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都知道SW是一部參考二戰歷史的作品,想當然相關的設定有很多,製作組相當用心地在全紀錄集上對SW世界裡的飛行腳與飛行器製造商都做了相當完備的簡介設定,這邊本人不才將大略的意思翻譯並整理,若有錯誤也請多多包涵!!
摘要
為航空技術者-F‧阿米提於1913年設立的公司。
公司於1925年完成阿米提 120的飛行系列的初次飛行,之後在1931年完成的阿米提 140系列被高盧空軍採用。該機型的多用途改良版即為阿米提 140,該機的外觀相當的不討喜,有「高盧最醜陋的轟炸機」之稱,而該機速度也相較他國轟炸機來得低。後來公司將郵務機 341改良,製造出350系列。因為該機的性能比之前的轟炸機都還要高,所以立即被採用,也大都都進入量產,但是後來實際上被配置在戰場上的僅少數幾架。
後來公司在高盧航空產業國營化之際,被「全高盧航空機構北協會(SNCAN)」給吸收,之後在高盧淪陷時撤往伊斯帕尼亞,並於當地生產卡爾斯蘭授權的JU52運輸機,該公司完全沒有製造研發飛行腳。
摘要
阿爾魯伊(armurier)在高盧語為兵工廠之意(註:原型阿森納(arsenal )也是兵工廠的意思)。 公司正式名稱為高盧國營航空兵器製造,不過大多呼稱為高盧國營航空工廠。
公司在引入宮藤理論的飛行腳後,設計開發出來的飛行腳即為VG.30,但這機型性能低,雖然後來換裝引擎作改良製造出VG.31與.32型,但其根本的性能不足完全沒變,於是之後重新設計開發VG.33型。
VG.33型從原本的VG.30的木製機身進化為鋼管骨架機身,飛行最高速度達558km/hr。與當時其他飛行腳相比算是十分高速的機體。而高盧空軍也採用此機為新一代飛行腳,並下令量產,而就在此時高盧遭受到異形軍的侵略,所以公司工廠也撤往伊斯帕尼亞。
之後公司繼續於伊斯帕尼亞開發飛機,以進行引擎換裝與延長航續距離的測試為主,製造了VG.34到VG.38等各架VG系列機型。然後這系列改良最大的新銳機,也就是VG.39開始著手研究開發。
VG.39型飛行腳其出力上升到VG.33型的1.4倍,在空力性能等地方相當洗練的結果,該機速度可達624km/hr,之後也被流亡的高盧政府指示量產,但由於撤退後的工廠其生產能力大不如前,所以僅有生產部分飛行腳供給於各國為高盧人的魔女來使用。
即便如此該機型仍發揮出於同等世代的其他國飛行腳相等的能力,也為高盧人王牌的愛機,而VG.39也仍持續的開發,並於大戰後期將VG.39bis投入戰場。而該公司只專注於VG系列的開發,沒有在開發其他系列的飛行腳。
摘要
該公司為魔女R‧昂里翁於1909年設立的公司。
公司起初以生產希威爾斯公司(原型:索普威斯公司)授權的斯塔特式多用途機,後來公司參考該機設計自行製造開發出HD.1,HD.1盡管運動性極高且操縱容易,但卻不被高盧航空隊採用,所以該機主要外銷於鄰國比利時卡 (原型為比利時)。該機成為比利時卡的主力戰機而活躍著,而該機也有外銷於羅馬涅與威尼西亞等周邊諸國,連利比里昂都有購入該機的水上型號。
之後也繼續開發改良HD系列,製造出有櫛体胴體推進式引擎的H110、全金屬製的雙引擎飛機NC600等各式各樣的機體與飛行腳,不過不論哪架都沒有被採用。最後在高盧航空產業國營化之際被「全高盧航空機構中央協會(SNCAC)」給吸收。
摘要
為G‧柯多洛與R‧柯多洛兩位兄弟於1909年創立的公司。
該公司將1913年初次飛行的G.3型雙引擎雙翼偵察機加以改良,加裝了炸彈與機槍後,即為G.4型,該型機於1915年初次飛行。由於該架飛機操縱性良好,因此被高盧航空隊採用,並大量生產。在那之後,公司繼續進行雙引擎雙翼戰鬥機R系列的開發與單引擎雙翼練習機C系列的開發與量產。
C系列的偵察機與練習機都有少量的改良,還有搭載不同引擎的後補類型。而C.280系列作為單翼民用機來販售,而C.440系列也當作雙引擎單翼運輸機與客機來大量生產製造。其他還有在C.450之後的競賽用機,也有進行同型的飛行腳試製。
而從這系列發展出的C.561機型,於1936年達成550km/hr的速度記錄,而以該架機型研發出的戰鬥機型CR.714也被生產。但這型機採用木製機身,並搭載低出力引擎,速度上雖然不錯,但作為戰鬥機來說性能很差。而由於高盧航空機生產政策不明確的關係,並認為多一些戰鬥機型與飛行腳機型是必要的,所以還是被制式採用。
但是與其他高盧航空器製造公司一樣生產步調緩慢,在高盧淪陷前公司僅製造出100架左右。而該機的初期生產機有打算要送到索穆斯,但實際上大部分機體都留在現地,僅六架送達索穆斯。對此,索穆斯對該機也沒有當作戰鬥機來使用。後來該公司被雷諾公司買下吸收。
摘要
為在拉奇特科雷公司(原型:拉泰科雷公司)工作的航空技術者-E‧德沃艾於1920年設立的公司。公司一度於1927年解散,之後將開發線移到比利時卡,並為該國空軍設計開發遮陽傘型單翼機-D.27,而該機高盧海軍也有採用,因這架飛機的成功,公司又於1931年回歸高盧.並開始進行D.500的開發。 這D.500機型,是為了要更換高盧空軍的舊型機努波波魯62型(原型:紐波魯62)機,並依照航空省提出的條件為基礎製造開發的飛機。該機為全金屬機身低單翼固定腳的洗練設計,性能也相當優秀,也因此被採用並大量生產。還有其他多變化的衍生型,如武裝強化的D.501、出力強化型的D.510也有被量產。除此之外還有以空力洗練與小型化為目標試製的D.511,不過該機由於引擎出力太低,僅製作試製機。
不過該機體系列的概念,被高盧戰鬥機部隊勘察官,也同為前次大戰王牌魔女的蕾內‧馮克(原型:勒內‧馮克)所喜歡,並下令開發該機的飛行腳型。而在這命令之下的第一架造出的飛型腳為D.503型,該型機僅製造一架為馮克專用。之後繼續開發出試作D.513型,但該型機在安定性與速度上還有諸多問題,因此被下令全面改進。在這之後以雷努專用機的503型為原型的試製二號機被開發出來,但安定性仍舊毫無改進,被下令終止開發。
在那之後,高盧航空省引入宮藤理論,並提出新型機的製造要求案,該公司對應此案開發的即為D.520型。雖然該機達成目標速度,但由於高盧航空省制式採用的為MS405,所以D.520的試作飛行腳型為公司自費開發,而據說這也是馮克從中關說的緣故。
D.520的原型機仍有不安定與引擎出力的問題,但在引擎換裝和方向舵改修後,其運動性大幅向上。最高速度也突破原目標的520km/hr到達530km/hr的記錄。操縱性也很良好,而其強悍的性能也廣為實戰部隊魔女們的好評。但由於量產延遲的關係,當異形軍來襲時僅部分魔女有配發到,不過後來產量有慢慢增加,所以之後更多其他魔女也配發到該機種。之後該機在速度上遜於其他外國機種,所以公司也繼續開發改良。
而該機之後特別以引擎和武裝上為改良重點,如搭載梅林引擎的D.521型,還有其他引擎改良強化的D.523~D.525型。不過上述機型速度上大多僅有多少提昇一些,而後來搭載1800MP級引擎的D.530型則能在某些條件上與P-51互抗,因此被自由高盧政府下令量產,但避難後的工廠產能緩慢,所以大多部隊都沒有拿到該型機體,但也有配屬部分部隊,並有獲得戰果。
摘要
為在高盧成長的不列顛尼亞人-H‧費爾曼與其第M‧費爾曼共同經營的航空器製造公司。 起初兩兄弟參加汽車等各項競賽,後來在買入飛機並創下航續距離與速度的記錄後,開始兩人各自製造開發飛機。後在1912年兩兄弟的公司合併,創立費魯曼航空製造。同年弟弟設計的MF.7初次飛行,該機性能雖低但安定性極高,被許多國家當作練習機或偵察機使用。之後主要的偵查改良型MF.11被採用,初期被用於當作轟炸機使用。 在那之後,於1918年開發了高盧第一架雙引擎重轟炸機F.50。可是因為實戰配備時接近戰爭尾聲,對怪異攻擊大致上沒有什麼戰果貢獻,之後也有開發改良型的F.60,但完成時戰爭已經結束了,所以F.60主要被當作客機來使用。但即便如此,該機的轟炸機型仍被高盧空軍與扶桑陸軍給引入。 後來也繼續開發製造大型機和水上機,在1932年公司開發的四引擎固定腳客機F.220初次飛行。該架大型機被高盧空軍注意到,於是要求開發該機的轟炸機型。在加裝機槍座後,轟炸機-F.221就完成了。而之後更開發並生產將固定腳改良為收納式的F.222。在異形軍來襲該機已經有點更不上時代.但由於高盧沒有替代機種,只好湊合著用。而終戰後該機被當作運輸機使用。
公司後來在高盧航空產業國營化之際被「全高盧航空機構中央協會(SNCAC)」給吸收,但兩兄弟又於1941年再設立公司,但這家公司現在已經被「全高盧航空機構南西協會(SNCASE)」給吸收,兩兄弟也正式引退。
摘要
該公司為航空技術者-L‧H‧布雷瓦爾於1911年所設立。布雷瓦爾家原本就擁有於1775年所設立,有名鐘錶公司的家族產業,後來L‧H‧布雷瓦爾自己製做了擁有四引擎的四旋翼的飛行機械,成功離地浮空,也因這件成功讓他投向固定翼飛機的開發工作,並於1911年設立公司。在第一次異形軍大戰時,公司製作的布雷瓦爾 14被採用。 該機機身並非使用當時主流的木製機身,而是使用大量的金屬來製作機身,使得該機擁有極高的機身強度與高速性能,量產性也很高。也因此該機除了高盧,世界各國都有使用,也有各式各樣的衍生型,戰後也經常被使用。而此機後來的改良型-布雷瓦爾 19也為高盧空軍和其他諸國所採用。
在此之後改開發大型飛行艇,但沒有一架能上檯面的設計,機體都沒被採用。而該公司也沒有開發任何的飛行腳。
摘要
該公司為航空技術者-布洛榭於1930年所設立。公司設立者布洛榭雖出身醫生家庭,但在國立高等航空太空學院(SUPAERO or ENSAE)畢業後,決定踏上航空設計道路,並於1930年設立M‧布洛榭公司。在1932年先開發了救難用機MB.80/81,隔年1933年開發了全金屬雙引擎固定腳高單翼轟炸機MB.200,該機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但同時也毫無缺點,是一架信賴度頗高的飛機,也因此被制式採用。而之後其低翼收納腳的改良型MB.210也被採用,為高盧一段時間的主力轟炸機。後來異形軍入侵時,該機顯得老舊,但由於新型機生產過遲,沒有替代機種,所以到高盧陷落前仍繼續留在第一線服役。 而其開發的偵查/轟炸機MB.130,被指出性能不足,要求改進,而公司隨即開發出改良型的MB.131,但還是沒辦法達到性能要求,後來再度大改修,好不容易被制式採用了,於1938年配備於部隊。但該機對異形軍大都沒多少效果,很快地從一線退出。
1930年代,高盧空軍提出新型飛行腳的競標案,公司提出的即為MB.150型,但該型是連飛行測試都失敗的缺陷作品。在那之後,改進這項問題後,再度提出此機型,但這次是被要求導入宮藤理論與改進量產性,再度改良後開發出了MB.151型。在這項改良的同時,也進行引擎增強的MB.152型的開發,而兩項幾種都被高盧空軍採用,但公司也碰到高盧航空製造公司共同的問題,沒有良好的量產統一體制,所以到異形軍入侵時,僅完成少數幾架。
之後該機体試作了搭載利比里昂引擎的MB.153/154型,但這兩型都沒有明顯的性能提升。但也因此讓公司醒悟,了解到若不在基本設計上作改進,是不可能再有性能提升的餘地。於是公司以速度、運動性、航續距離上都提升為目標,進行MB.155型的開發。MB.155在各項性能都力圖提升,但是由於開發途中異形軍已經入侵,因此急忙將僅提升航續距離的MB.155型投入生產。之後撤往伊斯帕尼亞後,繼續開發原本目標改修型的MB.156/157該機型搭載1580hp級的強力引擎。
這型飛行腳不但沒有151型的問題,而且在高翼面增加重量,解決之前一直有的運動性不足的問題,而該機最高速可達710km/hr。見到如此高性能機體的自由高盧政府,直接下達量產的命令,一部分的飛行腳被送往各地供給高盧魔女使用,特別在北非方面相當活躍。
而避往伊斯帕尼亞的M‧布洛榭公司,也改名為阿梭公司(原型:達梭公司),而改變社名公司也繼續擴大其規模。阿梭(Assaut)在法語中有「突擊」之意(註:原型達梭(Dassault)也是)。
摘要
為與M‧布洛榭一同在國立宇宙航空大學院大學就讀的H‧波托於1919年設立的公司。公司於1923年開發雙翼偵查機-波托.15,隔年開發出強力的單引擎雙翼戰鬥轟炸機-波托.15,而波托.25初次飛行。波托.25在速度、操縱性、耐久性等性能上都相當優異,參加多場航空競賽都獲得優勝。因為如此活躍,所以該機人氣扶搖直上,也被高盧空軍採用,且有相當多的部隊都配備此機。 波托.25的產量,光高盧本身生產就達2500機以上,而國外也有1500機以上的授權生產機,該機除了高盧使用外,包括奧斯特馬克、歐拉西亞、利比里昂、扶桑等20多國都有採用,廣為普及。也由於該機極為成功,相當普及的關係,當異形軍入侵時,還留有許多數量的飛機為現役,當然該機在對抗異形軍是毫無辦法的。波托.25的極大成功,也使得新型替換機型開發較遲,是使戰力低下的其中一個要因也說不定呢。
在這之後開發了雙引擎重戰鬥機-波托.631。該機為1936年初次飛行的多用途機-波托.630的改良型。但是該機是雙引擎重戰鬥機的關係,速度太慢,所以被拿來當作夜間戰鬥機或偵察機使用。
該公司開發了好幾架軍用機與民用機,當然在飛行腳方面也有著手,但該公司後來也在高盧航空產業國營化之際,被「全高盧航空機構北協會(SNCAN)」給統合吸收了。
摘要
為R‧莫雷爾與索尼耶兄弟共同於1911年設立的公司。公司第一架飛機製品為單中翼單引擎機-MS.A,該機為公司前身莫雷爾公司時期承繼下來的設計,之後因為該機在歐洲的飛機競賽中獲得優勝而使公司一舉成名。而以該機為原型改良的水上機型也被高盧海軍採用。 之後該公司繼續開發運動用機,然而公司開發製造的莫雷爾‧索尼耶 L,也就是軍用機MS.3被採用。該機在螺旋槳加裝裝甲,並成為世界上第一架從螺旋槳處射擊機槍的飛機,而該機採用後也大量生產,之後也有製作該機的偵查型-P型。而公司也繼續以單翼機為開發的中心,但當時的主流為輕快的雙翼機,所以大多的設計都被輕易否決不採用。 第一次異形軍大戰後,公司以練習機與民用機還有飛行腳為開發主流。而飛行腳的設計並非那麼容易才對,但公司卻不知怎麼的成功得開發出練習用飛行腳。之後則開始著手於利用宮藤理論的新型飛行腳開發,並完成MS.406型。
該飛行腳,是利用當初試作的MS.405型,加上宮藤理論後的改良機型。而由於高盧航空器近代化計畫的關係,採用了大量的近代科技,僅留有鋼骨蒙皮這項舊技術。不過該機引擎出力不足,速度極差,武器信賴度也很低。
即使如此,由於高盧空軍缺乏新型機,所以還是被採用並進行量產,在異形軍來襲前約配備了了600架左右。最終總共生產了1000架以上,與當時一線飛行腳相比火力和速度都相當不足,很快的退為二線飛行腳並輸出給周邊諸國,特別是索穆斯。
在索穆斯將該機體的引擎換裝為同型而出力提升三倍的M-105P引擎。也因此在速度與上昇力都有大幅度地提升,而就大戰初期而言這也是讓該機體能夠成為十分能使用之機體的改良。接獲該報告的高盧空軍也下達了生產同樣的改良機型之命令,公司也完成了空力洗練且引擎強化的MS.410與MS.450型,還有引擎強化試作的MS.411與MS.412型。
在這之中出力最大的MS.450型,在與同時期飛行腳相比性能也更為優異,被自由高盧政府下達量產命令,但由於該公司工場撤場失敗,無法立即進行生產,於是改由利比里昂與法拉威蘭的工廠生產。但是在此時從利比里昂來的P-51等機已送入歐洲,所以也沒有MS.450出場的餘地了。
摘要
該公司為P‧G‧拉奇特科雷於1917年所設立。 公司主要製造飛行艇與郵務機,之中的拉奇特科雷 28則為橫越大西洋的大陸間郵務機。而高盧海軍看到該機體的優秀性能後,也發給公司該機軍用型的訂單。之後公司也開發為飛行艇的拉奇特科雷 302,該機用於長距離哨戒任務。還有依照海軍要求製造的全金屬單翼魚雷機-拉奇特科雷 298,用於對異形軍的地上攻擊,但因該機速度太慢並沒有很活躍。 其他還有六引擎的飛行客艇-拉奇特科雷 521與522型,其軍用型的523型也有製造。另外還有接獲海軍要求之長距離哨戒與轟炸用水上機生產指示開發出來的四引擎飛行艇-拉奇特科雷 611,但該機碰到高盧航空廠共有的生產遲緩問題,所以僅建造原型機一架。該公司沒有開發任何的飛行腳。
摘要
為F‧利維雷與H‧奧利吉尼爾共同於1912年設立的公司。 公司於1927年完成LeO.20的初次飛行,該機也被高盧空軍制式採用。之後也製作開發該機的發展機型-引擎換裝與細部修正的LeO.25型,該機於 1928年初次飛行。但該機不被空軍所採用,而其加裝兩個浮筒的水上轟炸型被海軍所採用。該機體的量產型比起原型機更於機體強度上作強化與引擎換裝,被呼 稱為H.257bis型,但因為心是引擎生產較遲的關係,也有生產搭載舊引擎的H.258型。 1934年,根據高盧空軍提出的中型四座轟炸機的仕樣說要求開始開發45型系列,該型機於1937年初次飛行。為一架搭載雙引擎與機身流線型的機體,不過該機常有引擎過熱的問題。對此,在換裝更強力的引擎後,以451型被製造 該451型是高盧最早突破500km/hr時速的轟炸機,也直接被下達量產的命令,但生產過遲,僅製造出少數幾架,而這少量的幾架也沒有被投入實戰。在這 之前,還在開發這機體中的李布雷‧葉‧奧利茲尼 公司已被「全高盧航空機構南西協會(SNCASE)」給吸收,而該機的生產也移交給SNCASE管理。移管後,45型系列仍持續開發,製作開發了民用型、 運輸型、引擎換裝的改良型。其他還有開發雙引擎雙座戰鬥機-LeO.50系列,該機型具有高速與基本的性能,但在試作機階段公司就已被移管了。
摘要
為航空技術者-C‧E‧P‧格朗與J‧A‧路維爾於1917年設立的公司。 公司於1918年試作了裝備兩座前方機槍的型號A遮陽傘型單翼戰鬥機-GL.1,而修改該機缺點後的型號B,也就是GL.2則被高盧空軍所採用並量產,但之後因戰爭結束,所以僅作少數幾架。而戰後也持續開發改良該型機,而用來在巴黎航空展示的GL.21型引起索穆斯空軍的注意,並少量訂購此機。後來於主翼、副翼及 降落裝置作改良的22型,因性能良好,而被高盧海軍、索穆斯、奧斯特馬克等國採用。 在那之後也有試作了民用型、傷患運輸型、速度試驗型等機,但都沒被採用。後來於1920年製作的競賽用機-GL.30初次飛行。該機採用的是收納式起落腳 的單引擎單翼單座機,但因性能良好,於是試作改成固定腳,加裝機槍的戰鬥機型。該加裝兩座機槍的戰鬥機型-LGL.32也被量產,而同以GL.30為原型 改良的水上型,更於1927年創造新的水上飛機飛行高度記錄。
其他還有用以俯衝轟炸機測試的GL.324型、夜間戰鬥機的GL.390型、在主翼與胴體接合部分作改良的GL.40系列等機。在這40系列,410型為 戰鬥機、430型為轟炸機,但之中只有對機體後部作強化並加裝著艦鉤的430原型機有接受高盧海軍艦上轟炸機的長期測試評價。結果由機體強化並增高搭載彈 量的機型被採用,以艦上轟炸機-GL.432BP1型之名被少量生產使用。
上述外還有製作水上機的GL.830型系列,其832型被採用為水上偵察機、戰鬥機型的480、521、633型,還有檢討過開發40系列的飛行腳型,但因異形軍入侵而放棄計畫。
摘要
原本為專門設計製造提供給高盧海軍用的造船公司,後來公司依據需要,也開始著手於飛機製作這塊領域。 公司因參與了高盧新式戰鬥機的開發案,所以於1932年開發了鷗翼式的高單翼單引擎戰鬥機-路易斯.32的標準型,但由於高盧航空省指定的引擎不夠強,所 以改搭載更強力引擎,稱45型,而之後有開發更加強化引擎的46型。看見該機型的高盧航空省,並下了量產該機並搭載航空無線電的指示,而路易斯.46型便 成為高盧第一架搭載航空無線電的飛機。 另外,因為公司本來就是造船業,所以在飛行艇方面也相當積極的開發。公司於1930年開發了路易斯.50,之後其改良的501型被高盧海軍少數採用。在那 之後也繼續開發的60與70等改良型。70型為因應海軍的長距離轟炸、偵查要求搭載了三座引擎。70型經過長期的測試後被高盧海軍採用,但僅生產7架,且 大部分在異形軍開戰初期就損失殆盡。
其他還有艦載水上機路易斯.130。通常使用艦上彈射器型起飛的艦載機,大都為使用浮筒的類型,像130型這種飛行艇式的相當的稀奇。但是因為構造複雜, 有諸多問題,但即便如此130型仍被量產,投入於彈著觀測、偵查、沿岸哨戒、船團護衛等多項任務。後來公司與後述的努波波魯公司合併,改名為路易祖‧努波 波魯公司。
摘要
該公司為紐沃波特兄弟於1902年所設立。 公司在改組後即著手開發製作飛機,並於1909年完成自社第一次製作的飛機之初次飛行。然後在1911年正式成為航空器製造廠。但是,公司其設立者紐沃波特兄弟相繼因為飛行意外而逝世,公司的經營由著名的石油王,並在航空製造業之發達相當盡力的德茲(原型:亨利·德茲·德·拉·默爾特)所繼承,而主任設計也換人。之後公司就沒有在製作新設計的 機體,但在又換了新的主任設計者-G‧德拉諾瓦(原型:古斯塔夫·德拉勒<Gustave Delage>),其設計的紐沃波特.10大受好評,被不列顛尼亞海軍航空隊購入,而高盧和歐拉西亞也有採用該機體的樣子。 這架機體一看上去很像是雙翼機,但仔細一看會發現下面的機翼比較小,是一翼半的類型。在那之後,也有製作11、17、24、27等改良型。但是因為第一次異形軍大戰的關係,使得航空科技急速發展,讓武裝少且沒有在發展改良的紐沃波特機型很快的就被新型機所取代,被改當作練習機使用。
自此,公司捨棄一翼半的設計,改開發採用通常雙翼的紐沃波特.28型。該機體在操縱性與運動性很優秀,其他方面則很平庸。而該機被不容易入手新型機的利比里昂陸軍航空隊所採用。但後來利比里昂能入手新型機後,就不再使用該機型了。
戰後,公司改造製作實驗機挑戰速度和高度記錄,也因此獲得一些技術,並製作一翼半固定腳的D62型。該機體展現相當優異的成機,被高盧海空軍下單量產,並 暫時於一線服役,但之後單翼,收納腳型機的時代來臨,又被降格為練習機。後來公司在高盧航空產業國營化之際,被「全高盧航空機構西協會(SNCAO)」給 吸收。
摘要
為高盧主要的引擎製造公司,於1915年南特公司與L‧盧瓦雷公司合併誕生的公司。該公司生產能力極高,在第一次異形軍大戰時生產了將近25000台引擎。 戰後以不列顛尼亞的布里斯塔公司(原型:布利斯托爾公司)製作的邱比特引擎為原型,製作出性能極佳的新型引擎,該引擎他國也廣為使用。由於公司主要製造空冷式星型引擎,而高盧飛機大多使用液冷式引擎,所以高盧飛機引擎主要還是使用伊斯帕尼亞的古德拉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