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悖論
心理學家書勒做過一個有趣實驗:
他在風景區擺設了一個奶茶攤點,
第一周,賣的奶茶只有4種口味,
在來來往往的旅客中,
只有21%的人會停下來觀望,
但這21%的人中,超過50%的人至少買了一杯奶茶。
第二週,他把奶茶增加到14種口味。
來往的顧客,有40%會停下來觀望。
但這40%的人中,只有7%的人買了奶茶。
結果銷售總量還比第一周差了很多。
口味增加了,給顧客的選擇多了,
按理說,銷量應增加很多才對,結果相反。
書勒說:
“這就是選擇的悖論——當一件事情的選擇多了,
人就會消耗精力去判斷其中的細微差異,
越判斷越難以作出抉擇,於是乾脆放棄。”
毛澤東問:什麼叫軍事和政治?
《胡耀邦傳》中有這樣一件小事:
延安時期,毛澤東問:什麼叫軍事?
胡耀邦講了書本上解釋的很多東西。
毛澤東說:“沒這麼複雜,軍事就是,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毛澤東又問:什麼叫政治?
胡耀邦又洋洋灑灑說古論今。
毛澤東說:“沒這麼複雜,
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
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
複雜永遠拼不過簡單——這就是真理。
“簡單”往往比“複雜”更有價值。
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才是大智慧。
什麼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天,愛迪生讓助手測量梨形燈泡的容積。
助手接過後,拿起標尺開始測量,
然後運用一大堆數學公式計算起來,
幾個小時過去了,他還是沒有計算出來。
愛迪生進來,拿起燈泡,朝里面倒滿水,
遞給助手說:“你把水倒入量杯,就會得出答案。”
助手一拍腦門:原來可以這麼簡單啊。
沒錯,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