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別:天南星科,粗肋草屬
- 別名:亮絲草、綠竹
- 分佈:台灣各地普遍栽培。
- 特性: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種約 50 種,另有許多雜交種。莖直立,不分枝,高度一般約在 50~60 公分;葉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乃至卵形,中肋兩邊常不等大,通常為厚革質,葉色暗綠。並散生灰色、乳白色或黃綠色之斑點,葉柄基部具有長長的葉鞘;單性花,雌花在花序下部,雄花在上部,均無花被;肉穗花序常數個聚生,佛焰苞淡綠、黃綠或黃色,結果時便脫落;果實為橢圓形之漿果,成熟時橘色或紅色,種子 l 粒。全株、汁液有毒,人畜誤偶食莖葉,會造成口舌發炎、胃痛、腹瀉等症狀。汁液會使皮膚發癢。耐陰性極強,但耐寒性不佳,適合作為室內的盆栽擺飾,溫暖地區則常作為庭園景觀植物。常見的品種有銀王粗勒草、白勒粗勒草及箭羽粗勒草等。
- 庭園綠化造景植栽:為廣受歡迎的室內觀葉植物,全年皆可觀賞。
- 藥用:性味:全草或根莖:辛、寒、微苦、有毒。
- 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蛇咬傷,咽喉腫痛,淋症,泄瀉,肺熱咳嗽;外用治癰瘡腫毒。全株入藥,據《嶺南采藥錄》載:取其葉和精肉同煲,可治熱血、咳血、大腸結熱、小兒脫肛等症。又莖葉和片糖搗爛,可敷治狂犬咬傷。此外,還可用全草敷治蛇咬傷、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煎水可洗痔瘡。
210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