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
第1页
不知道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其实就是对自己造成了伤害。
随缘是福,执著是祸。
在一个人或事情上,只要你过分地去想象,你的五蕴就开始工作。
当你想进去想不出来的时候,就叫“五蕴遮障”,遮障住你的智慧。所以对任何过去的人或事情,只要想过五秒,就叫杂念。如果想得已经钻在里面出不来,那就叫“精神障闭”。
转换思维:
第2页
所以师父希望大家对过去某个人的感情,或对某一件事的担心,或对往事的情怀,都不要过分地去想,否则你就会被“五蕴所困”,很难照见“五蕴皆空”。
举个简单例子,你认为一个朋友很好,你曾经爱过他,你想起他,心中会有内疚感、惭愧感,还有想伤害自己和恨自己的感觉。因为你想过五秒了,你就会在想蕴当中出不来。因为有想蕴,会引发你的受蕴和行蕴,你会想到过去与他的感受、一些行为和在你深层思维中的意识,你就完全被五蕴(色受想行识)所障。
转换思维:
第3页
再举个例子,某一件事情让你很害怕,越害怕越要想。由这件事情,会引发你对这件事物不同的看法和感受——由“想蕴”而引发的恐惧感。万一这件事情发生了,对方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个想蕴就已经造成对你的精神伤害。
转换思维:
第4页
然而让你在意识方面,因为你的杂念和恐惧造成你对自己精神的伤害和忧郁,进入“意识蕴”。这就是被五蕴所障。
师父把五蕴解释给你们听,就是让你们要放下过去,因为任何旧的、过去的杂念都会伤害到你的心灵。旧的必须舍去,新的境界才会拥有。这就是“过去不可得”的真正涵义。
转换思维:
第5页
“心灵法门”就是心灵“解脱之门”。感恩观世音菩萨。
师父让每个弟子必须锻炼意识,转移思维,勤修苦练,圆成佛道。
(师父提醒你们,如果在看此文时,已经在想到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件事,请马上锻炼转换意念。)
知一切为空:
第6页
学佛人应该用我们的智慧之心,诚实做事,诚信待人,用你的真心去感动别人。
经常怀疑别人,就会自己心虚。不怀疑别人,自心会得到安定,这样就能医治自己灵魂和身体的疾病。
有些人的心灵创伤,为什么很快能走出阴影,而有些人却走不出来呢?想不通,走不出,就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执著不放,没有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这个宝藏就是你内心的智慧,那就是“实证之心”。
知一切为空:
第7页
实实在在相信菩萨,净信菩萨给我们智慧。有智慧,才能证悟这个世界的空性;有此心,才会有此德,这样才能启发你的“实证之心”。
面对现在很多感情的痛苦,要学会忏悔。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后,痛苦和烦恼在时间中融化掉。
知一切为空:
第8页
其实受苦,就是一种感受。我们小时候受的很多心里压抑、很难受的苦,这些感受早就忘记了,其实这些苦是白受了。
知人间一切为空,行一切善事为功。合一切感情之痛,一切苦融化放松。
知一切为空:
第9页
当你眼里看到不喜欢的人,自己要学会佛光普照自己全身,这就是“金刚罩”。当你说错话的时候,学会用“定”控制着你的全身,等一会儿智慧生出,再说话。当你焦虑烦恼的时候,拼命“行善事”“做功德”,会化掉你的烦恼心。
恨一个人,心中就会漏一点功德。正信正念,心中多为别人想就会无漏。
精神好,身体好。胡思乱想,神要跑。身要慧,命要慧,一体双修两种慧。精神智慧就充沛。
知一切为空:
第10页
人最怕的是“神漏”,就是精神上分心。师父教你们一个方法:精神一分心,跪拜念心经。把烦恼告诉菩萨,请菩萨赐给你智慧,赐给你正能量。你很快就会想到办法解决。这就是菩萨赐给你的正能量。
知一切为空:
第11页
大智若愚快乐多,斤斤计较烦恼多。一碰生气瞋恨多,感情失意波动多。现今修心慈悲多,过去梦幻泡影多。现在放下幸褔多,未来修成般若多。
功德要圆满:
第12页
不肯承认错误的弟子,那是心里有缺陷的,因为他害怕自己心中的阴暗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他心里的阴影就会永远留在他的心中。
所以学佛人,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忏悔是光荣的,承认错误是理智的;遮掩自己的缺点,那是道德不全的,是把自己烦恼和痛苦永远遗留在自己的心中。
功德要圆满:
第13页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活思想,就会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私心私欲当中,所以别人会觉得你很假,你会失去更多真诚的佛友。佛法称之为“无法自度苦厄”。
人生的错误像门槛。跨过了自身的心理障碍,放下了,就是你过了门;跨不过去的就是坎儿。
广种福田,行善积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消除业障,三宝皈依。普度众生,心佛合一。
功德要圆满:
第14页
功德要圆满,不圆满的功德,那就是有漏。
悲智双运般若换,福慧双修能圆满。
一个人不怕做错事,就怕不改。
明心见性,一般靠自己很难看到本性,需要靠高僧大德不断地提醒,这就是为什么要师父。没有师父的孩子像棵草,有师父的孩子像个宝。
功德要圆满:
第15页
不开智慧增烦恼,人间聪敏全部抛。想通放下烦恼跑,清净解脱有福报,功德圆满最重要。
法布施,实际上就是持戒、行善、念经、禅定、止观、弘法的综合体。弘法度众,有我相,一定会迷失方向;时间一长,就会增加我慢、我执。
忏悔业障最重要,业报成熟早知道,扭转厄运除迷糊,远离轮回离三途。
功德要圆满:
第16页
业障重,智能跑。业障无,菩萨护。善巧方便度众生,锤炼智慧慈悲根。
边悟边修:
第17页
学佛的人,首先要加强道德和性德的培养。知识和行动要一如。
只会讲理论,没有行学佛的实践之路,并不是真正的与佛相应。就等于一个会烧菜的人,嘴巴说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从来没有烧过菜,再怎么样说也不是一个好厨师。
边悟边修:
第18页
知识好比地图,实践好比登山,明师好比导游。只有正确的路线,在导游的指引下,才能避开一路上所有的陷阱,顺利地登上顶峰,你才能一览究竟真谛的佛光。
学佛没有师父教,犹如看病不吃药,修心为己心眼小,错解佛法成不了。
学佛要边悟边修,边解边行。你到底理解佛法多少,你到底从实践中体会了多少,这是对自己和对别人生命的一种责任与解脱。只有知道自己的业障重,才能了解众生的业障,才能帮助他们除去业障,找回智慧。
边悟边修:
第19页
学佛人经常说,自我解脱难,帮助众生更难。而我们就是不但要自己解脱,更要用“悲智双运”来慈悲众生,用智慧来救度众生。
学佛就是要救度众生,对众生要学会“忏悔”,对众生要懂得“福慧双修”。
边悟边修:
第20页
什么叫究竟的真谛? 佛陀告诉我们,用智慧的利剑,破除众生的无明。
知行合一无上妙,三轮体空境界高。福慧双修就是好,真修实修进佛道。
妙心放下:
第21页
现代人说,一个人的思维和想法正确,实际上就叫“思路明白”,就是他对这个道理很明白。
“思路明白”的人,他看问题是看在心里,不一定说。他首先会想,这件事情他说了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能帮忙就帮,不能帮的,他看过就忘了。因为在这世界上,太多事情,不是你想看就看得懂的,不想不看,这就叫“不动因果”。
妙心放下:
第22页
一看就烦是眼障,一听就烦心不刚,一说就烦是口脏,一想就烦是业障。
学佛后,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视。就是让你觉得“不是正道的、正能量的人和事”,就不要去看,去听,去说,去动。因为你心一动就会烦躁。
妙心放下:
第23页
学佛的路非常长,但是你可以沿着这条正道每天坚持走一点,这就是每天在修心。
别人愿意怎么做,那是别人的因果。在你成就自己“道果”的时候,你必须少看,少听,少说,心少动。先自修,才度众。
不哭不笑是凡人,能哭能笑是常人,常笑少哭没有恨,哭笑放下有善根,看破哭笑弥勒成。
妙心放下:
第24页
在这世界上,很多事情你说不通,写信能看懂;很多事情写信不能写,但是你可以通过别人去说。只要能把这个事情解决了,就叫“妙心”。你只要能让这个人把本性流露出来,让他学佛了,这就叫“妙心”。
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让他拥有“慈悲心”,肯学佛,愿意出来帮助别人,你已经在修“慈悲实相”。
妙心放下:
第25页
学佛人经常说,看因果。学佛人要注意学佛不是学给别人看,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你的心真的要放下,是你的意念真的要干净,是你的口永远不去造恶业,你这就叫“证悟”。
证悟自己的佛心,观照自己的良心,拥有自己的佛性,行深自己的本性。
能断除烦恼好好学佛,就是一门精进。断烦恼,不是一下子断得了,是从浅入深,先断掉一个烦恼意念,然后你再断两个烦恼心,再慢慢想通,断掉三个烦恼障。彻底开悟了,才能把所有烦恼全部断掉。
妙心放下:
第26页
想一想有什么事情可以想不通。过去太多事情,想得通也过了,想不通也没了,过去的全断除了。先去除过去的烦恼,再放下现在的烦恼,这就叫“彻底放下”。
每日行善把心开,放心度过一切灾,用心越过每个害,学佛无心无罣碍。
忍辱精进:
第27页
学小乘佛法,清净个人戒持力。学大乘佛法,重在论心不论事。
学佛人首先要守戒,然后再利益众生。要消除自己心中的障碍和烦恼,和众生一起离苦得乐。
救度众生正气浩,忍辱首要境界高。若行大乘菩萨道,金刚不怕火来烧。
忍辱精进:
第28页
学会帮助众生,实际上就是在修忍辱,因为当你在帮助别人时有时会遭到讽刺、挑剔、不理解、怀疑,甚至谩骂,你全部都要忍辱。只有学会忍辱,才能救其慧命。
忍辱之人,威仪庄严。普行善法,摄受众生。
现在这个世界,人没有忍辱心,很难在社会上存活。因为现代社会自私、妒恨、妄语充斥着这个社会,所以你必须学会忍辱。
忍辱精进:
第29页
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动杂念动,自私心机重。
忍辱犹如一棵树,根深叶茂,它能茁壮成长。不能忍耐的人,会被别人看不起,并更容易遭讥讽、怀恨、诬蔑、毁谤。
能忍之人是圣人,守戒之人是善人。普度众生菩萨根,看破五蕴有佛根。
忍辱精进:
第30页
我们在人间,要守戒,要度众生,更要用观世音菩萨的妙智善巧,救度更多有缘众生。
众生本是未来佛,洗净心灵见佛性。学佛忍辱不忘本,入世度众找佛根。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1页
人最大的劣点就是骗自己,并喜欢找一个理由,让本来不如理不如法的人和事,在自己心里觉得过得去。这就像是有些人,以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如理如法的,最后做出来的事情的结果却是非法的。
学佛人要远离三个“不”:
不执著
不攀缘
不行恶
“不攀缘”可以去除贪瞋痴,“不执著”可以自空无碍。放得下,“心解得开”。“不行恶”的人,必行善;可以广结善缘,众善奉行。常行善者,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2页
不问是非在人间,彻悟无常莫等闲。人间行佛般若道,劝醒迷途菩萨靠。
学佛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心性”,知道自己哪些不能做的一定要“谢绝”;知道自己哪些经不起诱惑的,就要“远离”。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3页
认识自性,找到本性。既然知道一切都是空性,首先要做到心中无是非。人间的是非都是因缘,只是一种缘分,而且是虚幻不实的。就犹如,给你一筐金银首饰,你一直在里面想找真的黄金首饰,当别人告诉你在里面没有真的,全是假的金首饰,你为什么还要找真的呢?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4页
菩萨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全部都是虚幻的,但是我们还在人间这个金银首饰的大筐里,拼命想找到真的东西,以为找到了金子就可以永远保存着。其实一切都是幻境,假的地方怎么找得到真的东西。虚幻世界,全部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带走的。
所以要学会常忏悔,听菩萨的话,做到“三守”:守戒、守心、守意念。
守住自己的戒心,意念认识到这个世界全部都是空的假的,是虚幻的,你就会不思善不思恶,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5页
对因果的理解,代表一个人的觉悟程度。理解因果丝毫不爽,惧怕因果,你就不会去造恶因得恶果。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6页
有些人做事喜欢先做再说,等到结果来了再痛苦。过去的年轻人,在结婚前从来没有好好考虑过婚后的情况,只是看到当时的情感。其实那也是一种虚幻。后来又吵又骂,觉得对方变了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当时我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的“识蕴”。认为对方“一定会对我好”,认为一定会怎么样,其实就是这些“想蕴”,当时在你的八识田中,使你根本看不到对方的缺点,当然更不懂“无常观”。
这就是为什么爱情会让你的智商变成“零”。只有用智慧菩提去化解这些愚痴的心,你才能随缘“解脱自己”。
放得下 解得开:
第37页
虚幻恰似人间缘,无常变化使人倦。哪有缘分千年好,善恶相报缘没了。
心念为根:
第38页
小人以利为己,凡人以名为荣,圣人以荣为众,菩萨以色为空。
学佛人要学会和自己内心对话。比如,我今天做错了什么? 我今天的意念里有肮脏吗?我这样做对得起自己良心吗? 我有没有忏悔?
这样你才能看到你的内心世界。这样你才能知道你的“自性如来”本性还在不在。
心念为根:
第39页
修心不在于形式,在于你的内心世界。
心到意到情绪到,控制情绪学佛道。远离三途心念无,念念无念超脱乎。
修心犹如修一辆车的机器。你不把车盖打开,怎么能看得见里面机器的好坏。你今天看不到你的内心世界,你怎么样来修你的心。
人只要一动“邪念”马上手忙脚乱,神志不清,心慌意乱,这时你的“心态” 远离了“理智”,就远离了佛法。
心念为根:
第40页
造孽就是没有觉,杂念太重怎么学。修偏就是没有悟,正知正见心念故。
要记住,人是靠着“心念”活着的。心念就是你的理念。“理念”就是你理智的念头。“理智”的念头靠着“心智”活着。如果你心里没有“智慧”,就是没心智,你就不会想出“理智”的念头。所以业障重的人,追根寻源,就是“心念障碍”。学佛人的根源,是在于你的心。佛法界讲“直指人心”。修心修行,心为主,行为辅。
心念为根:
第41页
至高无上是心念,起心动念就是业。心中罣碍烦恼现,远离心业般若见。
肮脏的语言,肮脏的思维,才会产生你肮脏的行为。
心念为根:
第42页
心念一错起瞋恨,堕落放纵后悔恨。人间苦乐有几何,证悟佛性法喜乐。
以佛心 印凡心:
第43页
其实人在修心前,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活着的真实意义。只有在学佛后,境界提升,才知道应该看清这个“苦空无常”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借假修真”的目的。
我们应该在人间用一颗佛心帮助众生“解脱苦难”“修心修行”,学习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有情众生。
以佛心 印凡心:
第44页
菩萨偈:人伤我痛是吾心,慈悲喜舍是心经。广度有缘是使命,学佛学舍学观音。
人只有一颗心,但这颗心被污染了,就变成了无数颗污染的心。一心一意才能做成一件事情,而我们现在一百个人百人心,一千个人千人心,连自己都有三个心,所以做哪件事情都不能正确地去做好。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心”。
以佛心 印凡心:
第45页
心归正,心归一,心佛才能合一。
心发菩提愿,身作菩提心。五蕴乃虚幻,假合修真空,行深佛法弘。
人的一颗玻璃心,一碰就碎。一颗玻璃心破碎,变成了千万个玻璃心碎片。你的心就变成了无数个破碎的境界。一照见任何的人和事,心中就产生千万个烦恼的人和事。
以佛心 印凡心:
第46页
这就是为什么别人伤害你一次,你会想不通,然后回家再伤害自己几百次。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碰到事就说“烦死了”。
师父要求你们,要转换思维,远离烦事,因为再烦的事也会过去; “以佛心,印凡心”;多做功德,提升境界。
想不通是暂时的,苦难是短暂的,烦恼是正常的,要去除贪瞋痴,这才是必须的。
以佛心 印凡心:
第47页
心中常念观世音,有缘众生应度尽。发心相印菩萨行,誓以佛心印凡心。
因地发心:
第48页
今生的苦难是宿世恶业的果报。只有佛法让我们念经修心,给了我们改过自新、重塑生命的机会。
苦难就是人生的增上缘,也是我们修心学佛的入门因缘。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要遭受到很大的苦难和痛苦,他们才会想到要改变,才会开始修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吃了大苦头,经历了一场大祸,把他们本来富裕健康、美满幸福的生活完全打碎,这时候才想到修行解脱。
因地发心:
第49页
吃喝玩乐逍遥过,人生无常突遇祸。还怪人生没法过,自因自果闯的祸。
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两方面。正因为我们人生的苦难,给了我们人生的转折,才懂得怎样来解脱。通过学佛来改变自己,才会去寻求佛法,不会让自己在人间堕落。
因地发心:
第50页
过去我们沉迷在“财色名食睡”的享乐中,并且无明地造着无边的恶业,有几个人能够在造业中醒悟?
只有学佛后的证悟,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世态炎凉;只有听闻佛法,借假修真,才能脱离苦海,得到真正宝贵的人生。
学习菩萨因地发心,生命慧命重现光明。抛开欲望点石成金,心佛合一明心见性。
无相无住:
第51页
学佛了,就要做好多多行善的准备,多多积功累德,其实这就是在修资粮道。
有了积功累德行善的基础,逐步放下“我相”。根据自己的因缘、发心、愿力、根基,从而慢慢地脱离我相,实证“诸法空性”。
行善积德是常态,学佛助人不罣碍。贪图福报变小爱,三轮体空才应该。
无相无住:
第52页
让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多念经、多听多看白话佛法。这样就等于在你的六根植入了更多的佛法的教育。
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佛法”,心里就会拥有“佛法常住”。让那些人间的私情、杂念,在你的本性当中“无所住”,这是第一步。然后做了善事,经过努力学佛,心中放下自己所做的善事,这就是进入佛法的最高境界——“无所住心”。
无相无住:
第53页
因缘而生人间道,因缘而灭人间理。甚深微妙佛法义,人间真道四圣谛。
学佛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意念。著相行善,总希望有回报地行善,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这样对你的心净就会有所阻碍,变成有漏功德。
沾沾自喜行功德,有漏功德变善德。无相无住积善德,善行善念圆功德。
无相无住:
第54页
佛菩萨虽度尽一切众生,佛菩萨却认为实无一众生可度的高境界。就犹如一个母亲,做完了所有的家务,但却说自己没有做什么,一点也不罣碍。
这就是有漏功德和功德圆满的分别。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善事可以变为功德,有的时候变为福德,因为一个是无漏,一个是有漏。
无相无住:
第55页
缘聚则生,缘灭则亡。世间万法,生灭不已。梦幻泡影,诸法无相。
去除一切之相,最后连“空相”都要去除,才能解脱自身的烦恼障,进入“无相法门”。
不思善来不思恶,无所住心行功德。世间万法唯心造,离空无相境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