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宇宙教育

2018/12/26 │徐永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後研究員兼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執行長/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協同主持人)

在另類教育中,除了蒙特梭利外,少有人會特別使用宇宙教育(cosmic education)這個概念,特別是在 6-12 歲的發展階段中,蒙特梭利使用宇宙教育的觀點。她試圖以宏觀的宇宙談起,再來看個別的學科如文化、歷史地理與生活型態等等的部分。先讓小孩有全景圖像,再來看看細部知識之間的關係(Stephenson, 2015)。這樣的過程,我覺得有點像是給了小孩一張房屋結構圖,之後讓小孩知道個房間可以放些什麼東西,使得自己在運用知識上,經由系統整理,理解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方便使用。

如蒙特梭利 1950 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說的:「真實的興趣非來自於要求,教育不該基於成人的興趣選擇,更糟的是,成人的選擇往往相當膚淺,因為小孩對所有事情都有興趣。小孩對於用宏觀的角度來看事情是感興趣的,很快的小孩會注意到特定事件作為專注的研究。以此途徑,由全體走到部分,再回到全體,小孩能發展出一種整體宇宙論,用以梳理他們的智能,以及讓他們針對自身處境擁有較佳的洞見能力,同時讓他們有機會發展創造動能。」


小孩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經驗到一種內在需求,需要使用到兩種認知能力:

1. 他的想像能預見某些概念;

2. 把新的概念嵌入到自己的信念系統內,使之變成有意義的概念。


針對小孩的想像力來看,發展想像力是他們的認知特性,小孩透過感官認識外在世界,並以主動構思,將這些存留下來的印記,做拆解、重組、編織的方式,轉換成想像並賦予想像的價值與判斷這些想像的趣味,就像是把天空中的雲朵,看成是蘋果、汽車等等,使得觀看雲朵有了另一種趣味。如蒙特梭利說的:「人的意識活動進入到這世界,是帶著想像的。不論是人類發明產物、物理的或心理的,都有高度的想像性。即使是學習歷史與地理之中,我們也必須要有想像力,特別是在天文(universal)教育中,若沒有想像力則我們能學習嗎?」( Montessori, 1989)


另外,依據蒙特梭利的發展階段論,小孩在六、七歲的年齡,也就是從吸收性心智轉化到推理性心智階段,小孩的心智活動,不再只是自動地吸收訊息,還增加有意識的檢視這些訊息的意義。此時的學習也變得不同,他們減少模仿與重覆性的活動,逐漸對抽象性的系統知識感到興趣,如科學、歷史、地理等等,並用學來的知識建立和這世界或宇宙的關係。此外,他們更關心周遭與他們年紀相仿的學童,彼此注意對方興趣,從遊戲中,轉化到工作上的合作。他們也會關心自己生活的社區,甚至是延伸到社會結構的察覺。


從宇宙教育的觀點來說,教師要能提供選擇的機會,以他們感到興趣,願意花時間去理解或追求答案的教學。教師只要能把握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學生的好奇與懷疑感自然提供,也就願意主動學習,喜愛學習的。


最後,蒙特梭利說:「好的教育是培育小孩的心智發展,如同在沃土下灑種,在種子發芽成長中,給予他們想像的能量。因此,教育的目的並非只是讓小孩擁有缺乏記憶的理解,而是去點燃想像之火,那也是小孩最為內心的渴望。」(Montessori, 1989 )


參考文獻

Montessori, M. (1989). To Educate the Human Potential. New York: ABC-CLIO

Stephenson, M. S. (2015). Cosmic Education: The Child’s Discovery of a Global Vision and a Cosmic Task. NAMTA, 40(2), 151-163.

推薦閱讀

為人類的我們,不僅從個人來看,或是社群或是社會,都有自身的宇宙任務(cosmic task)

蒙特梭利教師艾莉森・萊德進行過一項研究,指出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其實與兩種不同世界觀 (worldview) 息息相關

我們的生活不容易預測,當台灣教育部期望學校教導學生媒體識別能力之時,學校教師要如何面對混亂不一的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