照顧服務模式。
- 發展失智症老人照顧資源,推動多元服務措施:結合民間單位設置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提供免費諮詢專線服務、社會支持網站,設置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並同步加強辦理預防走失之相關措施及宣導。
- 盤點本市38區長期照顧服務資源分布情形,並依當地失能人口需求情形,逐年分期拓增服務據點數。
- 與本市大專院校進行照顧服務人力的培訓與產官學合作,提升本市照顧服務人力供給量與留任率。
- 與本市企業單位針對退休人員、員工親屬晚年養老需求,輔導成立企業型日間照顧中心,以協助員工顧職減壓。
- 擴大公共參與的在地照顧模式:建構在地照顧模式的溝通平台,擴大非營利組織、專業團體、社區社團公共參與,發展社區化之家庭支持系統,避免照顧產業過度市場化,以協助任何性別家庭照顧者均能持續就業。
七、於市府成立「高齡福祉統籌辦理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