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醫療」是一項將醫療院所根據各自的功能進行分級的政策。臺灣的醫療院所共分為四級。除第一級稱為診所外,第二級以上均統稱為醫院,分別為:
基層診所
約 22800 家
地區醫院
約 300多 家
區域醫院
約 70 多家
醫學中心
不到 30 家
醫院負責專注照顧急重症病人,肩負研究及教學責任。因此,民眾生病應優先至附近基層診所就醫,診所醫師可視病人的病情需要替民眾轉診至適合的專科診所或其他層級之醫院照護,經轉診治療後,再依醫師建議轉回原院所或其他適當院所接受後續治療。由醫生轉診,省下了病人尋求正確就醫管道所耗費的心力,而轉診到院所更有「轉診優先看診名額」,可大幅減少就醫的等待時間喔!
倘若大醫院因收治過多的輕症病人而排擠、耽誤到急、重症病人的救護,不僅醫療支出會加速成長,病人也無法得到完善的照護!
由此,正確使用分級醫療,才能避免小病佔用大醫院資源的浪費,從而達到合理使用醫療資源的效果 ,也可避免生病直接去醫可能會遇到的3長2短。
除此之外,大家常以為如果生病到診所看病後,再由診所醫師轉診到醫院,會多出更多的花費,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喔!以下是從先從診所診治再轉診至醫學中心所需花費的費用:
由於基層診所的科別很多,因此就診時建議先找比較泛用的科別,如:兒科、家庭醫學科、內科和耳鼻喉科等。生病時先找家醫,也有3C2A的優點喔:
很多病人只注意到明顯的症狀當主訴,而直接找相關專科治療,容易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療不全的情形。
相較其他醫療單位,家醫與病人的關係更密切,所以能對病人主訴外的情形進行較周全性的診斷,更能通盤檢視找出真正的病因。
家醫能持續提供穩定的醫療服務,固定並持續給同一位家醫看診,讓醫生對病人的健康狀況有持續性的完整紀錄,治療時往往能事半功倍,藉此提高治療效率,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慢性病民眾若病情惡化,需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確認是否有病變時,家醫可以提供專業的協調服務,協助病人轉診。此外,還可以協助提供病歷給醫院,讓醫院迅速掌握病人的情況,確保醫療資源有效利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若病人直奔醫院,不但費用較昂貴,還需要重做基本的檢查,佔用醫療量能。
診所數量較多、分布較廣,醫療能量供應充足,不僅效率又方便,且費用較為便宜,可減少醫療費用的負擔。
由於家醫與病人的關係密切,倘若病人狀況不佳但沒有顯現的病徵,家醫也能夠提早察覺是否為心理因素導致,及早因應處理。由此,除了生理健康,家醫也負責盡力照顧民眾的心理及社會健康喔!
家醫落點廣佈,與社區民眾關係緊密。作為第一線的醫療守門員,有效讓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給不同嚴重程度的病人,讓醫療資源得以善用。
此外,由家醫協助預防疾病相關的服務,如:疫苗施打和傳染病通報等,讓相關單位更容易掌握社區的情況,進而控制醫療和公共衛生的成本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