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修行考核
Dharma Talk Story
Dharma Talk Story
有一位老和尚,凡是遇到居士想出家,他必定要安排那些居士去做一个事情,就是扫地。
过了些时辰,居士来禀报:“师父,我地扫好了。”
师父问:“扫干净了吗?”
居士回答:“师父,我扫干净了。”
师父不放心:“你真的扫干净了吗?”
居士想想:“我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候师父突然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居士很奇怪:“师父,我要出家,您为什么不收我,让我回家呢?”
“是的,我不能收你。”摆摆手。
居士只好回家,不明白这师父为什么不去检查检查他扫得干净不干净。
原来这位师父事先在屋子的犄角旮旯里偷偷地放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的时候发现。
但凡那些心浮气躁或耍滑的居士,都只会表面上扫一扫,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扫那些犄角旮旯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他的师父就是这样看出了徒弟的破绽。
如果他们捡到了铜板,不交给师父,那破绽就更大了 —— 贪恋的人是不会认真去做别人给他的事情的。
师父看出了破绽,就是居士的品德和修养的弊病。
我们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我们人在品质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学佛修心来克服。只有时刻守戒,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趋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帮助别人的人间菩萨。
—— 20180519 新加坡法会开示
有几个小朋友都想成为高僧大德的学生,这位大德为了考验小朋友,给了他们一人一个蜡烛台,跟他们说:你们每天要把它擦的很亮。
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智者没来,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智者也没有来,大部分的小朋友已经放弃了擦这个蜡烛台。
有一天,智者突然来了,大家的蜡烛台上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大家叫他傻小子的小朋友,虽然智者没有来,但是他每天擦。
结果,这个小孩就成为了这个非常有名的智者的学生。
原来实现理想就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的做就可以了。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学佛很简单,每个人理想实现也很简单,每天修心,每天念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就能实现你的理想。
—— 20150606 台湾•台北法会开示
在浙江奉化有一个雪窦寺,开山祖师叫妙高禅师。如今在雪窦寺山上还有一个妙高台,传说从前的妙高禅师就在那个台上很用功,因而得名。
妙高禅师原来在这个山上用功,昼夜不息,但因为精力有限,他时常打瞌睡,他心想:“自己生死未了却天天打瞌睡,我实在太没有用了。”
为了警策自己不要再打瞌睡,他就移到妙高台山边上坐,下面是几十丈的悬崖山洞,如果打瞌睡,头一栽下去就没命了。
可是妙高禅师功夫还没到家,坐在这个山台边上还是打瞌睡。
有一次打瞌睡真的摔了下去,他心想:“哎哟,这一次没命了。”没想到在半山腰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人托着他,送到山崖上。
他很惊喜地问:“是谁在救我啊?”
只听见空中回答:“护法韦驮。”
妙高禅师心想:“还不错!我在这里修行,居然还有韦驮菩萨来护法。”
他就问韦驮菩萨:“菩萨,像我这样精进修行的人,世界上有多少啊?”
空中回答:“像你这样修行的,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为你有这一念贡高我慢之心,我将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妙高禅师听了之后,痛哭流涕,惭愧万分。
但是他心又在想:“我原先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不管怎么样还蒙韦驮菩萨来护法。现在我一个念头——贡高我慢心——起之后,令二十世韦驮菩萨不再来做我的护法了。左思右想都是我自己不好,不管他护法不护法,我还是要在这里精进地修,修不成一头栽下山崖摔死算了!”
就这样,他继续地在山崖上修行。坐了不久他又打瞌睡了,“嘣”一下又从山崖上摔下去。这次,他刚刚在山崖边上的时候,他一想:“完了,我这一次真的没命了。”可是,他快要落地的时候,又有人把他双手托住送到了悬崖台上。
妙高禅师一惊:“是谁救我啊?”
空中答道:“护法韦驮。”
他马上说:“韦驮菩萨,您不是说二十世不来护我的法吗?您怎么又来了呢?”
韦驮菩萨说:“法师,因你刚刚一念惭愧心起,已超过二十世久矣。”
妙高禅师听了,豁然开悟。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你们,佛法的妙处就在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念头不正——散于,你可以遇到无量无边的劫数。“无量劫摄于一念”,不管这个人间有多少的劫难,都是你的意念所为啊。所以,佛经上讲“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
你们是弟子,师父一定要告诉你们这句话。记住了:妙高台其实也不在奉化,也不在雪窦寺,这种台就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时刻都是坐在妙高台上打瞌睡,只是我们还没有到悬崖,自己不知道罢了。所以很多人修心,修了半天还不知道自己修在什么境界呢。
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什么意思?就是你的前世、再前世……十世。古今中外,就是你今天、过去、再过去。“不离当念”是什么?其实你今天这个念头最重要。今天是个善念,你过去所有的罪孽都可以消;这个念头是恶念,你十世古今所有的恶缘全部到你身上。
所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啊。
—— 20160706 香港法会开示
法海寺的天慧禅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无明,一个叫悟明,他俩的品德智慧难分伯仲。
有一天,天慧禅师准备外出云游,临行时专门召见这两个徒弟,对两个徒弟说:“我要云游四方,可能要过几年回来。我有两件宝贝,你们替我好生保管。”
天慧禅师随即交给无明弟子一本心经书,交给悟明弟子一本禅经书。无明弟子拿到宝贝,小心翼翼地将它锁进了一个铁箱子里,隐藏在寺院一个神秘之地。悟明弟子拿到宝贝之后,每天专心致志地钻研禅经,他不仅将禅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钻研得透彻心明。
第二年春季,天降滔天洪灾,将法海寺冲得翻天覆地,无明与悟明带着众僧人仓惶逃生,才侥幸逃过灭顶之灾。
灾后不久,天慧禅师回来,看见法海寺一片狼藉,询问无明与悟明两位弟子:“师父交给你们的宝贝在哪里?”
无明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想方设法将它隐藏在最隐秘的地方,谁知一场洪水把它冲走了,不知去向。”
悟明弟子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千方百计将它隐藏在心底,虽然洪水冲毁了寺院,但你交给我的宝贝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心里。”
天慧禅师对两位弟子说道:“宝贝只有保存在心里,才能永生珍藏。厄运天灾可以毁掉我们很多宝贝财富,但它很难毁掉心灵里丰盛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我现在老了,从今天起,方丈之位由悟明接替,希望你能够重新振兴法海寺,将佛法佛道发扬光大。”
法海寺在悟明弟子的努力下,不仅很快得到了修复,而且香火也日益兴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把德和佛法藏在心中,不要说在嘴巴中,要用修心修行把佛法贯彻在自己的衣食住行当中。每天睡觉也是修心,讲话也是修心,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修智慧的波罗蜜。希望大家好好地用佛的智慧来参悟人生,就会得到佛的智慧;用佛的理念来化解众生,就能够得到解脱。
—— 20161005 台湾台北法会开示
我讲过一个忍耐的故事给你们听。
有一个法师沿钵乞食到一个很有钱的珠宝商家里化缘。他太太蛮有良心的,一看到他:“您到我们家来吃。”他太太做了好几个菜给他吃。
吃到一半的时候,她先生回来,说:“阿弥陀佛。师父,您慢慢用吧。”先生拿了一块价值很高的珠宝放在桌子上,自己进去换衣服了,出来的时候,这一粒珠宝没了。
这个珠宝价值连城啊,这时只有法师和他太太在。这个珠宝哪里去了呢?
他怀疑,不是这个法师是谁?他就打他,质骂他:“我们给你布施,你居然偷我们家的珠宝!”
法师一句话都不讲,被打得皮开肉绽,血都出来了。
有一只鸟闻到了他的血的味道,就飞进来想吃,这时,珠宝商再拿起棍打法师的时候,没想到一甩棍子把那只鸟打死了。
鸟被打死之后,这法师才跟他说:“先生,其实珠宝是这只鸟吃掉的。”珠宝商马上把这只鸟肚子剖开,这颗珠宝果然在它的肚子里。
先生觉得很不好意思,就跟他说:“师父,你为什么不早点讲呢?也免受这么多苦啊!”
法师就说:“如果我告诉你是这只鸟,你可能就会把它杀了,杀了之后,你一定会开膛破肚把这颗珠宝取出来。既然现在已经死了,我才讲。”
想一想,这位比丘为了救一只鸟的生命,情愿自己忍辱,这就是学佛人的心态。人一句话都听不得,怎么能学佛?
—— 20170216 新加坡开光开示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为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有谁来接替他。
有一天,他将两个得意的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两个徒弟说:“你们两个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登上来,谁就是我的接替之人。”
这两个弟子,一个叫释明坚,一个叫释明远。
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明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还是顽强地在攀爬,当拼死爬到陡壁,找不到着力点,摔落悬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助上来。
而身体强壮的是释明远攀爬几次不成功,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遇到树林,进到山谷,然后游名山、访名师,居然一年之后才回到寺院。
高僧不但没有骂他胆怯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定他为他的接替之人。
所有的僧人都不解,高僧笑着解释道:“寺院后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可能攀上去的。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若为名利所诱惑,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峭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笼之中,徒劳地去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高僧将五彩袈裟和锡杖传与释明远,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道:“师言要听,但伸缩进退变化,乃圣人之道。明者因为环境而变化,智者随着情缘而行。攀爬悬崖是师出的奇难题目,验看弟子的心境如何。如果能够不落名利的牢笼,心中没有牢笼,顺天而行,便是我意中人。”
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明远成为这座大寺庙的方丈,寺庙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在人间一定要懂得随缘。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去做;今天已经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们不能再去延续;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不要再去撞个头破血流。一切随缘,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要依赖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再常换游泳池也不能解决游泳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你变了,一切都变了。
—— 20181111 墨尔本法会开示
这是一个大学里给学生的测验。
一个人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马路上什么车都没有,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她是你做梦都想娶的人,如果你这次错过和她接触的机会也许以后就再没有了。
但你开的是跑车,只能坐两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
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如果你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有两百个人应答这道题目,很多人说送完病人赶紧回来,有的人说抛开女友让医生上车,医生可以救更多的人……
在两百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录用,他的答案是:
给医生车钥匙,让医生带着老人去医院,而自己留在车站陪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这个测验告诉我们,我们人总是想着自己第一,因为想着自己在车上,不会放弃自己,就没更多选择。我们学佛后要懂得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如果能放弃手中的固执、心中的狭隘和偏执,在社会中会得到更多人的爱护与帮助。
—— 20161120 澳大利亚墨尔本法会开示
一个做房地产的老板感激一个部下的忠诚,打算奖励这个部下一套房子。
他就让这位员工在自己公司开发的小区随便选一套,没想到这位部下选了一个120平方米的大套间,这位老板就不高兴了,老板以为这位部下会自觉地选择一个80平方米的小套。
老板跟别人说:“没想到这个部下这么贪。”
老板改变了主意,自作主张地送给这个部下一个80平方米的小套房。于是这位部下从此心怀不满,这位老板也失去了一个好员工。
所以,我们做人修心要修到一颗平静的心,把心放正了,一切安然自在。其实生活也很简单,就是要在当下修行;其实,修行就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有时候生活的不如意,自己要随缘,要懂得用智慧来克服烦恼。
做人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
我们要把握做人的分寸,掌握做人的尺度,慢慢地用佛法的智慧,来产生自己本身的能量体,达到佛的境界。你们每个人闭起眼睛好好想一想:你们过去有没有心烦气躁,搞砸过很多事情?你们是不是常常被环境、被别人的一句话影响而暴跳如雷?你们是不是常常为了小事而生气?
学佛之后,台长让你们懂得用智慧、慈悲来处理问题,你心里就不会经常打结,心能清明自在。记住了,你不管身处何地,都要保持如如不动的平静、稳定,自在安详。
—— 20181228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在晚清时期,著名战将曾国藩在安庆驻军的时候,有一位多年没有联系的远房亲戚从农村来找他。这个人背着简陋的行李,衣服十分褴褛,跟大家说话非常谨慎。曾国藩很欣赏他的品行,打算找机会给他安排一个职务。
一天,曾国藩和这位亲戚一起吃饭,因为碗里有一粒稗谷(不好的谷子),这个人皱了一下眉头,然后把这个稗谷挑出来,接着继续吃饭。
曾国藩注意到这个细节,当时没有说话。过了没几天,他就让一位下属为这个亲戚准备好行装,准备打发他回家了。
下属问他为什么,曾国藩回答说:“他放下农村的农活,从农村出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吃饭的时候,竟然把一颗稗谷就这么挑出来,这种举动像一个乡下人的样子吗?我怕他将来做事不本分,会惹出祸事。”
看到这位下属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曾国藩说,正巧需要买一些木纸过来,就故意安排这个亲戚带了一个士兵,一起出去买。
这个亲戚来到市场,他一看见没人,就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东瞅瞅西瞅瞅,一副非常挑剔的模样。他还打着曾国藩的旗号对店主趾高气扬。好不容易选好了东西,又跟店主小声嘀咕了半天,趁机索取了一份回扣。
这一切都被偷偷跟在后面的下属看得清清楚楚。他回去向曾国藩报告:“将军,您的判断果然没错,原来他在我们面前很谨慎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这样的人一旦得到重用,后果堪忧啊!”
曾国藩点点头,很快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将这位亲戚打发走了。
一颗小小的稗谷,透过它却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所以想要识别一个人的真面目,往往需要学会从细微处去观察这个人的智慧。
所以珍惜是美德,珍惜别人的感情,你会得到别人的感情;珍惜友情,你会得到别人的友情;珍惜一草一木,你是一个善良的人;珍惜佛法,你就是一个想拥有智慧的人。
—— 20170825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有一名很恶的农妇死了,生前几乎没有做过一件善事。她走的时候,鬼把她抓去,扔在地狱的火海当中。
守护她的护法神站在她的身边,希望能够想出她的一件善事,因为这个人曾经到庙里去,冲着护法神磕过头,还讲过几句善言,这个护法神想去菩萨那里帮她求情。
护法神想啊想,她有什么好的地方呢?怎么没一点好的地方?全是恶的,几乎没讲过好话、没做过好人。
护法神想啊想啊,终于想起来了,他对菩萨说:“菩萨,你原谅她,她曾在菜园里捡到过一根绳子,把这根绳子施舍给了一个女乞丐。”
菩萨说:“好啊,那你就拿那根绳子到火海边伸给她,让她抓住,拉她上来。如果你能从火海里把她拉上来,你就让她到天上去;如果绳子断了,那农妇就只好留在火海里,像现在一样。”
护法神赶紧跑到火海边上,“找到一根绳子”——她过去施舍的绳子,马上就把它扔下去给她,对她说:“你抓住啊,等我,我来把你拉上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拉她。
拉啊拉啊,差一点点就要拉上来了,这时候火海里其他的那些有罪孽的人也想跟着她一起上来,这个女人用脚踢他们说:“那是我的绳子,不是你们的。”
刚说完这句话,绳子“嘭”断了,那女人又“扑通”掉进火海。护法神只好流着眼泪走了。
这个农妇后来才知道,这根绳子其实可以拉很多人上来的,菩萨想借此再度考验一下她是一个善人还是一个恶人,但她还是那么自私、凶恶,没有经受住考验,所以她又掉入了苦海。
我们在人间,菩萨给过我们很多机会去帮助别人,而我们没有。我们很自私啊!我们为了自己,活在世界上经常不顾别人,不顾父母亲对我们过去的爱,不顾邻居对我们的好,单位里的老板、员工、各方面的人对我们的好,有的甚至连佛友都要嫉妒、都要瞋恨,想一想我们的罪孽有多重!
所以关键时候考验一个人,你的人性的本性好坏,那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心怀善念,才能经得住考验;经常心怀恶念的人,就是等于把自己送入了地狱。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恶农妇因为最后的恶念,让她失去了能够再一次上天堂的机会。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帮助别人,我们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有更多无私的爱。人要活在众生当中。其实善和恶就在我们人间的一念之中。
—— 20180616 澳大利亚布里斯本法会开示
有两个刚出家的和尚,苦行千里去拜佛。当时正值旱热,泉水已经枯竭,两人在路上又饥又渴,无法再继续行程。
这时,两个人见到路边有一条临近干枯的沟渠,一个渠道里有少许的水渗出来,但是水中有许多的小虫子在蠕动,在爬。
其中一位和尚就说:“救命要紧,先将水喝了吧,我们去拜见佛的时候,佛陀不会知道我们饮水杀生的。”
(在这里也要告诉你们,在佛法界里,比丘有200多条的戒律,比丘尼有300多条的戒律。你看他们法师的衣服为什么这么长?就是喝水的时候,他们用衣服把水上面的虫拂开,不要把虫喝下去,过去都是这样。因为佛陀看得见水里有八万四千个细菌。所以他说“佛陀不会知道我们饮水杀生”。)
另一位和尚就说:“我宁守戒而死,不可犯戒而生。如果我喝下这些有虫的水,我犯了杀戒而活命,我见佛有何意义呢?”
(讲到这里,你们已经在想了,到底谁对?你们听着,到底谁对。)
于是主张“且当饮水”的和尚“咕嘟咕嘟”地痛饮了有虫之水,继续上路。
而另外一位坚持守戒的和尚渴死在路上,但他因为坚持不杀生的福德,他的神识当下生到了天界。
而饮水破戒保全性命的那位和尚,经过数日的疲顿终于见到了佛,并向佛禀告旅程当中发生的事情。
佛陀对他说:“我旁边这位天人就是你渴死的同伴,他因为全戒而生到天界,并且又比你先见到我。”
佛陀最后说:“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如果离我万里之外,能奉行佛经佛戒,这个人就如同在我的眼前。”
稍微解释一下“汝观我形”,就是你们要来见佛,你们又不奉行佛的教诲守戒,虽然你们说要见佛,佛也见不到你;“如果离我万里之远”,你就算离佛再远,但是你奉行佛经佛戒,你这个人就是跟在佛面前是一样的。
所以持戒修福,那是增长善根、具足善缘的保障,更是修学一切正法的资粮。
所以,大乘佛教把持戒修福当作最基本的德行。《华严经》上曾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大般涅槃经》中说:“戒是一切善法阶梯。”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守戒,好好地修心,因为守住你的戒,就控制好你的身心,控制好你的意念、你的嘴巴还有你的行为。所以要守戒,戒为本啊。
—— 20190907 法国巴黎弟子开示
高齐年代,定州有一位叫做释明勖的法师,他在年轻的时候潇洒倜傥,有志气。
他经常读诵《华严经》,知道清凉山是文殊菩萨所驻锡的地方。于是,他就一路去参访,进入了深山幽谷之中,一路探询,都没有人知道菩萨究竟驻锡何处(就是没有人知道文殊菩萨住在什么地方)。
无意中,他遇到一位面貌奇特的出家人,由于彼此都是出家人,他们见面互相顶礼之后,就问道:“菩萨,弟子渴望见您一面很久了,祈愿您能够度化弟子的愚痴和无明。”
他认为眼前这个人在深山无人处突然冒了出来,而且相貌又特别奇特,想必是文殊菩萨化现的吧?不料对方开口,也和他完全说得一模一样,想必对方也以为明勖是菩萨化现的。
两人互问对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当彼此说出了原先所栖居的道场的时候,明勖心中的疑团才得到了解答。
“这不是菩萨的示现,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毕竟彼此志同道合,何妨引为知己。”
这位奇僧就和明勖结伴而游,一连三天形影不离。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东台的半山腰,见到一间非常简陋的房子,没想到房间里面也有几个出家人,可是论相貌差得太远,气质不好,也没有什么威仪。明勖心中起了骄慢心,瞧不起这几位僧人,可是天色已晚,他也只好寄宿在这里。
睡到半夜,那一位跟他同行的僧人(就是他开始以为是文殊菩萨的那个人),突然生起病来,而且一下子病得很严重。整个晚上都“哎呀……”好像都是痛啊,一直在这么呻吟不停,一直到天亮,并浑身散发出怪异的气味,令人难以近身。
这个同行的僧人眼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他就对明勖说:“唉,师兄,我病得这么沉重,我实在不行了……”“不,你会好的,你一定会好的。”“好不了了,我本来有意陪你到底,共同参拜文殊菩萨的,恐怕这个愿望我无法实现了。”“别这么说,你一定会好的。”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因为三天来的相处,彼此意志相同,茫茫天涯,何处再能觅得这样一位知己呢?
但是那位病僧却对明勖说:“你不用等我了,你先走吧。”“那……可是你呢?”“别管我,反正我好不了,希望别因此耽误了你的行程,朝圣要紧。”“不过,这个……”“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可要生气了。”“那好吧,等我游访礼拜过菩萨之后,我会再回到这里来看你的。”
明勖辞别后,心里仍然挂记着,忧郁不已。离开这房子才几步,突然听见后面有声音,回头再看寄宿过的房子,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切难道是海市蜃楼吗?怎么都不复存在了?明明住的房子,突然之间没有了。
“哎呀,明白了,原来这都是文殊菩萨变现出来考验我的!”
这时候,他觉悟已经迟了,自己感叹着:“为何如此愚蠢不明白啊?”一时痛哭欲绝。这样哀诚恳切地祈求了十几天,希望能够再度见到文殊菩萨的垂慈,却始终见不到任何的圣迹现前。
明勖法师回到故居以后就向寺里的长老禀告,长老非常慈爱地对他说:“孩子,你的过错有两点:第一,你看见面容不好、仪表较差的几位僧人,你起了傲慢之心;第二,你不该在友僧病重的时候放下他,只顾自己去朝圣,由此你虽入圣地,如同隔了一座山。”
然后,长老教诲明勖一生要谨慎恭敬地修持。明勖后来一生为病僧服务、照顾,成为他一生修持的课目。
这个典故就是告诉你们,我们佛友之间、我们僧团之间必须要团结,必须要相互帮助照顾,再怎么样,你也不能舍弃他,去寻找另外一个境界,要带着他们一起寻找菩萨的足迹。就像师父今天跟你们一样,有很多人修得很差,有很多人身体带着病,你们好好学学你们的师父吧,我没有一个放弃他们的,我要一直把他们带到西方极乐世界。
不能因为自己就忘记了别人,学佛人不应该起傲慢之心,因为它会让你生起分别心,会让你承受痛苦。
—— 20190906 法国巴黎法会开示
丹麦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诺贝尔奖的得主,叫芬森。晚年他想培养一个接班人,他在很多人当中选举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是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当中长期地待下去,他就怀疑了。
芬森的助理一看他的老师有点怀疑,马上出了个点子,说:“老师,能不能让您的一个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这个学生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
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他觉得不要这样做,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俯瞰别人,因为永远不要去考验每一个人的人性。
哈里出身于平民窟,怎么也不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一定要设置那些难题去考倒他,一方面他不一定能够坚守,另一方面他一定会选择去。这样的话,我们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学生,除非他是一个圣人。
最终,哈里成了芬森很好的弟子。
好几年之后,哈里成为了丹麦著名的医学家。当他听说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情,老泪纵横地说:“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的利益作为诱饵来评估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
记住了,一个人要懂得,孔老夫子讲“食色,性也”,对一个比较喜欢吃好东西的人,你给他端出来好的美味,结果是可想而知,他一定会吃的。人非圣人,皆有弱点。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试探自己的妻子对自己忠不忠、感情有多深,试探同学对自己的友谊有多真,哥们义气有多铁,久而久之你就会让这些感情生出铁锈,蒙住了以往的光泽。
所以不要去试探别人,因为人心本身就有善有恶,只是在某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他用善来对待你,在某一些特定环境中他用恶来对待你。要懂得对人抱有善的期望,不要去动不动就考验别人。如果你经常考验你的妻子、你的孩子对你怎么样,你一定会失望的。千万别刻意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很难经得起考验。
愿我们都能够以真心待人。即便我们遇到了不贤之人,交友不慎,但是我们要做到于心无愧。
—— 20181110 墨尔本法会开示
有一个外科医生告诉学生:“我们当外科医生需要两项重要的能力,第一项,我们外科医生不能反胃,就是看到血啊、痰啊那些恶心的东西不能反胃;第二,外科医生要有非常强的观察力。”
接着,这个外科医生就伸出一个手指,蘸入了一碟看来非常令人作呕的液体当中,然后张开口舔了舔自己的手指。他要全班同学照着做,同学们只能硬着头皮照做了一遍。
医生微微一笑,说:“同学们,恭喜你们通过了第一关的测试,不幸的是,你们第二关都没有通过。”
同学们说:“老师,为什么?”
“因为你们没有注意到我舔的手指头,不是我伸入到那个肮脏碟盘里的那根手指头。”
他用第一个手指蘸了一下脏的东西,他放在嘴巴里的是中指,学生又不知道,蘸完了就这么吃。
学佛人仔细而认真地行善,我们要经常检查工作,平时有失误之处及时调整,永远不晚。一个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以你去看,不管谁,能够成功的人首先懂得的就是“认真”二字。我们的粗心代表着心智不圆满,人有时候非常粗心。
—— 20190609 布里斯班法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