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的八項原則

2018/10/4 │徐永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後研究員兼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執行長/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協同主持人)

有系統蒙特梭利教育的研究,在整個教育領域中,算是少數,而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同時也是幼兒發展實驗中心主任的李拉德(Angeline Stoll Lillard)教授則是專注研究蒙特梭利少數的研究者,她在2007年出版一本以科學方法研究蒙特梭利教育專書,相當值得關心蒙特梭利教育者參考看看。


她認為,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目前教育上的兩項揮之不去的鬼魂,持續傷害孩童的學習,一種是工業主義式的教育方法,另一個則是孩童無知初始狀態的學習假定,並因為這兩項錯誤假定,使得我們的教育系統有許多的學習症狀,例如學生不喜歡上學,拒學、逃學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家長不滿意現在教學,願意參與實驗教育的家長也逐年上升。


工廠主義式的教學出現在1940中期,公立學校橫掃美國,產生教育工廠化。加上大量移民,政府借用企業管理方式,試圖量化與加強教育效率。這也是讓學生畢業後,繼續以工廠模式生活下去。學校的分科、分級、分齡的三分教育,假定學生每個都一樣。如原料送進工廠加工製造。使得在工廠主義下的教育,發展出的考試領導教學,讓學生膚淺的學習與不知如何使用知識。 


另一項錯誤的教育假定,學生心靈如白板,強化了行為主義的教育觀點,喜歡行為主義的教師認為,提供知識與學習方法,是對學生做到要求後給予獎勵,學生做錯則施與懲罰,這都不利於讓孩童有終生學習的主動意願。


二十世紀初期的瑪麗亞,深知這兩項錯誤假定,她決定先回到孩童身邊,理解孩童的生活與實際需要,而不去依循錯誤的教育系統。瑪利亞發現,孩童的學習是脈絡的,並知道如何轉化與運用在不同的場域中,建構知識而非吸收知識。例如說有意義的脈絡學習比較有效果。


那麼,問題是建構主義更能解釋孩童的學習方式,但是,為何上述的兩種教育思想如鬼魂一般無法退散呢?


李拉德(2007)認為,可能是因為教育系統的建構,還需要顧慮到其他領域,即使在心理、教育研究上,看到建構主義的優勢,但在經濟蕭條與恐怖主義的社會氛圍上,導致教育政策決定者,又會回到自己熟悉的教育方式;另外,師培系統的學生多數也是受工廠主義式的學習,並不真實地理解建構主義的概念與運作方式,當教科書與標準化測驗的推波助瀾下,又加上量化評鑑,教師即使有心,也難以在班級實施各別差異化教學與小組方案學習。這需要大規模的調整,而不是在傳統教室內,增加某些特色課程而已。李拉德(2012)以實證研究指出蒙特梭利比較適合孩童身心發展與學習,並且有好的學習成效。她認為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有八項因素值得繼續支持與推廣的,而這八項不容易在傳統教育系統相融合。李拉德(2007)指出蒙特梭利的教學八大主張,如下:



最後,在推動蒙特梭利教育之際,我們都需要持續努力發聲,讓更多人理解蒙特梭利的教育優點,特別是教育決策者,能多加支持公辦民營蒙特梭利學校,讓更多孩童享受優質教育。


參考文獻

Lillard, A. S. (2007). 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llard, A. S. (2012).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Classic Montessori, Supplemented Montessori, and Conventional Program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50, 379-401.


推薦閱讀

在教育體系中,有些反而重視「如何培育孩童善行,而非典型的智者。」

蒙特梭利教育推行了百年時間,而檢驗學生國家考試的量化研究,卻有不一致的結果

大學特殊選才以招收具備多元才能、特殊專長、學習熱忱的學生為目標,為學生另闢一個不純粹以考試成績為評判標準的入學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