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都知道SW是一部參考二戰歷史的作品,想當然相關的設定有很多,製作組相當用心地在全紀錄集上對SW世界裡的飛行腳與飛行器製造商都做了相當完備的簡介設定,這邊本人不才將大略的意思翻譯並整理,若有錯誤也請多多包涵!!
在航空產業的初生期,歐拉西亞雖比起晚其它周邊諸國工業化,但仍舊有如第一歐拉西亞飛機工廠與阿南涅夫公司(原型:安東諾維奇公司)以及OBVZ(原型:波羅的海鐵路車輛廠,RBVZ)等一部分的航空企業體,引入各項授權機進行生產。
OBVZ雖有獨自進行大型轟炸機的生產製造,但其工廠在第一次異形軍大戰時遭到破壞使生產力低下,加上大戰後周邊國家擁有大量剩下來的機體可以用相當低廉的價格銷售給歐拉西亞,這樣也使得企業體陷入倒閉的危險。除此之外,又因大量的優秀技術人員與熟練工人都流失到利比里昂等國,因此讓技術與生產力也大幅地下降。
對這樣如此衰退的航空產業感到憂慮的朱可夫斯基(原型應為有俄羅斯航空之父之稱的-尼古拉·茹可夫斯基)和圖貝洛夫(原型應是著名航空設計者-安德烈·圖波列夫),直接向歐拉西亞皇帝訴說航空產業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訴求下,首先於莫斯科設立歐拉西亞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原型為TsAGI,有俄羅斯NASA之稱),然後皇帝又設立了國營工廠並同時將瀕臨倒閉的企業體國營化,將歐拉西亞全面向工業化推進。
就因為歐拉西亞航空產業有經過如此發展過程,所以歐拉西亞的飛機與飛行腳與其他國家不同,不是藉由民間公司而是國家負責製造與生產。設計與開發主要由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之下的設計局負責,生產則交給皇帝擁有的工廠。也因此,在異形軍入侵時的工廠的撤遷作業,也只單憑藉皇帝的意志就可以馬上移動,並因此少了許多混亂且能順利的撤遷。
當初所有工廠從事的工作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因後來生產能力與設計能力的提升,以及生產機體趨漸複雜,演變成某些特定工廠僅生產某特定設計局的機體。這樣的結果也使得一部分的設計局得到部分的專屬工廠,並逐漸成長成公司組織的形式。主要的設計局有初次利用宮藤理論製作出飛行腳的雅科文科設計局、開發MIG系列的米爾・格蘇達比亞設計局等等。而歐拉西亞雖然在大戰初期與卡爾斯蘭等國機體相比淨是一些過時的產物,但也製造、開發出與大戰後期歐洲一流飛行腳相比也毫不遜色的優異名機出來。
摘要
該設計局於1922年為歐拉西亞著名航空設計者-A‧N‧圖貝洛夫在歐拉西亞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原型:TsAGI)內時所設立。圖貝洛夫自身為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的設立竭盡全力,而再進行相關開發工作的同時也著手進行全金屬航空機的研究。並於這個時候與卡爾斯蘭的容弗勞公司進行交涉,讓該家公司於莫斯科近郊的弗利建設生產工廠,並成功與該公司進行技術交流。並以這些經驗技術來設計並製造出ANT-1與ANT-2。 而以追上甚至超越容弗勞公司的口號,被刊載於歐拉西亞所有設計局,而即便如此圖貝洛夫設計局仍繼續積極地進行開發工作。該設計局除了拷貝多架外國小型機外,因有在OBVZ時期獨自開發大型轟炸機的關係,所以之後也開始開發大型雙引擎轟炸機-ANT-4。該機並沒有使用大量的容弗勞的技術,以歐拉西亞獨自開發製造的大型轟炸機誕生於世十足讓人驚訝。ANT-4之後以TB-1之名被制式採用,並在弗利的容弗勞工廠開始量產。之後該機型的小型化偵察機版本-ANT-7也以R-6之名被量產,約被生產了400架以上。 但是,圖貝洛夫真正讓各國驚訝的設計是之後開發的巨大四引擎轟炸機-ANT-6,該機為ANT-4型的擴大發展型,在制式採用後被命名為TB-3,以轟炸機型、運輸型總共生產了816架。另外該機也作為搭載小型戰鬥機的母體機,而空中航母的構想大概也從此誕生而來。 在那之後也開發出八引擎的ANT-20這般的巨人機與其民間用的ANT-9型,這也些成果也讓該設計局成為設計大型機的專門。雖然也有開發許多試作的戰鬥機,但幾乎都以不採用而結束,因此後來反方向完全取消研發戰鬥機,改開發設計高速轟炸機的樣子,並以此開發了雙引擎高速轟炸機-ANT-40(SB-2)。該機型是以ANT-21多座戰鬥機與ANT-29重戰鬥機的設計為原型製造出來的產物,該機於伊斯帕尼亞與扶桑海事變都有投入作戰並相當活躍,約大量生產了6600架。 之後,圖貝洛夫因健康狀況住院,在病床上設計了雙引擎中型轟炸機兼偵察機的ANT-58(Tu-2),而因設計時圖貝洛夫的病房號碼為103,所以該機體被呼稱為「103」號飛機的這項別稱。ANT-58其試作機收到相當優異的成績,圖波洛夫於退院時為了躲避異形軍往奧姆斯克撤退,並於此將該機體的新試作機予以量產,最終約生產了2527架。
摘要
該設計局為歐拉西亞航空設計者-A‧S‧雅科文科設立。雅科文科他在1920年代為設計製作多架滑翔機與超輕航機,也為歐拉西亞民間航空娛樂的發展者。在那之後正式在歐拉西亞空軍大學(原型: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航空技術,並在1932年被配屬至輕航機設計局,而在1934年成為雅科文科設計局的主任。 雅科文科設計局開發了雙座與單座型的練習機,單座型AIR-14以UT-1,雙座型AIR-10以UT-2之名被制式採用。該機型座為練習機來說算是操縱難度較高的機體,但是當時歐拉西亞的實戰戰機更是比該架飛機還要難以操縱,所以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而補足UT-1的操縱困難的是其令人誇耀的高度運動性能,所以之後也被使用在特技飛行方面。雅科文科還有其他很多種優異的輕航多用途機設計,然而這時爆發了伊斯帕尼亞戰役與扶桑海事件,然後就是宮藤理論的發表,讓世界各國開始朝向飛行腳的研發設計邁進。當然歐拉西亞也一樣,對各設計局下達研發新型飛行腳指示。 而雅科文科設計局對此所開發出來的機體為-Ya-26。該機體參考了Bf-109與噴火式來開發,並於異形軍開始入侵的1939年10月開始製作,於該年12月末完成,被送往莫斯科中央飛行場。而該飛行場的相關人員在看到這架初次使用宮藤理論的飛行腳,對其瀟灑的外型感到吃驚,因此這架機體也被他們稱為「美女(красавица)」。但該機體在實機的開發時就有許多問題,還有試作機也墜落等等令人憂慮的表現。即便如此該機體仍在與其他廠的比較試驗中得到優異的成績,加上異形軍入侵的危機逐漸迫近,所以該機體沒辦法調整完所有問題,就以Yak-1之名被制式採用。
而原本構造就很複雜的Yak-1在生產上,也因工廠的撤遷與歐拉西亞本身生產能力相當的低,所以一直沒辦法很順暢的進行。雖然後來甚至是在工廠現場沒有半個飛行腳相同這般程度混亂的窘境,但Yak-1仍持續的在量產,並送往前線作戰。而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也由各地生產者自行修改,特別是整備技能相當厲害的索穆斯,在其索穆斯國營工廠大規模改量並加以利用。
而經由這項改良的機體被以Yak-1B之名被製造,之後以該型為基本製造了低空格鬥戰用的Yak-3、雙座練習型的Yak-7、中高度型的Yak-9等等各式各樣的衍生機型被開發出來,並到大戰末期仍持續使用該系列機型。
摘要
與其他設計局不同,而是直屬於歐拉西亞皇帝的設計局。名字不同於與其他設計局直接冠用設計主任名字,其名「米爾(Мир)=和平」,「格斯達魯斯托巴(Государство)=國家」,為歐拉西亞皇帝以希望和平的心情所直接命名而來。因在第一次異形軍大戰之時,皇帝身邊都會有為一位魔女負責其安全,加上其皇女的一人也作為一位魔女而活躍的關係,所以皇帝對魔女採取相當優渥的政策。而該設計局也是皇帝為了製作魔女專用機材所設立的,其設計局標誌採用了彰顯歐拉西亞皇帝的雙頭鷲剪影與中心寫上簡稱米格(МиГ)的組合圖案。 在宮藤理論發表之際,歐拉西亞也開始嘗試獨自開發飛行腳,但是都遭遇開發困難的問題,因此各設計局互相合作並接受其他國家的技術協助。這樣的結果下,參考卡爾斯蘭的Bf-109與不列顛尼亞的噴火式,作出了歐拉西亞共通規格的標準機型。 而米爾·格斯達魯斯托巴設計局以該標準機型為原型所開發出來的即為MiG-60,該飛行腳雖比起其他同樣使用標準機修改的其他機種來得高速,但因為有航續距離與機體強度的問題,所以初期型僅生產約100架就停產了。而改正這些缺點,並換裝AM-35A引擎的高高度型機,因得到了優異的成績,所以該機型作為後期型被制式採用,成為歐拉西亞的主力飛行腳之一。 但到了大戰中期該機型顯得陳舊化,所以開始開發尋求更加優異性能,並作為後繼機種的I-220系列。這個系列製作了220、221、222、224、225等等,其中超高高度型的I-224與高速型的I-225被試驗採用,並優先配備給一部分王牌使用。 另外,該設計局從第一次異形軍大戰後,才開始有試作或製作魔法掃把與航空機材,不過在開發機體上已有獨自的命名規則,戰鬥用機材以奇數作編號,轟炸用機材以偶數作編號都為慣例了。
文字框
該設計局為歐拉西亞航空設計者-N‧N‧波利特科夫斯基設立。玻利科夫斯基於聖彼得堡工業大學畢業後,在第一次異形軍大戰時加入達克公司(原型:杜斯公司),並於該公司擔任設計主任職務。之後達克公司因經營不慎被國營化,波利特科夫斯基也隨此被中央設計局調動,也就在這時成立波利特科夫斯基設計局。 波利特科夫斯基首先試作了使用一翼半的雙座戰鬥機-DI-1,結果因試作機墜毀,所以計畫被中止。之後改良型的I-3於1928年開發,隔年被制式採用,量產了將近400架。而作為該機型的發展型,使用鋼管與木材混合構造的I-5與木製構造的I-6型,除了其試作型開發緩慢外,又因為試作機發生意外讓皇女一人受傷觸怒到皇帝,並演變成波利特科夫斯基被逮捕入獄的事態。雖然還一度被宣判為死刑,但其改良過後的I-15試飛成功,加上受傷痊癒的皇女勸說下被撤銷死刑。出獄後雖然設計了新的魔女用裝備-I-15,但當時為宮藤理論被導入使用以前,所以為引擎揹負式的飛行腳。 而該機型也同時製作了航空機型,但有強烈的為魔女裝備試作品的傾向。即便如此,這架承繼波利特科夫斯基設計的航空機型仍被量產,也製作了其改良型-I-15bis與I-153。而魔女裝備這方面也開發了單翼型的I-16,但在那之後宮藤理論馬上被發表出來,直接變成落伍的飛行腳。 為此,雖然設計了作為導入宮藤理論的I-16改良型的I-180型機,但跟歐拉西亞其他的飛行腳一樣陷入難以開發的窘境,最後好不容易於1938年完成試飛。但是其試作機卻在再度於測試中時墜毀,讓皇帝沒興趣購買所以被中止計畫。之後雖然有進行重戰鬥機等機體的開發,然而波利特科夫斯基卻因胃癌而去世,也連帶設計局跟著解散。
摘要
在1937年以歐拉西亞航空設計者-S‧A‧拉夫羅夫為中心所設立的設計局。該設計局設立後,以歐拉西亞的共同標準機作為原型,與另外兩位設計者合作開發泛用低高度戰鬥腳-LaGG-1。然而因異形軍入侵的威脅迫近,所以導致該飛行腳直接一次製作7架試作機,然後匆匆忙忙完成性能試驗,並直接進入量產的這般狀況。當然這樣的情況下發生了多處缺點,而且性能也比起舊式的I-16還要差勁。機體部分大都使用木材製作,這雖然使得該機體在大戰中期後異形改使用光束攻擊時有多少程度的耐彈性,但對實彈攻擊的承受度相當差,就算有只要受到一次攻擊就利及空中解體的狀況也不稀奇。也因此該機體在前線被揶揄成「會飛的棺材」。 在接受到這般評價後,雖也積極開發改良的LaGG-3,但惡評仍沒有改變,因此也產生大量不同改正的改良機型。也因為過多的改良型使得機體間零件沒有互換性,所以該機體幾乎都是消耗完後就丟棄的使用狀況。而原本該機體搭載的是液冷式引擎,然而在大馬力的空冷式引擎量產成功後,為了搭載該引擎,所以開發了改良機型LaGG-5。而這時的改良為解決至此的所有缺點,因此大幅地從機體構造方面下手。另外這時候因為原本的共同設計者自己設立了別家設計局,所以機體名也從LaGG改名為La。 雖改善成功,在速度上與上升力上大幅提升,但仍有許多缺點,因此皇帝直接下令進行改良。這般結果所完成的機體即為La-5FN,是具有相當優異低空性能的飛行腳,所以被當作戰術支援機大量生產,同時也製作了航空機型。另外,也製作了以該機為原型的高高度高性能機型-La-7。一部分的La-7也被製作成搭載補助火箭或補助噴射器的實驗機型,不過並沒有被量產。
摘要
該設計局於1933年被設立,設計主任為S‧V‧伊留辛。伊留辛當初於歐拉西亞帝國軍拿到飛行員資格,之後在空軍大學獲得技術學位,並到中央設計局(TsKB,原型也叫TsKB)任職主任設計員設計飛機。首先他設計試作了TsKB-26試作轟炸機,以此機為原型開發了換裝引擎,增強長距離轟炸性能並具有金屬製半硬殼構造的TsKB-30。該機體作為長距離轟炸機,在1936年以DB-3之名被採用,生產了1500架以上,為大戰初期歐拉西亞主力的中型轟炸機。 然而這時戰鬥機越來越高速化,而該架機體當初並不是以作為高速轟炸機來設計的。為此開發了空力比起DB-3更佳洗鍊的DB-3F(IL-4),而該機體應在資源不足時也可對應改使用木製零件。而其活躍的長距離的性能讓海軍也有採用該機。 在開發該架轟炸機的同時,伊留辛也以開發出專門攻擊地面異形軍,具有重裝甲與重武裝的「飛行裝甲步兵」為目標,並在皇帝兼任航空大臣後開始向開發之路邁進。在1938年設計了其基本的機型-TsKB-55,該機體導入宮藤理論並完成輕量化的TsKB-57發揮了極高的性能,以IL-2之名被制式採用。開發飛行腳的同時也開發了航空機型,由於航空機型比起飛行腳開發較緩慢的關係,因此飛行腳被率先投入量產。 該機體作為地面攻擊機極其堅固且相當優異,更有著作為歐拉西亞機體難得一見的優異操縱性。因此其IL-2飛行腳型與航空機型總計生產了36000架以上,在作為大戰中的單一機種產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機體。而該機體也製作了許多衍生型,其中也開發了海軍機型與練習機型。只是就算是這樣優秀的機體,不久也隨者時代而顯得老舊,因此開始被要求製作新型的機種。 為此,以同為該設計局最為戰鬥機所製作的IL-8為原型,製作出的全金屬後繼機種-IL-10於1944年被採用。由於原本是採用戰鬥機為原型來製作,因此在空戰性能上也很高,並不單單是作為襲擊機用,而是以戰鬥轟炸機來使用。而飛行腳也是同樣的性能,而一部分的王牌原本就沒使用戰鬥飛行腳而是使用轟炸機型,所以在使用IL-10時也是這般的使用它。但是因為機種轉換與量產還沒順調完成,所以沒有發揮出如IL-2那般的戰果。
摘要
該設計局為歐拉西亞航空設計者-彼得拉科夫所設立。彼得拉科夫於莫斯科帝國工業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流體動力研究所,並在當時於圖貝洛夫底下工作。其航空機構造技術相當優秀,在前述圖貝洛夫設計局開發TB-1、TB-2與Pe-8時都有參與其中,負責於金屬主翼的設計。這架Pe-8的原型,是作為主任的圖貝洛夫所設計的ANT-42,然而因圖貝洛夫當時正在住院,所以主要都由彼得拉科夫夫開發,也因此名字被改命為Pe-8。 Pe-8是一架四引擎的重轟炸機,不過當初試作型時在機體內還搭載了負責輸送壓縮空氣的第五號引擎。而雖然這引擎是為了提高航空性能所安裝的,但除了生產型的一部分外,大多沒有搭載這第五號引擎。開發完這架機體後,彼得拉科夫夫被命令轉屬到新設計局,開發假稱名為VI-100的高高度戰鬥機。 於1939年5月完成試作1號機,在高度10000m創下630km/hr的記錄,而在那時候比起高高度戰鬥機,更需要高速轟炸機的緣故,被下令改修成轟炸機。該轟炸機型改稱PB-100,並進行機體被大幅改造與追加俯衝轟炸專用的空氣制動器的工作。於1941年改稱Pe-2被制式採用,並開始量產,然而此時彼得拉科夫自己也不幸被捲入Pe-2生產2號機的意外事故去世了。 但是,該機體性能極為優秀.而且具有在凹凸不平地也有辦法降落的堅固降落裝置。而其機型高速與高性能也因此製作了許多活躍的衍生型。不但製作當初原計劃的高高度戰鬥機型,還有製作偵查型、夜間戰鬥機型、對地攻擊型等等。
摘要
該設計局於1939年由P‧O‧蘇霍夫為主任所設立。蘇霍夫在莫斯科帝國工業大學就讀時剛好爆發了第一次異形軍大戰,所以蘇霍夫也不可避免的被徵招入伍,進入陸軍服役,不過在戰後復學,於大學畢業後到圖貝洛夫底下作為技術者工作著。在這段期間,與彼得拉科夫一起參與TB-1與TB-3的相關設計和製造,之後於1932年成為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設計部門的主任者。在這累積相當經驗後,於1938年被任命為設計局長,並在隔年開設冠以自己名字的設計局。 蘇霍夫開設設計局後,與其他設計局一樣,為了開發以共同規格機為原型機的飛行腳而工作著。這時候蘇霍夫著手開發命名為I-330的高高度戰鬥飛行腳,於1940年完成試作1號機,被命名為Su-1,但是在試驗飛行時遭到異形軍入侵,該機在撤廠時受損。之後雖完成以該機型改良的Su-3,機體也於1942年初次飛行,卻因渦輪增壓器不順的問題被中止開發。 另外,在設計局開設前就有設計對地攻擊機,在1940年得到生產指示的這架開發機體被命名為Su-2。但是因IL-2的大量生產,其他型的攻擊機的必要性變的淡薄,很快地Su-2就從最前線被調離到後方執行任務。為了挽回這般狀況,蘇霍夫開發了Su-2的改良型Su-6,該試作機展現了比起IL-2更優異的成績,然而因沒有空缺的生產線,所以一直沒有量產。之後蘇霍夫也持續對該機進行改良工作,但最終也在IL-10登場後中止試作。 其他還試作了活塞引擎與噴射引擎混合動力式的Su-5與Su-6的噴射引擎搭載版-Su-7等等,但都在試作階段就中止了。
貝爾多夫在1930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工業大學,隔年得到工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中央流體動力研究所,並在1934設立該設計局。貝爾多夫在開設設計局前就已製作了短距離水上偵查機-MBR-2與MBR-5,再來 又設計製作了改良自MBR-2的旅客飛行艇-MP-1等機體。而在這之中的MBR-2,在與圖貝洛夫的長距離洋上偵查機競爭的結果是完全被採用的大勝利。該MBR-2與MP-1實質生產了1300架,對水上飛機來說相當奇特的多數。
在這個時候水上飛機仍以格理戈耶夫設計局(原型:格理戈洛維奇設計局)為主流,然而因該設計局的短距離水上偵查機設計失敗,所以購入了卡爾斯蘭的HD55艦上水上飛機以KR- 1之名使用。但從MBR-2登場並獲得成功後,水上飛機就改以貝爾多夫設計局的設計為主流。另外,為了接替逐漸舊化的HD55,於1936年完成金屬構造,布製蒙皮的雙翼水上機-KOR-1(之後命名為Be-2),但是該機有浮筒耐波性的問題外,其操縱上也相當困難。而雖然還是強行生產該機,但因裝備發射機的艦艇生產較遲,所以該機主要為陸上的水上飛機基地使用。另外,該機也有一部分被換下浮筒改裝機輪,當作陸上機使用。
由 於Be-2無法使用於他原本的用途,貝爾多夫急忙進行替代機的設計工作。與使用浮筒的Be-2不同,是與MBR-2同樣的飛行艇機身形式採陽傘翼,中央裝備引擎的機體,該機體被命名KOR-2。該機作為KOR-1的發展型卻是完全不同的設計,也因發揮出符合期待的性能,被命名為Be-4並下了量產指示。但是因從異形軍入侵時就損失了製造工廠,所以一直到1943年才開始生產,結果僅生產少數幾架。貝爾多夫之後也繼續以水上飛機為研發重心,並沒有設計任何的飛行腳過。
摘要
摘要
該設計局於1931年由I‧V‧契切瓦托夫所設立。契切瓦托夫原本為在鐵道與道路工學方面工作著,後來轉移到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率領海軍航空部門,並於1931年開設設計局,開始開發飛行艇。到此也開發了很多機型,但都沒被採用,於1931年設計的四引擎長距離飛行艇-MDR-3也是,在與圖貝洛夫的MDR-4之採用競爭敗下陣來。之後於1933年設計了極地用,以哨戒與運輸為主要任務的長距離小型飛行艇-ARK-3。該機為雙引擎機,但為了小型化,形成了將兩具引擎一前一後並裝在一起的獨特設計,但該機僅生產7架就停產了。 在那之後開發了雙引擎三人座沿岸哨戒飛行艇-MDR-6,該原型機於1937年飛行成功,在修正完該機的缺點與強化引擎後的MDR-6A型被海軍少數採用。之後也繼續進行開發該機型,然而卻敗給利比里昂的飛行艇,而沒被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