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別:藜科,藜屬
- 別名:紅藜、赤藜、紫藜、彩虹米
- 分佈:台灣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區。
- 特性: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株高約 150~300 公分,莖直立,粗壯,常具綠色、黃白色或紫紅色或有紅色縱紋。葉互生稍疏,具長柄,帶紫紅色,莖下部葉菱形或卵形,長 5~12 公分,寬 1.5~4 公分,基部近圓形或鈍形,先端鈍形,不整狀鈍鋸齒緣,葉背被灰白色粉末物,稍後漸失;上部葉漸小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鈍鋸齒緣或全緣;葉柄長約葉片長度的 2/3~1/2。圓錐花序,頂生,果期彎曲下垂;花兩性,花被片 5,綠色或暗紫紅色;雄蕊 5 枚;柱頭 5 枚。胞果雙面突鏡狀,果實穗狀下垂,長可達 1 公尺,有紅、橙紅、紫紅等顏色,種子橫生;種子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澤。春至夏開花結果。
- 食用:幼苗、嫩莖葉和花穗均是可口的野菜來料理,可炒食或煮湯,亦可醃清漬。將果實曬乾用杵舂過,讓種子與殼分離,在取種子磨成粉沫狀調水,內包肉餡如同漢人吃的湯圓,名稱比尼告。
- 莖稈可做手杖用(稱藜杖)。
- 藥用:全草有去濕解毒,解熱,緩瀉之效。治瘡瘍、腫毒、疥癬、膚癢、痔疾、便祕等。性味:全草:甘、平,有小毒;果實:苦、微甘、寒。
- 效用:(1)全草:清熱利濕,止癢透疹,解毒,殺蟲。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腹瀉,細菌性痢疾,蕁麻疹,疥癬,濕疹,白瘢風,蟲咬傷,濕毒,疥癬搔癢。(2)莖:塗贅疣黑痣,蝕惡肉。(3)果實、種子:清熱袪濕,殺蟲止癢。治小便不利,水腫,頭瘡,耳膿。
406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