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草

(ㄇㄛˇ) (ㄘㄠˇ)

介紹

  • 科別:豆科,山螞蝗屬
  • 別名:銳葉小槐花、茉草、頭花山螞蝗、刺仔草、味嚕草、磨草、魔(仔)草、三把苓,蛆草、金腰帶、魅草(臺灣)
  • 分佈:普遍種植於各校園內作為園藝植物。
  • 特性:小灌木高約 1~2 公尺;嫩枝被毛。葉互生,柄長 1~2.5 公分,三出複葉,小葉披針形,中小葉長 4~10 公分,寬 1~4 公分,兩側小葉較小,披針形,全緣,葉表綠色,葉背白綠,除葉背脈被毛外,無毛;托葉披針狀線形。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花綠白色,長 0.7 公分;萼鐘形,二唇形;蝶形花冠,白色帶黃暈或微紅,旗瓣橢圓形,龍骨瓣具爪;雄蕊 10 枚,2 體;雌蕊 1 枚,子房縫線被毛。花果期 7~11月。果實莢果,扁平橢圓形,長 5~8 公分,被鉤毛,每莢 2~5 粒種子;種子褐色,圓形。產地台灣中北部山野。以種子繁殖。

用途

    1. 藥用:性味:全草:苦、涼。
    2. 效用:全草:清熱、利濕、消積、散瘀、殺蟲。主治吐血,肺癰,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
    3. 民俗用:民間多用來作避邪用;此植物民間謂避邪,坊間以枝幹雕刻小葫蘆佩帶在身上避邪用。臺灣民間習採枝葉,置於小兒沐浴水中,謂能避邪爾,故稱魅草,抹草、磨草(音誤)。據云有毒,可殺蛆蟲,作醬油防腐劑用。

在哪看得到?

321前(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