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如如:
第1页
善恶终有报,一切自己造。不肯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很容易再犯错。
世间万法变幻无常,一切皆由因缘而生,过眼云烟因缘而灭,世间万法生灭不已。
过去做过很多善事,唉,过了;今天又做了很多错事,唉,也过了。何必抓住过去不放,何必又为已发生的事情纠结。一切如过眼云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本自如如:
第2页
贪图回报的善,是智慧不开,私心太重。师父经常讲,种下去的种子,哪有长不出来的道理。
执著于善行,就变成了“有为而为”。
菩萨让我们帮助众生,积功累德,是“无为而为”。做完了,“当体即空”。帮助别人,成功了,忘记它,别人会感恩你一辈子。你不执著,离菩萨的境界就越来越近了。
本自如如:
第3页
现在有个别学佛人,进入我相,智障修行;搞小圈子,盲目跟风,个人崇拜,带偏众生。轻则带偏一批人,重则断人慧命,果报现前还自受。
很多人经常讲,“是我救了你,是我帮了你,是我度你到佛门”,把无上的佛法境界,变成了“取相凡夫”。众生“本自如如”,均有佛性,我们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机缘。当他修心念经时,是因为他与佛的“因缘成熟”,并不是我们所度。所以佛菩萨说“度尽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这种高境界,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领悟,什么时候能够理解。
本自如如:
第4页
度了众生不著相,只管耕耘不一样。不执空来不著相,缘生缘灭都一样。
本自如如:
第5页
什么叫“解脱”,解脱就是没烦恼。什么叫“放下”,想通了就是放下。什么叫“解脱放下”,就是想通没烦恼。
其实佛法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难题和困难,也是帮助我们精神不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伤害。人的内心因为被欲望所控制,又被杂念所左右,所以就叫凡心。
菩萨叫我们放下,就是修心;让我们解脱,就是让我们想得通;菩萨需要我们精进,就是让我们“长智慧”。
本自如如:
第6页
修心修到后来,烦恼来了,能控制它。不让烦恼控制自己的心,你就是成功的修心人。如果烦恼来了,你想不通,不开心,忘不了,说明你修心还没开悟。
当机立断去烦恼,不被人间是非搞。佛智佛慧少不了,愿以菩提化烦恼。
四无量心:
第7页
“宁静”是最好的“净修”,清净才能“无染”。“清净无染,宁静致远”。
坐得下来的人,他一定站得起来。能够安静的人,他一定会有精力。
浪费时光的人,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努力精进的人,他的生命是无限的。学习佛法的人,他的智慧是永恒的。
能够自己化解烦恼的人,能够自己消除业障的人,他就是拥有“神通”的一种。你想不通,他能想通;你消不掉业障,他能消掉,他就比你有神通。
四无量心:
第8页
“神”是什么,“精神”。“通”是什么,“想得通”。一个人在精神上能想通,不就是有神通吗?
伤害众生如害己,利益众生也为己。慈悲众生心欢喜,喜舍人间大愿许。
四无量心:
第9页
学会解脱烦恼,你就能远离无明。学会解脱无明,你不就是脱离业障了吗?解脱了无明所造业障,心里明心见性,你不就拥有了功德了吗?没有了无明烦恼,你就是在修般若智慧。正信正念地修下去,你就能得到正等正觉的果位。
为名为利玻璃心,一碰就碎真寒心。放下看破出离心,彻悟红尘见明心。
四无量心:
第10页
修心很难,因为你的愿力还不够,所以你觉得难。有人说修心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境界,他能够用四无量心,控制自己的心,勇敢地去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
说修心很简单的人,因为他能够克服内心的欲望,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无所谓,并能用慈悲喜舍来衡量,他就拥有了“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
第11页
师父教你们一个解脱痛苦的方法,在自己苦的时候,要经常想着别人的痛苦,要多感受别人的苦难。
把别人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你就会拥有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自己内心的痛苦就会顿时减少。因为菩萨的慈悲力量会让你马上减轻业障,变成帮助你克服自己痛苦的力量。经常告诉别人一句话,“观世音菩萨一定能救你的”。其实这句话你让别人坚强,你自己也会变得坚强和有信心。
四无量心:
第12页
努力修吧,弟子们。菩萨天天在看着我们,在救我们。这种力量,只有信佛的人才会有,而且这种力量是“金刚法力”,会让你解脱一切烦恼,离苦得乐。
左厌右烦伤自己,无明遮心不见底。学佛修道归一心,看破红尘放下情。拨开云雾见天晴,无常如梦是泡影,学佛找寻如来心。
闻法自明:
第13页
人间的友情建立在两种基础上:一种是“思想”,一种是“物质”。相同的“理念”,相同的“理想”,相同的“思维”和“境界”,会让你们走在一起,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感受。
一旦在思想上失去了基础,等于精神上的支柱倒塌,剩下来的就是物质。如果物质不能满足对方的欲望,那么人间的友情,就会像墙倒般地崩塌。
闻法自明:
第14页
物质犹如造房子的砖瓦,思想基础犹如钢筋水泥。没有钢筋水泥作为砥柱的房子,一经风雨,房子就会像砖瓦一样倒塌。
也就是说夫妻也好,朋友也好,如果没有相同的境界、理想的契合、一起学佛的慈悲,你所有的利益、钱财、名声,瞬间会像砖瓦一样倒塌。这就是为什么人要学佛。
闻法自明:
第15页
举个简单例子,许多夫妻就是为了一个共同创业的理想走在一起,但是理念的不同,造成了创业中的分歧,于是再多的钱和利益,你也不能维持这个婚姻的继续存在。
共同的理念,住在一起,哪怕没钱,再苦再累大家也能生活在一起。所以,物质如梦幻泡影,永远都是为思想而服务的。
思想是由心开始的,菩萨让我们修心,就是让我们把心修正了,这个房子才永远不会倒塌。
闻法自明:
第16页
化解烦恼调心性,消除业障佛相印。了结业债除恶净,闻法自明见本性。
学佛人,心念纯净,不贪不瞋,一心想改变自己的境界,你才能自性圆满,悟性高超,才能进入闻法自明的境界。
很多学佛人,刚入佛门,业障深重,我执我见,这样的根器很难使自己大彻大悟。所以见惑思惑未能断尽,怎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果转世为人,可能名利显赫,这岂不是今世白修一场,又怎能一世修成呢?
闻法自明:
第17页
学佛本是学佛心,助人就是学慈悲。红尘迷惑还不知,修心不贪不愚痴。心净意净行为净,无欲自然有佛性。
清净是福,干净是慧。清净的修行人,干净的意念,念无所念,就是福慧双修。
闻法自明:
第18页
修心就像在水中,想修心解脱,等于想乘船到彼岸,法门就是渡船。登上了渡船,一定要一门精进地修;半途而废,等于河中弃船,必然溺水。只有到了彼岸,才会知道为什么要一门精进。“恒心”才能让你一世修成。
能知能行:
第19页
善恶终有报,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如果你参与进去了,说了是非,你就是在动人因果。
定力不足的人,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因为学佛是恒长的。你如果“信愿行”不够坚定,业障就会缠扰你。如果能够积极弘法度众,消业,你可以得到菩萨和护法神的护持,你在人间就自然能理解什么叫迷惑颠倒,你的业障也就自然断除了。
能知能行:
第20页
红尘业障执著生,信愿行中寻佛根。大彻大悟断思惑,出离六道人间过。
心灵法门就是靠自己努力精进和佛力加持所结善果的特别法门。师父告诉你们,学佛不在于贪多贪深,最重要是能知能行,防非止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佛法经典是佛传,珍惜精进要一贯。五蕴皆空除隐患,看破六尘是虚幻。
能知能行:
第21页
现代人心浮气躁,能够安静五分钟都是很难的,所以没有智慧。因为佛法讲,静能生慧。
学佛就犹如过摆渡,必须一心一意,才能到达彼岸。如果这个也学,那个也学,脚踏多只船,很难站稳。
学佛如果只靠自己前世的根基,往往力不从心。
真正的学佛要启用自己的慧根和慧命。
能知能行:
第22页
佛法就是在启发我们的慧根和慧命。所以真正能够修成的佛友,还是要靠自身的根基和找到适合你的法门。
本性来自佛性处,红尘污染无归处。学佛修心归一处,引领众生奔佛处。
慈悲引航观世音,慈航普度听佛音。法喜觉悟菩萨寻,慈悲喜舍佛的心。
愿力:
第23页
学佛学得深,在阿摩罗识的佛性就有深般若。每一个心念,都要契合八识田中的佛性,心佛才会合一。
所以学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崇高的愿力,来指导自己一生的修行方向。
学佛到最后,愿力一定要相应自己目前所修的境界。就相当于,我们人有一个目标,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走,不管时间再长,你也能走到目的地。
愿力:
第24页
只是在发愿后,需要用恒常的定力和信念,去纠正累生累世的红尘污浊之气;用愿力找寻到修行的目标。其实坚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用精进力和忍辱心来完成自己这个愿力。
千锤百炼是金刚,学佛大愿是方向。念经放生是资粮,不懂愿力修何方。
愿力:
第25页
菩萨说坚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让自己的心和菩萨相应,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佛力的加持,就会让我们在人间,哪怕碰到再多的困难,都不会退转。
经常想想自己曾经发过的愿力,不要忘记自己的愿力,每天向菩萨重复讲自己的愿,会让你心中迸发出更大愿力的正能量,你才能自始至终地在愿力中得到精进和成功。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愿力:
第26页
其实愿力很重要,愿力是修行的资粮。天天念经、放生、行善、持戒,靠的都是愿力。没有愿力你不知道为谁念经,不知道为谁放生,你更不知道行善和持戒是为什么。
其实人在一生当中会碰到很多的苦难。在苦难中,有的人懈怠退转,有的人坚持、忍辱,有的人法喜充满地在愿力当中八风吹不动地勇往直前。讲到底,还是因为愿力的大小和强度。因为愿力可以让你修正业因,改变果报,具有强大的因缘力。
愿力:
第27页
八风一吹摇不定,名闻利养消耗尽。缘来缘去资粮尽,果报到来心不定。
所以积累的资粮(许愿、放生、念经、持戒、行善等)要靠着愿力的牵引。在红尘中放下执著和名利,你才能改变自我。精进的修行,将自己所有的善行、念经、守戒、放生在愿力的指引下,才能结出最好的善果。
愿力:
第28页
修心修行是方向,佛友帮助是良将。人间名利没有靠,不忘初心成佛道。
离欲得乐:
第29页
人最难的就是在挫折当中有定力,能稳住自己。相当于一辆车,在狂风暴雨时,车要如如不动,八风吹不动。很多人自身定力不够,能量不够,自修还不成熟。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划着破船去救人,结果在风浪中,人没救着,使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
很多人有大愿力,但是却做不到,所以许愿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精进力,救人要根据自己的定力和菩萨的加持力,消除业障要靠自己的忍辱力和智慧力。
离欲得乐:
第30页
欲望之中心不动,发愿解脱会成功。广发菩提责任重,践行佛法行大功。
很多同修发了很大的心,许愿、放生、念经也不少,但是经常不顺利,其实这就是修心学佛的心态问题。因为太多人带着很强的私欲去祈求,私心太重,离佛的境界太远,所以佛力的加持自然就弱。
离欲得乐:
第31页
“欲望”其实在佛法中是中性的,但在“欲望”中分善、恶和无记。但人们总是拿欲望作为自私的一种工具,每天为名为利,在贪瞋痴慢中,使欲望变得邪恶,最后变成“恶欲”。如果你不为名不为利,整天为了救度众生而祈求的愿力,是一种正能量的欲望,那在佛法界称之为“善法欲”。
所以想要做什么事,主要还是看你的出发点和你对某一个人和事件的心态。任何一个欲望中,脱离了我相,没有了我执,这就是“善法欲”。任何人只要在欲望当中,很容易拥有个人的劣根性、自私心、名利心,就会由欲望产生恶业、恶障。这种欲望,都是属于轮回的业因。
离欲得乐:
第32页
如果对学佛的善法产生了欲望,譬如,守五戒,行十善,利益众生,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其实这已经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是名欲望”,而且已经是出离苦海的“离欲得乐”。这就是佛教界常说的“善法欲”。
离欲得乐:
第33页
离欲得乐十善法,勤修十善守五戒。人道欲望是业因,转欲成善行愿行。
“忍辱”是现代人修心的一个法宝。生存靠忍辱,成功靠忍辱,修心靠忍辱,精进靠忍辱。
人的一生,既无来处,也无去处。忍一忍,哪来的辱。无烦无恼,才是出离的好方法。
同体大悲:
第34页
当一个人找理由辩解的时候,除了说明这个人的境界低、还没有开悟、执著,没有对他有任何帮助。因为世事无常,这个世界没有是非,只有因果。只有锻炼自己的意识,知道宇宙“苦空无常”,才能坦然地接受因果。
初心能给你带来力量,恒心会让你学会忍辱。
同体大悲:
第35页
什么叫坚强?就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都能做到。什么叫忍辱?就是别人不能忍耐的,你都能够忍耐;别人不接受的侮辱,你能接受。因为你根本没有必要和一个品质恶劣侮辱你的人找任何理由去跟他争辩。什么叫精进?就是别人吃不起的苦,你都能吃得起,你就会精进。什么叫布施?就是连自己最爱的东西,你都能施舍给别人。
同体大悲:
第36页
无量功德是从哪里来?功德是从发心和救度众生中来;而无量的功德,就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付出所谓的任何慈悲。
学佛修心,要心中有佛,心中想着众生,有愿力可以度众生,“勤修信愿行”,才能成就你的佛道。
真正的发心,是发自于内心深处,并随着境界的上升,感通佛菩萨的愿力,才会产生效果。
同体大悲:
第37页
发心是因,加持是缘。守戒是因,福报是缘。诚信为因,恒常是缘。生而缘因,灭而因缘。
能把众生的痛苦和快乐,感受到犹如自己的苦乐,就是“人伤我痛”。能把对众生的善良,转变为慈悲心,你世俗的私心就会日益减少。常学佛的菩提心,你的福慧就会每天增加。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放下自我,一心为众生,才能成就空性无我。
同体大悲:
第38页
不被欲望所控制,不被杂念所左右。放下解脱好好修,想得通来无烦恼,想不通来生烦恼。自主烦恼靠精进,解脱烦恼用恒心,放下烦恼靠念经。无烦无恼清修好,远离烦恼没果报。
看破放下,等于你的心看到了晴空万里。解脱烦恼,等于你的心得到了阳光普照。
看破六根与六尘:
第39页
我们每天产生虚幻和错误的判断,就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了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然后产生分别心和执著心。
六根与六尘的呼应,不断地误导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做出身口意六贼传导给我们的错误意识判断。我们经常错认欲望是真实的,而随着欲望做出很多蠢事,业障因此而滋生。
看破六根与六尘:
第40页
烦恼来自于内心。错误的语言、行为和意识,均来自于心灵。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心灵法门就是让我们从心灵开始修,修正和改变自我意识。学佛人内心要学会如如不动,你才能在人间境转而心不转,心灵才会安宁,才会干净。
六根六尘分别心,六贼误导众生行,业障滋生乱本性,唯有学佛心灵净。
看破六根与六尘:
第41页
其实修心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平衡。心态平衡才能从你的心灵修出慈悲心和忍辱心。
心是人的根本。心修得不好,何来的自度清净和普度可言。所以清净菩提心,就是学佛的根本。心灵的健康,是主宰生命和慧命的基本条件。常观照,常思惟,才能去除人间的思惟方式,去完成弘法的事业。
看破六根与六尘:
第42页
无常变化是空无,意识常有虚幻处。妄想执著心里苦,去除固执不耽误。忍辱修行得精进,心灵法门菩提心。
中国传统文化说心静如水,健康长寿。人的心灵要去除邪念,维护正念,心灵才能健康发展。怎样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就是要学习佛法。定能生慧,净能观照。
看破六根与六尘:
第43页
地水火风最后空,不学佛来迷茫中。禅定修心佛法弘,心灵普度暖烘烘。
大乘佛道菩提功,广行四摄六度空。无生法忍破我执,调节身心守六根。远离六贼勤修心,解行并重佛本性。
忍辱精进法门:
第44页
业障很重的人,就犹如身上背了一堆垃圾,你让他走到哪里他都是昏沉沉的,而且被那些业障熏得臭不可闻,在身心上都是沉重的负担,所以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上不了天。
业障怎么来的?就是跟你平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关系。因缘果报,全是自己种下的因。就像我们读书,考试的成绩好坏全部有赖于平时我们读书时的态度。
忍辱精进法门:
第45页
平时功课做得好,考试自然就会好。平时修心修得好,业报自然就会少。
等到修成的时候,灵魂干净,业障很轻,当然是到天上去。这就是师父经常讲的,“不争人间天下事,试看谁能天上行”。
忍辱精进法门:
第46页
修心是为自己修,而不是为别人修。有的人修心是修给别人看的;有的人跟别人不开心,就会跟别人说“我就不好好修”。
有智慧的人不但自己修得好,更会懂得忏悔;没智慧的人,天天做样子给别人看,拜着“佛”,想着“果”,哪来的“清净无碍”可言。只有真忏悔,真修行,你才能“平安无碍”。
知书达礼是圣贤,菩萨明心把性见。守戒自律圣人果,悟者自觉就是佛。
忍辱精进法门:
第47页
忍耐是忍辱的前提,能够忍耐的人,才能够忍辱。忍辱波罗蜜,也是修心回天的一个非常好的法门。现在的人,夫妻之间讲你几句,马上就跳,就闹,就发脾气。
师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现在的人气量小,新婚夫妻吵架,冤结很深。老婆火爆性子,怀孕了,因为和老公吵架,竟然私自到医院把孩子打掉。她跟她先生说:“我不帮你生孩子,不给你家留后代。”这就是现代人可悲的因果轮回果报。
忍辱精进法门:
第48页
夫妻冤结本是缘,善缘恶缘都是缘。懂得佛理要随缘,否则轮回结恶缘。
冤结犹如伤风感冒,学会忍辱才能把劫过。
坚持修心的人,一定能够成功,就像坚持爬山的人一定会爬上山顶,就像能忍耐的人他一定可以成功。越是能吃苦的人,越是能够修成。
忍辱精进法门:
第49页
一个碰到一点烦恼就退却的人,他是不会开悟的,因为开悟的人,他不会退却,他能够忍辱。
现代社会如果不靠忍辱,第一,办不成事;第二,从学佛的角度来讲,根本不能解脱自己。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大家都不愿意改脾气,不愿意改性格,结果到最后硬碰硬。举个例子,两辆车都很硬,它们相撞,硬碰硬,一定双方汽车都损耗。现在很多夫妻在家里很霸气,最后不就离婚了吗?
忍辱精进法门:
第50页
学会忍辱明因果,化解烦恼知因果,解结咒里化因果,学佛修心无因果。
懂佛:
第51页
一个有善心的人,他整天想去帮助别人,因为他有善良的本质和慈悲的根基。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质和慈悲的根基,但他们不一定肯帮助别人。虽然他们可以和别人和平相处,但是没有想要去帮助别人。所以自度是帮助自己,度他是出来帮助别人。
学佛人应该知道,当你觉悟的时候,更应该要帮助别人。虽然自己平安,要让别人也能平安,这就是菩萨的慈悲。所以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他一定是守戒和慈悲之人。
懂佛:
第52页
心中无佛无悟性,愚痴离你很接近。没有慈悲忍辱心,怎懂佛性无我心。
佛法上讲,次第要圆满。次第就像台阶,修心一步步往上走,境界一点点往上提升。所以修心有次第,就是有一节节的境界,一直走到他境界圆满。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懂佛:
第53页
修心当中,如果走偏了,不精进了,不能忍辱了,就像走台阶摔跤了,这就被称为“不圆满的次第”。
所以学佛人要有境界。境界能够让自己的悟性释放出能量。这个能量会让你开悟,让你想通。
懂佛:
第54页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最后一切都无所得,那你也就无所谓了。
圆满次第来修心,小乘大乘齐修心。善良本质献爱心,越过障碍烦恼心。平安是福忍辱心,度化众生大愿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没开悟、想不通,就是因为他没有一种力量帮助他解决很多现实生活问题。其实这种力量来自于佛的六波罗蜜精神。心中要总想着菩萨保佑,正能量就来了。
懂佛:
第55页
师父曾经讲过,我们不但学佛,而且要懂佛。懂就是理解,懂佛就是理解佛的心。
你要用内心深处的这颗佛心来帮助你自己,让你解脱,让你理解“苦空无常”的人生。
懂佛:
第56页
如果有些人不理解佛的心,这种人活在世界上,是一个麻木之人,也是一个不懂伦理纲常之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没有悟性之人。所以师父让你们学佛要心中有佛,你才能明理,才能心中懂得佛理,你才会碰到事就想得通。
人间无常是常态,喜乐无常是心态。明争暗斗是变态,学佛修心好心态。
懂佛:
第57页
懂得佛的忍辱,你就能够把佛常放在心上,你就懂得佛的慈悲。懂得佛的戒律,你就不会生出贪心,碰到问题就能够化解烦恼。
所以我们不管碰到什么事情,要学会化解。烦恼化掉了,业障消掉了,我们的心才能进入空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凉冬雪南归燕。红尘烦恼须了断,脱离红尘菩萨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