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長

《人的成長》

近年來,「斜槓」(Slash)及「跨領域」的工作思維蔚為風潮,有別於過往重視單一領域發展,因著能將興趣、愛好結合工作,以達成享受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而使更多人逐漸開始發展自己的斜槓人生。

事實上,早在 100 多年前,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即已擁有這樣的斜槓精神,集醫生、數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教育學家等於一身。但她並非僅為了能過上自己想過的理想生活,而是因著具有更遠大的抱負──對於教育的使命,而踏上這條斜槓人生的路。

在蒙特梭利的著作《人的成長》一書中,我們可從她不同的專業領域與斜槓角色中,了解到她對於兒童成長的觀察,以及所延伸出的教育理念及相關概念。

斜槓角色 ─ 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及心理學家

作為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及心理學家,藉由觀察與研究,蒙特梭利著眼於人類的獨特性,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在於無法如同許多動物能透過遺傳來獲得固定的行為。像是羊、馬、牛等動物,幾乎是一出生就能站立,甚至能迅速地奔跑,但人類的嬰兒卻有很長一段時間相當柔弱、缺乏活力,無法立即擁有成人的特徵。

而人類得以成長的關鍵在於,因著胚胎環境的轉變,使得他能逐漸地習得各種能力。於此,蒙特梭利提出「三重胚胎生涯」:人類在未出生之前,屬於「身體(或稱生理)胚胎」,藉由吸收母體的養分來成長;而新生兒出生後至 6 歲,逐漸發展出「精神(或稱心理)胚胎」,運用「吸收性心智」生活,從環境中吸收他所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一切;當孩童成長至 6 歲之後,再發展出「社會胚胎」,這時的場域變成非固定的,他將焦點轉移到人群上,開始在意同儕的實際互動。

其中,在精神胚胎時期,除了吸收性心智的運作,亦存在著兩種與生俱有的內在力量,包含內牧美(Mneme)及荷爾美(Horme)。前者是人類心裡潛藏的超級記憶力,兒童在環境中接觸的,他都會吸收進去並存在記憶裡,像是社會習慣、道德行為、文化、信仰和情操等;後者則是自出生至死亡,策動人類生命的原動力,可說是推動孩子進入環境學習、成長的引導力量。

斜槓角色 ─ 教育學家

作為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教育關乎著社會及全人類的利益,因此,應實現聖經中上帝對於人類的心意:當瞭解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長處,在那豐富又充滿奇蹟的環境中進取、昌盛,並主宰、管理環境。換句話說,土地環境的永續治理是上帝賦予人類作為管家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而人類具有無限的潛能,每個人都應善盡自己的宇宙責任,同時也充分地發展靈性層次的精神生命。

一個人的精神生命會如何發展,這與其人格的形成有關。人格貫穿在每個人生命中不同的發展階段,始於童年且從未中斷。而蒙特梭利教育正是能幫助人類獲得獨立、使人格擺脫傳統教育偏見及壓制的方法

然而,過往因著成人的偏見,使得兒童經常處在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壓制的狀態。在成人的偏見中,我們可能經常不自覺地認為,兒童的生活只能經由成人的教學來得到改變或改善,然而這種偏見將使我們無法看到兒童其實是能夠自我建構的。

而蒙特梭利卻提出不同的觀點,她認為環境中各種事物為兒童帶來的刺激,不僅進入了他的心智,兒童甚至能複製它並「肉身化」(incarnation)變成自己的一部份。事實上,兒童的生命裡住著一位擔負其教育規劃和技巧的內在導師,而成人若能認可這位導師的存在,就能以兒童的協助者和忠實僕人的身分來協助他。

當孩子處在一個預備好的環境中,並賦予其有限度的自由,其內在導引將使其自發地活動,從而產生自律與秩序感,並朝著善的方向前進。


人的成長,始於童年生活 

循著蒙特梭利不同的斜槓角色,我們可以發現到「童年」這個階段的所見所聞,將會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在童年時期因著「吸收性心智」的運作,使得他無須刻意努力,只要「生活」,就能從環境中吸收語言等各種複雜的文化。而因著每個孩子所接觸到的文化有所差異,他們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會建構並展現出屬於自己的人格特質樣貌。蒙特梭利提醒身為成人的我們,應幫助孩子從人類生命演進的歷史與整體的宇宙觀,來了解自身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因此,她提倡應推動「宏觀教育」,這種教育能使人超越現實的利益,不再執著於與人競爭,反而是藉由培養孩子具備開闊的心胸,使他們願意投身於一切能推動人類真正進步的事業。


在《人的成長》這本書的最後篇幅,蒙特梭利提到,「『童年』不僅是一個使每個人愛上自己的家鄉、使人固守本身習俗的憑藉,更是貫穿文明進步的工具。」


這讓人聯想到「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一詞。地方感的形成,是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環境及成長過程中累積著各種經驗,進而產生自己所熟悉的情境,這使我們從中獲得安全感、歸屬感,並找到意義。而童年便是培養孩子形成地方感的重要時期,不只是在自己所處的地方獲得心理依歸,同時也讓孩子對於自己所屬的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願意遵守文化中的習俗規範,並感到自在快活。


如同蒙特梭利所言: 「每個人都得適應他的時代,並在那個時代中活得快樂。我們再也無法適應一千年前的社會生活形式;同樣,生活在一千年前沒有汽車與快速通訊設施的古人,也無法生活在當今文明社會的噪音與快奏中,也一定會因現今人類的發明與創造奇蹟感到驚恐萬分;而現代人在這個環境中如魚得水,覺得這才是舒適的生活。」


作者:TMEC 研究專員 2021.02.02

「童年可說是一個導引兒童長大與完善的『內在生活』階段,兒童所渴望的是符應其內部需求的東西,直到獲得成長的目標......因此當他處於一個有利的環境中,能自己選擇器具與工作時,就會表現出平和、快樂的態度。」(瑪麗亞.蒙特梭利,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