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都知道SW是一部參考二戰歷史的作品,想當然相關的設定有很多,製作組相當用心地在全紀錄集上對SW世界裡的飛行腳與飛行器製造商都做了相當完備的簡介設定,這邊本人不才將大略的意思翻譯並整理,若有錯誤也請多多包涵!!
出身洋酒商人家庭的梅塞沙爾夫,因為與家裡附近的魔女認識的關係,所以對飛向天空具有相當的興趣。而為了學習航空技術進入到慕尼黑工業大學就讀,並成為在該地附近的巴伐利亞天空工廠公司(原型:巴伐利亞航空工廠公司)中負責滑翔機設計方面的工作者。大學畢業後在奧格斯堡設立梅塞沙爾夫公司,而於這時製作了加裝引擎的電動滑翔機-M17,而該機體為首度以躍過阿爾卑斯山的方式從卡爾斯蘭到羅馬涅飛行的輕型機。
緊接著製作了革新般的全金屬製小型機-M18,而這時因巴伐利亞王國的意向,所以公司與巴伐利亞天空工廠公司合併,而合併後的公司開發了作為M18的發展系之全金屬製單翼單引擎客機-M20,而該機雖於1928年進行初次飛行,但試作1號機墜毀,駕駛員雖逃了出來但最後還是死亡,而從這件事之後來自卡爾斯蘭航空的採用計劃全被取消,一度讓巴伐利亞公司破產。然而在試作2號機的成功、容弗勞公司(原型:容克斯公司)的支援以及巴伐利亞國王對當地航空公司發展的願望意圖因此成功再度設立公司。而M20增10個座位的M20b也被卡爾斯蘭航空採用。
在這時各家廠商開始進行魔女用飛行裝備的開發工作,而公司也選擇來自巴伐利亞公司魔女裝備部門具備技術能力的R‧盧瑟技師(原型:羅伯特‧盧瑟),著手其Bf108 颱風式的開發工作。該機其航空機型與飛行腳型同時開發,而羅薩技師負責於飛行腳的設計,而原本的梅塞沙爾夫則直接沿用其圖紙設計到航空機型的設計上。飛行 腳型的Bf108A於1934年初次飛行,而在遲半年下航空機型也進行初次飛行Bf108Ab,而不論哪行在當時都為革新般全金屬半單殼式構造,低翼單引 擎的雙座機種。而其革新般的設計一度發生墜落意外,ㄧ時間該機的量產化碰上危機,但是在改良的結果下於競速比賽等等都收到不錯的成績,而為改良型的B型機 作為卡爾斯蘭的泛用機被採用,也有其他國家採用,而其航空機型也被個人或航空公司購入使用。
至於讓梅塞沙爾夫公司這個名字轟動於世界上的Bf109, 是以1933年來自卡爾斯蘭航空省所下達新型戰鬥飛行腳開發指示為開端所誕生的飛行腳。而至此都還未開發過戰鬥飛行腳的該公司,以Bf108A型的單座 機,並搭載更加強力引擎的模組測試機在1934年3月開始進行設計工作。該機僅在一年後的1935年5月完成了其標準機V1型機,並且成功完成初次飛行, 投入與各家廠商的飛行腳競爭試作,而遵從了梅塞沙爾夫公司的「在小型機體上搭載更強力的引擎!!」的理念所設計,加上使用大量最新技術的該機極其優秀,在 當時來說發揮了令人驚異的速度。另外該機採用多用直線的設計,這項對應大量生產的特點也被認同,贏得了次期戰鬥機的寶座。
但是這時間點該機仍使用背負式的魔導引擎.而且預定搭載的引擎又尚未完成的關係,因此搭載了不列顛尼亞之羅林 萊斯公司(原型:勞斯萊斯公司)製的魔導引擎,在那之後又依據發表後的宮藤理論進行改良,完成了搭載容弗勞公司(原型:容克斯公司) 製Juma210引擎的B型機,而該機被送往恰巧於此時爆發的伊斯帕尼亞戰役,進行實戰測試,而因測試的結果良好,被同時下達制式採用與量產的指示,而在 那之後,完成了在引擎改良下其咒符形成器從2枚變為3枚的強化型-C型與先行量產的D型也都緊接著地送入伊斯帕尼亞的戰場上。而在當地該機被判斷比起其他 諸國機體還要優秀,同時以活躍的高速的一擊脫離戰術也於此時誕生並持續發展著。
再來,公司遵照1934年所提出的大型高速長距離飛行腳的開發指示,著手於Bf110的試作,而該機也遵從Bf109同樣的開發理念所設計,在 1936年的初次飛行中,其試作機發揮了比起Bf109還要快 40km/hr的高速,並於隔年1937年下達量產指示。但是因所搭載的DB600引擎不順,所以初期量產型換搭載Juma210引擎讓速度性能低下,也 因此只留下少數生產機,最後是所等待的改良型引擎DB601直到1938年才完成,這也使得實戰配備的時間也跟著變得更晚。而在搭載完成的DB601引擎 後,該機發揮了期待以上的高速性能,直接開始進行量產,然而該機雖具備高速與長距離飛行的可能,但搭載大量的燃料是必要地,也因此其笨重的機體重量讓加速 性能與格鬥戰性能相當低劣,所以該機被當作強行偵查與夜間戰鬥、戰鬥轟炸機來運用。
在那之後雖開發了作為Bf109後繼機的309型與作為Bf110後繼機的210型,但這時盧瑟技師已回到亨澤爾公司(原型:亨克爾公司),所以不管哪架都是失敗之作。雖然後來309型使用全新設計後發展成209二型,而210型也朝向310與410型發展,但之中僅有410勉強被採用。至此,公司甩開了通常動力的戰鬥飛行腳開發,改作噴射式飛行腳-Me262的開發工作。
摘要
摘要
亨澤爾原本為鑄造廠的學徒,但之後進入技術大學唸書,並對在1909年的國際飛行表演中看到的飛行船很有興趣,於是踏上了航空產業的道路,於隔年替費魯曼公司(原型:法爾曼公司)製造飛機,但卻在1911年時因該機墜落而受了重傷。在那之後進入了鍊金術士公司(原型:信天翁公司)工作,設計了雙翼雙座偵查機-B.II,該機於卡爾斯蘭軍隊奧斯特馬克空軍、波羅特蘭特(原型:挪威,瑞典地區)空軍、索穆斯空軍,甚至連不列顛尼亞空軍也有採用。
雖然在離開該家公司後又替其他多家公司設計許多水上飛機,但之後便在1922年於瓦訥敏德成立自己的公司。瓦訥敏德位於首都柏林的北方,是面向 波羅的海的都市,而飛行船製造公司-LMG(Luft Maschine Gesellschaft,原型:LVG,Luft Verkehrs Gesellschaft)也位在此,而又因靠近基爾等軍港,所以相當適合於水上飛機的製造。在該地也繼續水上飛機的設計製造,在那之中有波羅特蘭特貴族 -羅森伯爵所購入的HD-21與供給扶桑皇國海軍所是設計的單引擎雙翼雙座水上偵查機-HD-25(扶桑的正式名稱為二式水上偵查機)以及HD-26等等。而在扶桑的尾張航空機(原型:愛知航空機)先前就有以學習合作來製作亨澤爾公司的機體,而亨澤爾本人有時也會親自拜訪扶桑,所以尾張航空機的設計者們在亨澤爾的教導下逐漸能獨當一面。
而為小規模公司的亨澤爾公司,雖也繼續著手於於供給歐拉西亞的雙翼戰鬥機-HD37等機的設計工作。然而在1932年初次飛行的He45,從作為雙翼泛用機之用的卡爾斯蘭空軍那得到500架以上的訂單,之後的He46也以作為陸軍直協偵查機被採用,也同樣地生產了500架以上。因為這樣,公司一躍擴大成軍用機的航空製造廠。
而在He45初次飛行的前年,亨澤爾聘請了既為設計者也是魔女的岡特姐妹(原型:岡特兄弟)倆立刻參予了高速郵務機-He70的設計,並於隔年 1932年成功進行初次飛行,並樹立8項速度紀錄,而該機體一部份作為軍用機採用,當作轟炸機與偵察機使用。另外,也開發了這He70的擴大強化型的高速運輸機-He111,而該機後來雖成為轟炸機,但因要全力注力於飛行腳的開發,所以轟炸機型的完成有所延誤,在異形軍入侵時才開始逐漸配備。
而該公司最初的的飛行腳也是由岡特姐妹設計的,也就是在1932年初次飛行的He49, 這也是卡爾斯蘭空軍中第一架國產飛行腳,在測試改良後以He51之名制式採用。該飛行腳雖高速卻難以操縱,與同時期的他國飛行腳比起來也是並沒有特別顯著 特徵的機體,而在機體形狀上也是在宮藤理論導入前的關係,所以是引擎背負式的凡庸機體,但因其他國家產的飛行腳尚未完成的關係,因而仍獲得主力機種的地 位。之後在1936年伊斯帕尼亞戰役爆發,該機也提供給伊斯帕尼亞,之後為義勇軍的禿鷹軍團也使用該機參與戰鬥,但因怪異的強大化難以與其對抗,在 Bf109完成後立刻奪去該機主力機種的寶座,改成為地上攻擊飛行腳,甚至為練習用飛行腳。
在1933年遵照來自卡爾斯蘭航空省的開發指示,開發了He112。該機雖多次與 Bf109爭奪制式採用權利,但該機在速度上也好,在上昇性能也好都遜於Bf109,另外因其加工花費的機體形狀使量產性極差,最後敗給Bf109。而H112仍繼續改良,以扶桑皇國為始出口到數個國家,但僅使用少數架就停止進口該機。
在那之後亨澤爾公司獨自地開發追求高速性能的He100, 而該機通常型的試作3號機發揮了634km/hr的高速,緊接著以速度紀錄挑戰為目的所改造的試作8號機更是建立了747km/hr的速度紀錄。但是儘管 在速度性能上相當高,卻在實用面與操縱性相當差勁,航續距離也很短,另外過分追求輕量化與合理化的結果讓故障相當多外,其生產性也與Bf109比起來壓倒 性的低劣,所以無法被制式採用。雖然該機的量產試作機被賣給扶桑等國家,但一部份機體做為公司防空使用,並有人說也有與異形軍交戰過,但詳細情況不明。
之後與梅塞沙爾夫一樣轉為開發新型動力飛行腳,做了實驗機 -He178,而雖開發了真正的噴射式戰鬥機-He280,但在移轉到新‧卡爾斯蘭過於緩慢以及生產混亂讓制式採用權利溜了。其他還有製作水上飛機 -He115與以從新‧卡爾斯蘭直接到歐洲進行轟炸為目標的He177與其改良型的He277,特別是He277配備相當多的數量。另外,該公司以作為高速戰鬥轟炸飛行腳開發的P.1055,因吸引住夜戰魔女部隊的目光,所以不通過航空省直接從部隊方面依賴繼續開發該機。在這結果下,完成了作為高速夜間戰鬥飛行腳的He219,該飛行腳在同時期卡爾斯蘭夜戰魔女用飛行腳中為最高速機體,而且泛用性也最高,但因該機不是正規機體外,又搭載高出力之高高度用的特殊引擎緣故,引擎供給不及,所以仍停留在少數生產的階段。
福拉克在20歲前就已在製作動力式滑翔機,而在1911年認識了沃爾夫,作為同樣興趣的同好,兩人成為好友,並一起嘗試飛機的開發。在那之後兩 人一起投身軍旅,也在這時體認到飛機的重要性,戰後福拉克取得工學博士學位,而也自此進行真正的飛機開發,於1921年製造了單翼機-A7,隔年於不萊梅機場裡開始進行飛機製造,於1923年成立公司。
在1924年製作3~4人座A16型機,在這之後3年間該機體共賣出20架,而該機也成為該公司最初製造的飛機。緊接著也持續開發製造A17型機與其衍生型的21、26、29與並列雙座練習機-S1等等機型, 而在1927年製造了F19型機,但是該架機體的試作一號機於試驗飛行時墜落,為該機測試飛行員的沃爾夫不幸身亡。
福拉克雖然承受友人死去的沉痛打擊,但為了讓機體設計不再有失誤,仍持續地製造新型機並將公司規模逐漸擴大。而之後在政府方面航空產業的統整計畫下,於 1931年與鍊金術士公司(原型:信天翁公司)合併,在這時公司以之前為鍊金術士公司主任設計者,並也作為魔女而在空中飛行的K‧坦克為公司的設計主任。與坦克她合流而安心的福拉克,也因坦克她本身就具有開發革新般的航空機械的志向,所以將之後的開發設計完全交給坦克負責,而自己則進行於自轉旋翼機的授權生產與直昇機的開發工作。
另一方面坦克她持續於A系列輕運輸機等等的開發,然後在1932年徹底改良雙翼雙座的A44型機,完成了操作性能優異並容易做出特技飛行的機 體。該機以Fw44之名為卡爾斯蘭空軍採用,另外在民間飛行員學校與空中運動聯盟皆有使用, 且不只如此,在歐洲各國與南利比里昂等多數國家都有採用,該機生產了約1500架以上。緊接著坦克自行設計的單翼高等練習機-Fw56,於1933年初次飛行,在1935年與其他公司競爭的結果是被卡爾斯蘭空軍所採用。從採用時開始,該機也同樣預定生產約1000架,只是公司沒有生產的空間,所以該機也在其他公司下進行授權生產。
在1933年公司參與來自航空省新型戰鬥飛行腳的試作競爭,在此時也真正地著手於飛行腳的開發工作,而在這時開發的Fw159雖於1935年進行初次飛行,但因原型一號機墜落,且該機速度性能比起Bf109來得差,所以在試作階段就被淘汰掉了。另外公司也參與了在1934年的大型高速長距離飛行腳試作競爭,於1937年其Fw187初 次飛行,該機體記錄最高速度525km/hr,發揮了比Bf109還要高的速度,在操縱性與加速性也很優秀。但是因該機的試作1號機也同樣地墜落的關係, 所以在試作競爭上敗北,雖然公司之後持續自行開發,但仍舊沒被採用。在那之後,為了對應1937年提出的短距離偵察機仕樣案,開發了Fw189。在隔年 1938年初次飛行的該機,無礙其特異的機體形狀,以優異的泛用性與發展性而被制式採用。但是在該機開始配備的時候異形軍發動了入侵,使得偵查任務如果不 用大型高速長距離飛行腳的話就相當危險的狀況。
另一方面,雖然在因伊斯帕尼亞等戰役後而有必須將飛行腳擴大生產的想法,但是因引擎供給的不安,該公司在1938年被下達了開發使用不同引擎飛 行腳的開發指示,而坦克她接下指示所開發的,即為於隔年1939年初次飛行的Fw190。而因坦克自身騎兵學校出身所抱持「戰鬥飛行腳理應不是賽馬(純種馬), 而是軍馬!!」的想法,所以該飛行腳在空戰性能與速度上皆優異,除此之外也具備自動操作所以操控容易,在保養與維修上也相當簡單,大量生產也可的理想飛行 腳。雖因這般優秀的性能有替代Bf109成為主力戰鬥飛行腳的呼聲,但因為臨時遷往新‧卡爾斯蘭在開設新工廠,量產較晚,所以沒有贏得主力機種的寶座。即 使如此該機仍大量生產,因堅固的機體被當作戰鬥轟炸機使用。
摘要
摘要
在腓特烈港設立的航空公司,公司前身名為腓特烈港航空製造,於1925年改名阿洛度航空製造該,並成為以主任技師-W‧雷特爾為中心的公司。公司於1917年,為了對應第一次異形軍大戰爆發所伴隨的飛機需求量的激增而被設立,雖負責於部品製造與機體修理,但因戰爭結束其需求量大減, 所以該公司被其他公司買下。在1924年聘請了W‧雷特爾博士來擔任主任技師,隔年製造了公司第一架飛機-SI.並成功飛行,而該機是作為民用初等練習機來製作,緊接著該機的發展型-SC I與SC II則被少量販售。同時也持續開發運動用機與試作戰鬥機,而於1927年初次飛行的VI型機雖只生產了一架,不過被當作郵務用機被航空公司制式採用。
但是不管哪種機體大都沒有真正賣出去,公司經營陷入走投無路的局面。而在這時救了公司的是在1930年初次飛行的單座戰鬥機-Ar64,該機體相當適合進行飛行訓練,這與軍部考慮中的駕駛員與魔女大增員意向不謀而合,決定制式採用該機。而更加地指示公司開發引擎強化與細部改良的機體,為此所完成的為Ar65型機;而該機雖被採用戰鬥機使用,但亨澤爾公司已完成了飛行腳的關係,所以該機馬上不被使用。除此之外,公司的主任技師-雷特爾博士在練習機-Ar66開發中時就轉往巴伐利亞天空工廠公司任職。
幸運的是,前次大戰的王牌-W‧布魯默在退役後學習航空工學, 以作為技術者的身分進入到該公司工作。於此,Ar66的開發設計繼續進行,並在1932年順利完成初次飛行,而因為該機體收到相當不錯的成績,所以卡爾斯 蘭空軍決定大量採用該機作為基本練習機。緊接著,Ar65的改良型-Ar68與Fw56進行試作競爭的Ar76等機也都得到了少量採用。
1933年,公司參與了新型航空飛行腳的競爭試作,開發了作為公司第一架飛行腳的Ar80。但是因為公司還不熟悉硬殼式構造所以開發緩慢,而完成後試作機也經常故障並且性能不足,因此早早就於審查中淘汰了。
在那之後,作為高等練習機開發的Ar96在頗受好評下,得到大量生產的指示,其量產程度到了要委託其他公司製作。另外,公司也參與了Ju52的後繼運輸機開發案,雖提出了即便在沒有整治的荒地也可降落的Ar232,但是這時已是卡爾斯蘭快陷落之際,因此以用於新‧卡爾斯蘭與歐洲連絡的長距離運輸機為優先考量對象,而該機只留下少數架機體。
雖然因為該公司被採用的機體多以練習機為主,所以被看作練習機的製造公司,但公司在噴射式飛行腳的開發相當積極參與,而也有傳說該公司正開發革新般的噴射飛行腳中。
摘要
為卡爾斯蘭大手的汽車製造廠商,公司也生產多數的飛機用引擎。於1916年作為飛機用魔導引擎製造公司被設立的該公司將勢力延伸到汽車製造業與摩托車製造業上,並也往飛機開發方面去發展。而公司這個飛機部門,也就是後來與梅塞沙爾夫公司合併的巴伐利亞天空工廠公司(原型:巴伐利亞航空工廠公司)。
巴伐利亞公司所製造的飛機用引擎有以作為Fw190搭載用引擎所開發的BMW 801較有名,而不只有該引擎,還有進行噴射式引擎-BMW 003的開發工作,但尚未達實用化階段。
關於這噴射引擎的部分,該引擎有進行更加強化型的開發工作,並該引擎的搭載機型也在進行研究的樣子,但一般認為連設計階段都還沒有。
摘要
為H‧布羅姆與E‧福士所設立造船造機公司。雖是以戰艦俾斯麥為始,成為了建造許多種軍方與民間用船舶的造船大公司,不過隨著航空技術的發達,也向容弗勞公司(原型:容克斯公司)請負Ju52運輸機的製造工作。在那之後,設立了漢堡(Hamburg Flugzeugbau)航空製造公司(原型:漢堡航空製造公司,Hamburger Flugzeugbau),所以該公司也著手於飛機的開發。最初開發的機體為雙翼練習機-Ha135,但該機體以不採用的結果結束;緊接著是經福士博士之手開發的Ha136,然後雖要提案該公司的Ha137俯 衝轟炸機,不過在接受因軍部要該公司以身為造船公司的特長來進行哨戒水上飛機的開發工作指示後,改以開發Ha138為主。因為當初該機完成的原型機有許多 不良狀況,所以有放棄該機直接製造新機體,另外機體名稱也因漢堡航空製造公司改名為布洛姆&福士公司,所以公司機體型號頭碼也從Ha變為Bv,因 此該機體以Bv138之名被完成,作為卡爾斯蘭的主力長距離偵查飛行艇被採用。
接著,開發提供給民間的Ha139,雖然該機僅採用試作機三架,但也衍生製作出該機的陸上改良型-Ha142。在那之後的也參與了於1937年發出的短距離偵察機的競爭試作,公司提出左右不對稱的Bv141,而該機雖展現出優異的性能,但因那特異的形狀於競爭試作中敗北。在那之後該機仍持續改良,但測試機於前線測試時被異形軍所捕獲,變成行蹤不明的狀態。
另外,公司被要求開發供給民間使用能夠橫越大西洋的大型飛行艇,於是開始開發Bv222。但是在該機體開發中時異形軍發動入侵,所以Bv222 改為用於新‧ 卡爾斯蘭到歐洲間連繫的軍用運輸機仕樣。以這樣的結果完成了航續距離達6000km以上,於途中補給一次即可到達歐洲的機體,而看到如此性能的軍部雖下達 緊急大量生產該機體的指示,但因該機體也是過於大型且不容易生產的機體,加上卡爾斯蘭的工廠轉遷相當臨時,所以生產極為緩慢的前進。即便如此,製造出的機 體在連絡與補給任務上極為活躍,也開發了更加大型化的後繼機Bv238飛行艇。
而為該公司開發的飛行腳雖有從梅塞沙爾夫那邊得到開發繼承權的Bv155,但仍不到實用化的地步。另外,公司在往新‧卡爾斯蘭撤廠時,由福士博士在開發中的大量非對稱機或無尾翼機等試作機還留在卡爾斯蘭的工廠內。在那之中有許多機體,應與在測試中被異形軍捕獲的Bv141一樣,被異形軍所吸收利用。
摘要
為卡爾斯規模最大的引擎與汽車製造廠商,公司也生產多數的飛機用引擎。伯恩公司於1883年由K‧伯恩所設立,並成功發明世界上第一輛實用化的汽油動力車。在那之後,於1890年由G‧W‧戴斯姆斯(原型:戈特利布·威廉·戴姆勒)設立戴斯姆斯公司,而1926年兩家公司合併成為戴斯姆斯‧伯恩公司。
該公司於1935年開發DB600引擎,該引擎雖小型輕量但具高出力,而其改良型的DB601引擎則成為卡爾斯蘭的主力魔導引擎。該引擎在扶桑與羅馬涅也有進行授權生產著,而此引擎與不列顛尼亞羅林 萊斯公司(原型:勞斯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引擎共稱為兩大液冷式引擎。
摘要
為齊伯林公司的技術者-克勞狄烏斯‧H‧道尼瑙所創設的公司。道尼瑙他在齊伯林飛艇公司進行飛行船的開發工作,在齊伯林伯爵號飛行船的開發也有參與其中。接著開始著手於飛機的開發,並活用硬質飛行船的技術,進行金屬製蒙皮機體的開發,而於這段期間道尼瑙雖一直持續開發使用最新技術的機體,但不管哪架都只到試作機階段,沒有到被採用的程度。
在那之後,道尼瑙在已經破產的腓特列港航空製造公司的工廠繼續進行開發工作,然後於1922年將飛行船開發賣給容弗勞公司(原型:容克斯公司), 並改名為道尼瑙公司。而在1924初次飛行的Do.J大獲成功開始,公司往更大的規模發展著。Do.J在伊斯帕尼亞與扶桑等各國都有進行授權生產,該機不 僅作為客機使用,在北極飛行與環繞世界一周等等冒險旅行都有使用該機體,也使得該機體知名度大增。而負責Do.J的扶桑授權生產的川滝航空機工業(原型:川崎航空機工業),也於此時開始與該公司有相當深厚的合作關係,並向該公司學習相關技術。另外,前述布洛姆&福士公司的福士博士也被招聘到扶桑,進行Do.N(扶桑正式名稱為八七式重轟炸機)的開發工作。
接著是開發以替代飛行船的超巨大運輸機為設計出發點的Do.X飛行艇。雖然該機是搭載12座引擎的超巨大型機體,但因引擎出力不足,沒有被制式採用。在那之後雖也繼續開發提供給民間使用的高速運輸機與飛行艇,但原本作為高速郵務機開發的Do.17,最後被當作高速轟炸機使用,還有原本作為橫越大西洋飛行艇開發的Do.18,最後當作哨戒救難機被卡爾斯蘭空軍採用。而Do.17在那之後, 也持續改良做出217、317等改良型,並往高性能化前進。
摘要
由在前次大戰中活躍的魔女-G‧菲森所設立的航空公司。於前次大戰中退役的菲森起初以表演特技飛行為生。但在對過往所用的機體產生不滿下,於是自己進行特技飛行用機的設計開發。然後開發出來那架特技 飛行用機即為RK-26,而菲森自己也用該機在特技飛行競技大會獲得優勝,並引起極大的注目。波羅特蘭特(原型:挪威,瑞典地區)空軍也因此將該機作為練 習機採用,而以這時銷售與競技所籌集的資金,在1930年開設自己的公司。
在那之後公司主要的營運資金雖然仍是由菲森自己於特技飛行競技獲得,但因成功獲得來自亨澤爾公司(原型:亨克爾公司)的製造委託,所以慢慢的成為只靠飛機製造也能營運的公司。而在這製造委託所學習到技術也活用於新型機的開發上,並於1935年自卡爾斯蘭航空省的聯絡機招標案勝出,其Fi156鸛式被採用。
該機於1936年進行初次飛行,從隔年1937年開始以優異的短距離起降能力作為聯絡機與觀測機活用著。在異形軍入侵後也是如此,於將官進行移動與作戰指示,還有救援作戰等各種不同場合持續活躍。
摘要
為於1893年設立的公司。雖然公司當初是鐵道車輛設計製造公司,但是為了符合時代潮流也著手於飛機製造,開發了雙座單翼機-LE1與改良型LE2,3,接著成功開發了雙引擎轟炸機G系列,取代齊柏林飛艇進行轟炸任務。
在那之後雖又回到本業的鐵道車輛製造上,不過在進入1930年代後又再度增產飛機,協助阿洛度公司(原型:阿拉度公司)的Ar66與亨澤爾公司(原型:亨克爾公司)的He45的製造。也著手自己生產飛機,開發了Go145雙翼基本練習機,而該機因操縱性良好,所以在決定採用後,被大量生產。
另外,運輸用滑翔機的Go242與其動力化的Go244運輸機也都被採用。然而公司比起自己開發,更以擔任協助其他公司生產的那一方為主,如霍斯特姊妹(原型:霍頓兄弟)因沒有工廠,所以請該公司代為生產這樣。
摘要
由也為魔女的霍斯特姊妹於1943年設立的公司。霍斯特一家的三位姊妹都具備成為航空魔女的能力,且有自行開發設計機體參加模型滑翔機競技大會,並於此連續獲得三年優勝這般的設計技術。
而三個人也都加入軍隊,並進到軍官學校,不過只有次女的瓦莉亞‧霍斯特與三女的雷娜特‧霍斯特在部隊司令官的推薦下,踏上開發設計飛行腳的道路。而這樣所開發的機體有Ho.I到Ho.IX這些機型,而其中Ho.IX以劃世代的機體形狀,再搭載開發中的噴射引擎的話有高速飛行的可能,但是該機體因作為心臟部位的引擎開發緩慢,所以還未到實用化的階段。
另外,這些一部分的試作機在卡爾斯蘭大撤退時被遺留下來,並確認被異形軍所吸收。
摘要
於1810年作為鑄造工廠設立的公司, 接著公司著手於蒸氣機關車的開發,並成為不僅在卡爾斯蘭,於全歐洲都是數一數二的鐵道車輛‧機械製造公司。公司雖為工作機械、車輛、武器的製造大手,但於1930年代在政府的命令下協助增產飛機,負責製造容弗勞公司(原型:容克斯公司),的機體。在那之後公司也自行著手開發機體,其雙翼俯衝轟炸機-Hs123被決定採用,而該機的最初量產型被使用於伊斯帕尼亞戰役。
而公司也著手於飛行腳的開發,並參與1934年提出的大型長距離飛行腳的競爭試作,提出Hs124,但是該機性能極低,所以制式採用的寶座被Bf110給奪去。其他還有作為He46偵察機其後繼機所開發的Hs126,雖被採用,但馬上被Fw189取代。
結果,作為公司自製飛行腳也是最成功的機體的,即為對地攻擊型飛行腳-Hs129,該飛行腳儘管在重裝甲的機體上自備了機槍,不過極為小型,且 因為搭載無力的引擎所以運動性極差,在操縱性也很差勁,所以差一點就被取消訂單;但在搭載進口來自高盧的南特&盧瓦雷 公司(原型:諾姆&羅納 公司)產的引擎的結果,是讓該機發揮了令人滿足的性能,並決定量產。之後為了讓信賴度與性能向上提升,製作了搭載不列顛尼亞製與扶桑製引擎的型號,而這些 機體在東部戰線攻擊地面型異形軍上相當活躍。
該公司作為航空公司來講並沒有留下什麼令人亮眼的成果,但司是保有許多重要產業的企業,所以早在異形軍入侵前就開始進行將工廠遷往新‧卡爾斯蘭 的作業。也因為如此,在異形軍入侵後也相當迅速地成功將工廠遷至,讓該公司不只能開發製造陸戰用戰鬥腳.也可以著手製造於其他公司的戰鬥腳與獲得授權生產 的卡爾斯蘭主力魔導引擎DB601。而比起這個,公司於卡爾斯蘭撤退戰其混亂之時,將多數的補給物資從本國運出,對卡爾斯蘭能夠繼續戰鬥更是有極大貢獻。
摘要
由H‧容弗勞於1895年所設立的公司,起初雖為製作鍋爐,暖爐的公司,但之後成為引擎製造與飛機製造皆進行的公司。公司於1915年完成使用鋼管焊接組成骨架,並蒙上金屬外皮的J.1。而在當時的飛機主要木頭與布匹製造,並只有一部分使用金屬的機體為大多數,所以該機成為世界上最初被製造出來的全金屬製飛機。雖然說這跟該公司熟悉的鍋爐部品與金屬製品製造很相似,但完成的J.1與同時代機體相比重了好幾倍,所以包括改良過後的J.2機型,都沒有到被採用的階段。
即便如此,注意到其公司先進性的軍部指示該公司開發作為裝甲攻擊機的JI型機。在公司碼為J.4所開發的該機,使用杜拉鋁作 為外板的方式圖輕量化,同時為了確保強度採用波板外皮,而這種波板構造也成為之後公司機體共帶有的特徵。該機於1917年成功進行初次飛行,速度緩慢但因 被來自地面怪異的實彈攻擊時有相當程度的承受力,所以生存性高,因而被決定採用,而該機也成為世界上第一架被量產的全金屬製機體。而接著的單翼雙作戰鬥機 -J.9與單引擎地上攻擊機J.10等雖也都被制式採用,但生產數量不多,直到於1919年初次飛行的F.13之大成功前公司都持續低迷。
F.13同樣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製運輸機,並是過13年個年頭仍持續製造的長期暢銷產品;另外,從J.10發展而來的練習機-A.35, 也被歐拉西亞與奧斯特馬克等諸國所採用。在那之後也持續地製造各種機體,並於1929年成功完成大型客機-G.38的初次飛行,該機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飛 機,而該機雖為與齊伯林飛艇競爭的機體,但在成本面與信賴性的大量運輸上,齊柏林飛艇仍有一步之遙的優勢在,不過即便如此,該機仍生產了兩架,作為客機使 用;另外該機在扶桑也有授權生產著。其他還有W.34運輸機與其改造的K.43轟炸機,而這些機體也為世界各國所採用,並大量生產著。
如此這樣的該公司幾乎是被認為是以運輸機為中心的大型機製造廠,不過決定這印象的關鍵為於1930年代初次飛行的Ju52。該機成為卡爾斯蘭的 主力運輸機,並因其信賴度高與離著陸跑道距離需求短,所以被用於所有戰線上。在之後因速度慢,航續距離短以及防禦力低,作為運輸機從第一線退下,不過該機 仍於501統合戰鬥航空團等多數部隊裡當作聯絡機使用著。而容弗勞自身也有開設民間航空公司,而其主力客機採用比起其他國家還要更優秀的機體。
公司按照在1934年來自航空省提出開發近接支援用飛行腳的要求下,也開始著手於飛行腳的開發,並於1935年成功完成Ju87斯圖卡的初次飛行。該機體於大戰初期相當活躍,而其活躍程度已讓該機成為俯衝攻擊飛行腳的代名詞。
另外,因公司在大型客機G.38與 飛行船的競爭中輸了,所以將齊柏林飛行船公司的飛行船部門給買下,並以此開發了大型飛行船-Ju88。該機不僅當作轟炸機使用,也可當作魔女用空中航母, 採用長時間留置於空中持續哨戒,而有異形軍攻擊就派遣魔女迎擊的戰法。而雖該機體有檢討更加大型化的型號,並完成了作為長距離轟炸飛行船的Ju89型,但 因速度緩慢沒被採用。而比起長距離轟炸機,作為新‧卡爾斯蘭與歐洲間的長距離運輸機更為優先的緣故,因此完成了Ju290與改造成六引擎的Ju390。另外最為高速轟炸機所被開發的Ju188,也於1943年被採用,並進行量產。
而飛行腳方面,雖也開發了Ju87斯圖卡的後繼機種,但因Fw190可以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的關係,所以其開發被終止了。其他還有就是公司也有著手於噴射式飛行腳的開發。
摘要
A‧M‧里施比為卡爾斯蘭流體力學的先驅者,基本上為研究者,所以沒有工廠,以作為設計小組,到梅賽沙爾夫等公司進行開發工作。博士進行了無尾翼滑翔機的里施比I~里施比IX與三角翼機I~三角翼機V的設計,並也參與使用火箭引擎的高速戰鬥機開發。另外雖於1939年著手於搭在衝壓發動機的P.13a的 開發工作,但因這個衝壓發動機只有理論,並不存在實物,所以完全沒有完成的頭緒。
其他還完成許多機體,但這些機體都因異形軍入侵而被放棄.並被異形軍所吸收。而博士他在卡爾斯蘭撤退戰之際並沒有往新‧卡爾斯蘭移動,而是移住 到利比里昂並進入聯合<Combined>公司(原型:聯合<Consolidated>公司)工作,並繼續三角翼機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