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病」與「症」的定義
病是指疾病(Disease),是一種病理的過程(病程)。伴隨著不同的病程階段,而有特定的「症」,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確切的病名與病因。
症所指的是症狀與徵狀。
症狀(Symptom)是可自己觀察的「內在主觀感受」;而徵狀(Sign)大多是用儀器測量的「外部客觀事實 」。
藉由儀器測量的「症狀」有4種數據:
1. 體溫
2. 呼吸
3. 血壓
4. 脈搏
一種「病」可能有多種「症」
如:A型流感是一種「病」,可能會有鼻水、咳嗽、發燒、肌肉痠痛等多種「症」。
而不同的「病」可能有同樣的「症」
如:A型流感是一種「病」;登革熱是另一種「病」。而兩者都可能有發燒的「症」。
一般人可以藉身體感受的「症狀」分成2個面向。
嚴重性,指明確異常的身體數值,或是症狀惡化的現象。如:
1. 症狀增多,原本的症狀還沒痊癒,新的症狀又出現。
2. 範圍增加,傷口面積擴大。
3. 感受加劇,痛、熱、癢、噁心、暈眩或麻痺等感覺比一開始的感受更不舒服。
持續性,指症狀雖然沒有變嚴重,但一直沒有好轉。如:一直流鼻水、一直沒退燒、咳嗽咳不停或血一直流等。
從六個面向表達病症
描述或比劃症狀在哪個部位,越精確越好。
如:頭痛→頭左側痛→頭左側靠額頭的地方痛
用形容詞描述
如:頭痛→頭像被針刺一樣痛
如:肚子痛→肚子像被球打到的悶痛
用數據描述(儀器測量或打分數)
如:發燒幾度、血壓多少
如:1~10分,我的疼痛是幾分
怎麼做會讓症狀比較減輕?
如:胃痛時,向左側躺比較不痛
症狀發生的時間
如:從甚麼時候開始?持續多久?發作的時間(早、午、晚、飯後、睡前等)
甚麼情形會引發症狀,甚至更嚴重?
如:鼻子過敏→吃冰後更嚴重
如:氣喘咳嗽→半夜或清晨較嚴重
除了主述.還有哪些伴隨症狀?
如:除了發燒,全身痠痛和流鼻水外,剛開始也有一點喉嚨痛,還有痰。
病由專業判斷,症則要靠自己觀察。
多觀察身體的症狀和徵狀並紀錄清楚,生病就醫時就能清楚地向醫生描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