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場域為本的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

2019/3/14 │林梓琦(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2019 年 3 月 1 日至 3 日,「以場域為本的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工作坊」於政治大學舉辦,我們邀請了美國俄亥俄州哈德森蒙特梭利學校的中學校長 Adam Ladd 及人文科教師 Kelly Ladd 前來,分享以場域 (Place based) 為發想的學習法,吸引了近 70 位來自全台各地及香港、馬來西亞、中國等地區的教師、家長,和對該教育法感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與。


三天的工作坊活動,可大致分為講座、實作、成果發表三個階段,講座中,講師探討 Place 的定義與概念,並分享許多自身教學經驗中的案例;分組實作則是讓與會者走出教室,到校園周遭進行「場域探索」("Site Safari"),與會者各個張開感官,對周遭環境進行觀察與體會,再回到教室,各小組聚在一起進行個人專題報告的準備;最後便開始進行組內分享,以及全班的成果發表。這樣的進行方式也正呼應了講師在課程中特別強調的「三階段學習法」。


與會者開始進行專題報告準備時,有些組別向講師提出了一些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講師認為,本次專題報告的一大目的是希望與會者回到自身工作的場域時,能夠繼續利用這份專題,分享給他們的學生,進而影響周遭的人,使得它的意義更長遠。因此,與會者不必以政大作為唯一場域,可以自身生活的經驗做發想;每人必須獨力完成一份專題;報告形式講師則歡迎大家以創意的方式呈現。而講師也提醒大家特別留意,報告時,讓每一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時常會有學生出於羞澀而逃避上台發言的機會,教師應該給予這樣的孩子特別的關心,鼓勵孩子嘗試,或許下一次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可觀察到的是,蒙特梭利教師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時,需要為課程設計的理念有所堅持,也應在學生自我表達的方式上保有彈性。


工作坊最後的成果報告,每位與會者都依據自己的背景,產生很不一樣的場域學習教案發想。大部分是根據自身家鄉或者就職學校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做設計,希望學生能以場域為出發點,做多面向的觀察與探討。因為這次活動在政大,也有許多與會者利用政大特殊的校史與複雜的政治因素做發想,希望能帶領學生探討威權體制、轉型正義等相關的議題。


例如:有與會者來自台南安平,便利用古都豐富的人文歷史條件,發展豐富的場域調查教案;也有老師因為服務的學校後山有著一大片墳墓,便以祭祖文化為主題做延伸,希望學生能夠更深入探討這片校園周圍難以忽視的景觀,讓學生在看到墳墓時,不再只有害怕而已。也有與會者上台時為大家唸了一首詩;也有人引用了先前閱讀關於蒙特梭利教育而特別有感的文章,讀出來和大家分享。


工作坊的過程中,與會者同時有教師和學生兩種角色。作為教師的身分,他們要去做教案發想,設想什麼樣的課程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參與整個工作坊時,他們又化身為學生,觀察講師 Adam 如何以三階段學習法呈現,成果發表時也坐在台下聆聽其他與會者的報告,這時他們可以換位思考,作為學生,參與這樣的課程有何體會。


儘管成果報告的流程到最後,由於班級規模稍顯龐大,人數眾多的情況下,每人分配的時間少,講師也無法針對各人提供回饋。但就像講師 Adam 在課程中說的,教案的設計是「有機的」,課堂中的發展時常不如預期,而教師需要配合學生,保持隨機應變。最終工作坊在講師的結語以及出席證明頒發儀式中,劃下活動的句點。會後,也可看見藉由這次活動,原不相識的與會者彼此交流,形成實驗教育有志者的網絡。

▲與會者分組討論時,講師 Kelly Ladd(後排左至右)、Adam Ladd 與翻譯人員許壽峰一旁觀察並給予協助與建議。(圖片來源/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

▲工作坊場外,講師也提供了哈德森蒙特梭利學校學生作品,展示「以場域為本」學習法教案,學生成果發表、校外參訪規劃的呈現。(圖片來源/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

講座的重點整理與實況紀錄,可參考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粉絲專頁

推薦閱讀

場域不單指地點或空間,是包含了經濟、生態、歷史、地理、社會等

不論哪種階段的蒙特梭利學校,課程中都含有在地化課程,期望學生體會自身對環境的保護責任

在這樣的經驗中,青少年的學習將如同廣袤的土地-延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