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讓我們一起走得更遠

2018/10/1 │徐永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後研究員兼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執行長/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協同主持人)   

實驗教育不滿意傳統教育,其中一項因素是傳統教育花很多時間關心個人學生的學科教育,相互競爭,而忽略了對他人的關心與協助,使得個人主義盛行,世界只為我而存在。


當個人贏了世界,身旁卻沒有人喝采,這有何意義呢?在教育體系中,有些反而重視「如何培育孩童善行,而非典型的智者。」


如泰國的賽西亞賽(Sathya Sai)學校的校長說:「學校裡有很多傳統學科讓學生學習,如語文和數學,但是這些學科內容都需要修改,把負面行為調整為正向行為,例如說原先數學題目提到,有個小偷,偷了別人的五隻羊,一隻賣了200元,又偷了別人的三隻雞,一隻雞賣15元,請問這個小偷最後得到多少錢?這樣的問題容易讓學生覺得偷竊是很常見的、自然有的事情。但是,我們在教育孩童時不該如此,偷竊是不對的,要告誡孩童,若要教導數學計算,可以改為,村內有人要結婚,有人送羊,有人送雞,幫助他們建立農場,依據上題價格,請問這對夫妻獲得多少價格的禮物?這樣出題比較容易讓孩童知道生活善行的重要」。有趣的是,校長說:「以培育好人的教育,反而教育出帶著善行聰明人。」


我想,除了泰國校長提到的,學校科目需要加入對人友善的學習內容外,在生活上也需要指導孩童具體實踐,「將他人的需要,納入到自己行為的考慮中」並具體呈現在生活細節內。例如,有次我到台北市立圖書館,有位父親帶著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進入電梯車廂,父親請小男孩先按著開門按鈕,讓所有人進入,並請小男孩詢問每人要去的樓層,小孩按不到最高的11樓曾按鈕,站在後面的父親幫忙按下,並稱讚孩子的助人行為。整個車廂內的人都對著彼此微笑著,接著陸續離開電梯車廂。這位父親認真的教導兒子,展現對人的注意與關心。


如蒙特梭利女士說的:「所謂的與人相處的社會生活是什麼呢?如果不是去解決社會問題的話,那麼是否為舉止合宜,行為的目的可被眾人認同呢?」(Montesssori, 1995, p.225)從電梯內的案例來看,我認為有幾項值得說的事情,如下:



最後,當我們願意示範合於規範的行為舉措,自我行為兼顧他人需要之時,若我們需要一個幸福生活,培育孩童自我反思與人際關係的能力,將是至為重要的,善行讓我們生活更和諧,也可以一起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Montessori, M. (1995). The absorbent mind. New York: Henry Holt.

推薦閱讀

若兒童自主性缺乏屬於外在性,則發展兒童自主性的重點就會放在學習環境上的準備工作,即預備的環境

蒙特梭利教師艾莉森・萊德進行過一項研究,指出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其實與兩種不同世界觀 (worldview) 息息相關

質化的形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深入而廣泛地探討學生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