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中學:

依循青少年發展所生的中學型態

2019/7/10 │曾宥儒(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蒙特梭利博士提出人類四大發展期-0-6歲、6-12歲、12-18歲及18-24歲。在青少年階段則又細分為兩個子發展期,分別為 12-15 以及 15-18 歲。若呼應台灣的學制,便是國中及高中階段。但在台灣的經驗,這兩階段的中學教育幾乎像是為了下個階段的升學(考試)作預備,因此在課程規劃與學習上,兩者差異並不大,只是隨著課綱制定出更進階的學科內容。

 


然而若採取蒙特梭利觀點,中學教育的思考則不是如此。

 


2005 年北美蒙特梭利教師協會(NAMTA)夏季青少年培訓,一群高中實驗教育工作者就發現 15-18 歲晚期青少年的特徵,包括發展出更強烈的後設認知、批判思考;更相互的人際關係、尋求與成人導師一對一的工作;建立起自我認同、探索成人的職業、在成人世界中找尋自我的位置;評估與探問他人的道德原則、對全球性的議題感到敏感等(Gena Engelfried 2006)。

 


因此教育-中等學校的規劃應當基於孩子的發展特徵與需求而有所不同因應。也就是,提供青少年在 12-15 歲以及 15-18 歲的工作機會不同。從青春期的第一個子階段到第二子階段,需要的是一個更廣泛與全面的學習場域。

 


大衛.卡恩(David Kahn)與榮.史都華德(Ron Stewart)在克里夫蘭蒙特梭利中學的發展文獻提到:「蒙特梭利教育在國中階段會以廣泛的模型為基礎,例如從城市日校(urban day schools)到農場住宿專案(farm boarding programs)。但到了高中階段,青少年需要在或者是靠近城市的環境中成長,那裡有豐富的學術、文化、社會、工作與服務的機會」(David Kahn, Ron Stewart 2001)

 


12-15歲的青少年在農場學校中,體驗社會生活的基本運作邏輯,包含人際互動、社會組織、微型經濟等。青少年伴隨著前述的經驗,發展他們多樣性的興趣與天賦,也出現了對於成人世界了解與探索的需求(Gena Engelfried 2006)。15-18歲的孩子將尋求一個「更真實」的世界體驗。這是他們的內在傾向,同時也因為過去的學習環境,已使得他們預備好踏入成人社會的心。

 

這促成了大衛以及榮所提及的,在國中(12-15歲)及高中階段(15-18歲)不同蒙特梭利學校型態的出現。而事實上,這般遵循孩子發展特徵使得學習環境有所不同的概念,也是依循著蒙特梭利博士生前在兒童教育的耕耘,以及她對青少年教育所提出的願景。在此引述大衛與榮的說明:

克里夫蘭蒙特梭利高中(The Montessori High School)是建立在蒙特梭利的基礎上的······兒童之家[3-6歲]透過具體活動以及手作學習來達到自我建構。國小[6-12歲]課程的宇宙教育主要被視為抽象的事物。農場學校[12-15歲]提供一個生活經驗,置身在具有深度社會氛圍、高度形成性的(highly formative),表現了社群生活「人類故事」的實踐。克里夫蘭蒙特梭利高中將綜合上述蒙特梭利教育的階段,將那些階段中所經驗的「意識」變成隱性的價值。這種意識的提升對於 15-18 歲來說是自然的,他們尋求自身與社會之間具有意義的連結,而且開始定義踏入成年期的成熟途徑。克里夫蘭蒙特梭利高中提供了一種擴展蒙特梭利教育已經被驗證之價值的方法,適合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因而實現瑪麗亞.蒙特梭利從出生到成人時期的教育願景。

在此所談到的蒙特梭利中學型態,是美國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以蒙特梭利博士的理念作為基礎而生的中學藍圖,儘管蒙特梭利本人生前未有機會對此進行肯證,但可見得是蒙特梭利中學在發展上依然遵循她的教育哲學,並且相對於體制內的教育,也達到了蒙特梭利博士生前所稱的「中學教育的改革」。

 


在了解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案例後,我們可以懷抱「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的思維,思索我們可以如何做將其中的概念或元素融合我們的校園。舉例來說,短期的校外教學延伸為長期的住宿學習;或是各業專家學者進入學校的分享座談,可以改為帶著我們的孩子走出教室,實地探訪各路前輩們所處的廣闊世界。

 


除了前述如何應用相關理念的思考取徑之外,我們也可藉此探問更深沉的問題,那就是台灣的中學體制是否有其他更多可能?教育所面對的是人,而辦學如同設計一個以人為本的專案,將有許多須要時刻探究與修正的問題。當我們期待端出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時,我們也必當將自身的視野打開,進而持續發展,非單只有教學內容,學校型態抑或是師資培育等亦是如此。



參考資源

推薦閱讀

面對青春期,我們需要細看各項發展特徵、理解各樣態的行為表現

蒙特梭利對中學教育的願景為大地之子,意思為地球、土地的孩子

場域不單指地點或空間,是包含了經濟、生態、歷史、地理、社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