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楊秋興 說:
一位稱職的決策者,就是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而且做出的決策,還要具體可行,對百姓有實質利益。事實上,任何真正有助於提振高雄經濟的構想或建議,我都衷心支持、鼓勵,也會仔細參酌、研究。但我通常還會多用一些務實的角度思考。
前述五大「產業轉型原則」,基本上大半和我的經濟、產業政見,不謀而合,但我在規劃相關政見時,特別重視可行性,以免因為陳議過高,流於口號。
我最大的不同是,所有規劃都立基於高雄既有的條件與基礎,什麼應該優先強化、什麼應該優先發展,什麼應該等待時機成熟,一切按步就班,避免空洞。對未來高雄產業發展,規劃的幾個方向如下:
一、振興基礎產業群
1、石化產業群
觀察新加坡裕廊島、荷蘭鹿特丹以及比利時安特衛普等石化園區,也都位在人口相當密集的都會區發展,因此高雄石化業發展的關鍵在主事者(中油)能不能與其中、下游業者做好環保工作與安全準備,配合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趨勢要求,對石油和化工產業提出了實施清潔生產和開發、應用綠色工藝的更高更新的要求,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加上好管理與安全檢查維護工作,並透過企業定期報告向市民展示其社會責任與資訊透明化,使高雄的石化業也能清潔無害安全生產。
面對台灣未來的發展,石化業仍是不可少的產業,高雄過去有相當的紮實基礎,不要因噎廢食,而輕言放棄多年來建立厚實石化產業基礎,相形之下,更要以「產業群聚」的觀念引領另二個產業:環保工業與公共安全生產產業。
2、金屬產業群
對未來中國大陸發展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製造業、先進重大裝備製造業、海洋工程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需要,推進鋼鐵高新材料產業化。
高雄鋼鐵業是有很大空間發展相關產品,產品可朝“高強韌、耐腐蝕、易焊接、長壽命”方向發展,同時兩家公司也可發展前述產業的零組件,使鋼鐵製造的附加價值提昇,帶動更多工作機會。
3、造船業集群
面對國際綠色、環保、安全潮流要求以及國際造船新規範、新標準的船型開發。高雄造船業應著力優化船舶產品結構,並在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高端船舶。
同時著眼長遠發展,選擇具有一定前瞻性、探索性、有一定市場潛力的產品,開展前期預研和概念設計,搶佔未來技術開發和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除此之外高雄豪華遊艇是目前台灣造船優勢產品,如何維持其優勢競爭條件,刻不容緩,造船業要努力從研發、設計、生產、改裝、維修、服務等各環節入手,使各環節都能培養出中堅產業,真正紮實做到國輪(艦)能自主打造。
4、六次農漁業集群
所謂六次農業是指農業生產(一次)×農產加工(二次)×銷售、服務(三次)是將傳統農業融合加工與銷售服務的新農業,特別強調藉由工商融入來提升農林魚產品的加值,來增加農民收益或避免「量多價跌」情勢。
大高雄四周環境有優良農漁產品,但附加價值一向偏低,且經常看到生產過剩傷農(漁)情勢,透過新的六次農漁業集群的打造,將可調節產量供應與加工製造並品牌化,使大高雄農漁產品附加價值提升,增加農漁收益,同時也促進年輕朋友回流農業、農村。
二、發展新興產業
1、能源產業群:
風電、太陽能裝備零件產業風力、太陽能發電是目前產業化條件最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代表著21世紀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高雄也有部分廠商從事本項新興產業,但未能形成一個產業群,因此強化科研能力並與中國大陸主要城市合作共同打造能源產業鏈,高雄產業著重在風電、太陽能裝備零件研發、設計與製造。
2、電力自動化與智慧電網產業群:
如何讓發電廠成果能更有效率營運,電力自動化與智慧電網產業就順應而生,高雄有多處火力電廠,再加上鄰縣核三廠,高雄是有條件發展本項產業;智慧電網是現代通信、電腦和微電子技術服務於電力能源系統的技術產物,其配套的產業是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綜合產業,這一產業群產品包括:網路監測系統、控制系統和安全維護裝備,變電站及電氣設備的智慧化、特高壓及直流輸電設備、特種變壓器、一次設備線上監測及診斷裝置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並網產品、輸配電產品、電力電子產品、調度自動化產品、通信及軟體平臺產品。
3、節能環保產業群:
高雄目前仍深受環境污染之苦也是台灣碳排放最高城市,因此高雄致力發展本項產業不但可以解決己身之苦,技術、設備若成熟又可作輸出。
尤其是中國大陸三十年多來的改革開放,已不斷產生相當嚴重的環境問題,這將會是高雄環保產業的潛在市場,如此將帶動高雄另一波就業機會。
4、新材料產業群:
高雄有兩大基礎產業:鋼鐵與石化,是有發展新材料產業群條件,新材料產業的關鍵技術是奈米科技,因此中鋼、中油、台船、金屬發展中心等企業應與本市各大學合作透過奈米科技發展高雄新材料產業,可朝特種纖維複合材料、金屬基複合材料、磁性新材料、化合物超細微粒及納米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努力;將可為高雄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5、海洋產業集群:潮流發電裝備、生質能(海藻)產業群:
高雄以海起家,但對新興的海洋產業著墨不多,如海洋旅遊(郵輪)、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工程、海洋裝備工承及海洋能源探勘。
海洋產業群也是一個龐大事業群,配合國內能源缺失條件,除海洋生物科技外,個人主張發展潮流發電裝備、生質能(海藻)產業來協助台灣走出能源缺乏困境,也帶動新的就業機會。
6、軌道交通組裝與航空維修及其零件產業群:
台灣軌道交通發展非常迅速,配合日常營運維護與台鐵車廂汰舊換新,軌道工業就非常有需求,配合金屬中心及中鋼、唐榮等企業在高的優勢條件,高雄是可發展軌道交通車廂、零件產業群來滿足未來台灣需求,也可進一步拓展海外如巴西與東南亞市場,對高雄就業機會提供將非常有助益。
同時亞洲飛航班次在本世紀出劇增,成為飛航主要市場,飛機維修及其零件提供也成為亞洲地區新興潛力產業,未來大高雄也應重點扶持本項產業在高雄生根發展,給高雄帶來新投資與就業機會。
三、壯大現代服務業
1、軟體及服務外包產業集群:
可優先朝電力自動化、通信、智慧交通等軟體領域的爭優勢,並大力發展面向電子資訊、石油化工、車輛製造、電力能源、機電裝備、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鋼鐵等製造業行業的嵌入式軟件、應用軟體和企業資訊化軟體,同時發展 電子政府 、 智慧 家 庭 與 社 區 、 現代物流、文化娛樂、商貿旅遊、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城市安全、公共交通等現代服務業應用軟體。
2、現代物流產業集群:
配合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智慧物流規劃,高雄將在現代物流業扮演全台灣樞紐角色,並與亞太及中國大陸主要港口城市各物流中心做連結,將朝各種專業物流中心建置,使物流配送能快速準確送達,促進生產與消費,使高雄港發揮其地理條件下轉運功能,並帶動高雄就業機會。
3、資訊服務產業集群:
由於政府資訊基礎設施不斷擴容升級,資訊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因此高雄可朝資訊傳輸、互聯網資訊服務來加快發展電信增值服務業,並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數位傳媒、網路視聽、網路遊戲、數位設計與創意等數位內容產業。同時完善數位認證、電子支付、線上支付等技術體系,來強化電子商務。
雖然這些年來景氣不振,但高雄仍然擁有不錯的產業業發展基礎,比如中鋼、金屬中心的研發能力,民間已經相當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還有曾經訓練出大量產業優秀人才的在地大專院校,誰說高雄未來在全球的材料科技及相關應用領域,不能佔有一席之地?
任何重大經濟政策的推動,都不可能忽略資金、土地、技術(研發)、行銷、管理及人才等問題,我過去能夠做出不錯的招商成績,也是因為著眼於此,清楚自己的條件與能力,才能成功說服別人前來投資,而不是拼命放煙火和種花種草,更不是招來一些只想炒作土地的不肖廠商。
高雄過去因為戒急用忍等因素,多次錯失成功轉型的時機,民進黨在高雄市執政16年,政治上確實是成功的,但經濟上卻是幾乎是一事無成,高雄還要繼續沉淪下去嗎?這些發展方向,在4年市長任內,或許無法全數一步到位,但全部都具體可行,也是高雄未來應該發展的正確方向,歷史終究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