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繁华人生蕴藏着悲哀,幸福之中孕育着烦恼。
做任何事情要没有私心,心胸坦荡,对别人无所求,在人间做事才能有智慧。
第2页
心灵净土,就是无我之心。
从众生的智慧中挖掘本性,在平淡的生活中提升境界。经常想着别人就能接近佛,通过守戒才能圆满本性的光芒。
第3页
人生最后是一条死路,而学佛人,就是要用六波罗蜜,让自己走出死亡之路。
深层的理解,才能有开悟的解脱。
第4页
信念是力量的源泉。
在家修行,还我本性。
人之患,懈怠、贪欲,若能精进而为之,则出污泥而不染。
第5页
改变是痛苦的,但也是唯一的。
时空只是让我们生存的一个理由。
慈悲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代价就是忍辱。
第6页
真实在虚幻中更显出珍贵。
人间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学会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你就不会痛苦了。
第7页
慈悲是道德的基础。
境界的提升,代表为人的素质提高。脱离人道的境界才是修心的根本基础。
第8页
觉悟是可喜的,失误是可悲的。
活在悟性中,才能看到光明。
醒悟后才知,曾几何时,睡沉不醒。
第9页
人没有理由不改变,人没有资格不开悟。
伟大的事业从小做起,伟大境界从慈悲开始。
“苦”字的解读就是放下。
第10页
修心是智,开悟是慧。从修心到开悟,是智慧成长的过程。
论是非功过,并不是智慧。论境界超越,这才是般若。
第11页
觉知觉行圆满后,才能觉悟。
因缘是轮回,断识是境界。禅悟是般若,灭度是涅槃。
慈悲心就是修行的道场。
第12页
一朝醒悟,破迷开悟。
理解后才会珍惜。从感动到感恩,你就拥有了慈悲的基础。
修心就是理解人生的一个过程。
第13页
恐惧是心中藏欲所为。须戒之。
一种信任,一种诚实,它是学佛修心的基础。
知错而改之,是为悟。
第14页
觉醒是种境界,觉悟是种智慧。好好修,更上一层楼。
正悟是菩萨的智慧,慈悲是修心成佛的源泉。
第15页
改变是痛苦的,但改变后的法喜那是幸福的。
人只有真正痛了,才会珍惜,对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学会理解它,珍惜它,因为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第16页
人生最痛苦的是自己造了因,然后在痛苦中等待果的到来。
不合群的人,就是还有我慢我执,放下我相是为上。
第17页
成就菩萨就是由般若悟性开始的。
后悔就是愚痴的果。改变才是智慧的因。
悟性出自本性和现行。
第18页
虚幻中的人间意识是幻化空性,缘起性空的空识才是般若真谛。
意识的存在铸就了业的轮回不亡。
能量从智慧和开悟中聚集。
第19页
人间的关爱是情,人间的慈爱是悟。
菩萨助人默默无闻,因缘会聚全靠永恒。
永不后悔是因为知因懂果。
第20页
人生在与自我的私欲争夺中生存,争得了名利,得到了痛苦。
人心是可以改变的,一靠诚,二靠恒。
第21页
心正天地正,心邪天地歪。修心就是重新改造自己。
充满智慧的语言,就是心中能量场。
没有烦恼的生活就是解脱。
第22页
感动过后是觉知,感悟过后是觉悟。
觉悟的人,世上难找,又太少。一旦悟性充满,“希望”将给你带来永恒。
第23页
人生观的形成,就是平等心的再造。
不受痛苦炼金刚,哪来莲花菩提光。
伟大是从平凡中得到的。
第24页
掩盖所产生的不正确思维和语言,或歪曲事实,即为妄语。
净念是提升境界的基础。
第25页
感动是正能量,只有常感动才会常感悟,佛性在悟性中发现,能量在感动中拥有。
为众生活着,你就是佛。
第26页
禅修亦禅悟,禅悟亦般若。当你拥有了空性,你才能理解禅的真谛。
扫除内心魔障,才能发现真我的存在原来是假我。
第27页
缘分本身只是一种感觉,不要将缘分种植在心里,你就修成无缘大慈了。
失去了才知珍惜,这是后得智。
一种悟性能衍生出更多智慧。
第28页
人生如梦,梦之幻——易醒,泡之影——易灭。
内在精神的储存,才会创造出无限的精进力。
第29页
人心要越来越静,气才能越来越纯,学佛人要学会守戒,如杯中的茶叶一样,要用热水压住茶叶,茶香才会自然溢出。要用戒律守住内心,佛性才会自然流露。
第30页
博各宗各派之长,以一法通达万法。此乃佛法之妙也。
守戒就是寻找心中的自由。
第31页
解脱是锁,法门是匙。选对法门,就能解脱。
遇事能定之人不浮燥,遇事能破无明得真定。
心的平静沉淀出内心的肮脏,戒定的心会沉淀出诸多业障。
第32页
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菩萨精神,要布施无缘大慈精神,包容理解一切众生。
圆融智慧来自于与众生同行,圆满功德归功于佛法僧三宝。
第33页
学佛人敞开心扉修成一个高境界,才能与众生和合;妄念的执著偏见为自己建造了脱离众生的城池。
第34页
把因破除,果就空了,空无远离造因,业种自然无果,这就是佛法的天律,这就是正道的修行。
念经要念对经,做人要做对人。
第35页
人生无悔就是功,人生无怨便是德,无怨无悔才是真功德。
布施不是最高的境界,理解才是慈悲的修为。
第36页
持戒是一种规范的理念,必须要遵守;心中任何纵欲都是破戒。
蛇喝水会吐出毒液,牛喝水会产出牛奶,人必须学佛,才能口吐莲花。
第37页
境界高的人起伏就少,境界低的人心态无常。
气质是一种修养,是智慧的散发。认真是一种精进,是智慧的体现。
第38页
守戒犹如看见红灯要停,看见绿灯要行;持戒就是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持戒修心拥有规范理念。
第39页
修心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命气,等于看见自己内在灵魂,心中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有菩萨保佑,佛法就是我们的命气。命气硬,内心才会充满佛光、充满希望。
第40页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花两年时间学说话,花十年功夫才能学会谨言。学会慎行就是修心的开始。
第41页
有为和无为就是重视与目的。有为就会著相;无为会破四相,不求回报的善良行为能离相。
不要把痛苦当作永久的痛苦,要从痛苦中找寻佛性。
第42页
长善成德,轻财者聚人,律己者服人,量宽者得人,身先者率人。
第43页
大脑开悟,心灵就会成熟,不成熟的想法常存心中,时间久了就会自闭抑郁。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第44页
养好一颗善良的心最重要。善良是菩萨赐给我们的礼物。福往者福来。
不生不死,就是不入轮回。
第45页
把吃苦当补药,增上缘。没有经过痛苦的磨难,就不懂得修心;逆境越多,成就菩萨的功德就越大。
第46页
要冲破人生的烦恼,永远不要把自己困在难得的人生中。
圆融别人,才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47页
大智者视之大愚,大愚者视之聪慧。
放下过度的需求,就是开始,就是解脱。
净空无为,到达无余涅槃。
第48页
有智慧的人肯原谅别人,人间佛法的原理是哲学,煳涂人聪明一时,聪明人煳涂一世。
活在世界上,若不能为众生的法身慧命而活,则枉费此生。
第49页
人贵有自知之明,修心贵在发现自己的毛病。
理解人生痛苦后,你才会懂得,痛苦是成功的礼物。
第50页
慈悲喜舍就是四大愿力。
理念错了,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身在凡尘心向佛,超脱凡尘皈涅槃。
第51页
修心,就是自我调节心态的一种方法。
救度众生看似人人都懂,真要付出则须无我忍辱。
第52页
说话要有分量,做人要有气量。行为要有力量,学佛要有能量。
改心,改念,改命运。
第53页
执著是一种负担,执著会造成迷失,迷失会成为一种痛苦。
心中任何的放逸就是破戒,持戒的过程就是修道。
第54页
慎终如始,不忘初心。
人道是心念所至,世间万象归于心。
放过自己容易,宽容别人最难。的放逸就是破戒,持戒的过程就是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