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觀變化思考教育

看蒙特梭利教育如何因應當代社會

2018/12/14 │曾宥儒(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圖片來源:Pexels 

108 新課綱即將上路,其中強調的「核心素養」 源自全人教育的精神,與過去的國教內涵不同。這波教育改革期待將學習的重心從課本移轉至生活各個層面,進而培養在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從教育改革的歷程便能發現,將教育視為「改善經濟條件、翻轉社經地位」的時代已經過去。 21 世紀是一個充滿多元樣貌的世代,民主政治的發展、族群互動的變化乃至人類與生態之間的關係也愈趨多樣,現代人所需具備的能力已與過去不同。


因此當我們談論傳統與現今教育時,需要思考不同的教育制度是發展在什麼時代背景?當時人們注重的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 我們才能重新省視過去的價值觀與認知是否還適用當代社會,甚至是當代教育。現為蒙特梭利教師的艾莉森・萊德 (Allison Lide) 進行過一項研究,指出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其實與兩種不同世界觀 (worldview) 息息相關。這不但提供我們看待教育的另一種思維模式,同時也能一探蒙特梭利教育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外在世界。


她提到,所謂傳統教育是以機械世界觀(mechanical worldview) 的特徵為基礎-線性發展的、階級結構的、外在客觀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如下表)。教育遂成為一套像是單向知識傳遞的公式,遵循上層階級訂定的規則,教師與學生因此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參與式世界觀 (participatory worldview) 則是非線性的、相互依存的、過程導向的以及關注生態的。而這與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極為相容,瑪麗亞・蒙特梭利同樣也是以一種非線性式的模型看待人類的發展過程(如下圖)。

艾莉森・萊德根據觀察,整理出機械世界觀與傳統教育的比較,上表擷取部分內容。製圖/曾宥儒
瑪麗亞・蒙特梭利提出的發展四階段 (The Four Planes of Development)。製圖/曾宥儒

至此,我們便能看出兩種世界觀重視的價值極為不同。然而伴隨機械式世界觀所發展的傳統教育,我們也難以斷定它就是一種錯誤。一如臺灣早期經濟起飛時期,教育是用來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方法,當時的重心放在「經濟」與「國家」,學校教育會強調什麼面向便不難想像。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社會是處在一種動態的發展歷程,而不是斷裂的階段,世界觀也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外在社會重視的價值也必定會不同。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曾說:「當前的人類社會正面臨危機,因為人類自身的發展無法與其外在的環境發展相一致。」


蒙特梭利博士非常早就看出在動盪的外在社會之下,教育對於個人而言,除了追求所謂更好的物質未來之外,更基本的原則應是去激發與培養個人內在的能量,如此「動態」與「有機」的過程,以及具有「成長」思維的教育理念,才是足以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創造多樣化人才與技能的解決之道。而這也正是為何蒙特梭利教育到了當代依舊適用,甚至可以說是在既有的教育制度中如注入活水一般,使人們意識到需將世界的變化、價值觀的發展與教育結合在一起思考。如此,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才得以培養全面性的能力與知識,在動態的社會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參考資源

推薦閱讀

在教育體系中,有些反而重視「如何培育孩童善行,而非典型的智者。」

「如果你知道前面就是飢荒的歲月,你不會讓你的孩子飢餓,而是盡可能餵飽他們。當準備離開面對新的挑戰時,他們才夠堅強。」

蒙特梭利對中學教育的願景為大地之子,意思為地球、土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