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與青少年教育

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

2018/9/10 │曾宥儒(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讓孩子遵循自己的內在發展

「教育界彷如遺世獨立的孤島,裡頭的人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為生活準備」

—《吸收性心智》瑪麗亞.蒙特梭利 


走進一間中學教室,眼下所及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課桌椅,抽屜裡頭塞滿教科書、習作、參考書還有考試卷。囿居於每一個座位的學生,正是我們口中「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青少年。這是當前的教育現況,學生被期待在智識教育與考試中習得所謂的學習熱忱、生命關懷、文化素養。然而,試卷上 A、B、C、D 四個選項真的能夠告訴我們一個學生的全貌嗎?透過測驗定奪學生成就是唯一的教育模式嗎?當我們論及「教育」,曾幾何時變成紙上談兵,在一張張試卷上作答,逡巡在如何將學科更加詳盡的智能教育上。

考試卷上的選項就代表唯一解答嗎? 

蒙特梭利女士這番話著實讓人感慨。我們對於教育狹隘的眼光,致使教育僅發揮部分意涵:「教師教授,學生學習」。這之中缺少師生間的互動關係、缺少學校與學生的連結,也缺少了學生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成為一名真正學習者的機會。


對蒙特梭利而言,教育的核心關懷應當是生命本身,在幼教階段主體是兒童,到了中學階段便是青少年。無論教師、家長甚至看似無生命的學校都是影響青少年的關鍵要素,這些角色將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形塑出一層透明罩,向青少年反映每個角色看待他的眼光,從而影響他對自身的了解。當我們將教育中可能出現的角色都涵蓋進青少年的生命時,才有可能將目光真正地投入在這位年輕的生命身上。另一方面,蒙特梭利也強調生命在不同發展階段有其所需,且發展的過程是由一個階段躍升到更高階段的,青少年階段有不同於兒童期的需求,他將發展更高層次的獨立、自尊與價值,我們將不能再以看待兒童的方式對待青少年。

 

於是,教育青少年的重點將不會聚焦於教授特定的學科知識,而是在於如何讓這個生命遵照其生心理發展的需要,進而將這些需求納入課程與活動的設計中。一如蒙特梭利提到,一歲時幼童開始走路,這一個四處活動的生命,並不在於成年人教會了他「自由是什麼」、「獨立是什麼」,而是因著自然的生理狀態,讓他開始趨向獨立自由的路途。無論是兒童或青少年都將會是自己學習與成長的主人,他們比我們都更加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對於陪伴在一旁的成年人,我們需要的是預備好合宜的學習環境、適時地提供引導與協助。伴隨青少年生命成長的各個角色便能與此生命相互連結,進而滋養這個年輕生命。對於青少年而言,教育終於能回應他真正的需求、引領他適當地發展。如此,教育便不再是使青少年囿居其中的一座孤島,也不再為青少年各成長階段劃下一道道彷若斷裂的幽谷,而終於能夠帶給青少年滿足與自由,成為一名真正「生」與「活」的人。


參考資源


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人們相當好奇的是,蒙特梭利的畢業生,究竟呈現什麼特殊的樣態

學校該教的不只是有用知識的學習,還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這兩種發展是不同方向的

蒙特梭利教育鼓勵且支持孩子嘗試,藉由獨特的教學方式培養孩子的自發性,並且相信每個生命都是獨特且具有無可限量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