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修行指正
Dharma Talk Story
Dharma Talk Story
佛陀——释迦牟尼佛,当年他在印度的时候,他有一次去见了波斯匿王,这个波斯匿王当时就问他:“佛陀,你给我开示一些佛法吧。”
佛陀就跟他说了:“世界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光明走向黑暗,还有一条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短见之人,是从光明走向黑暗;而贤能的人,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救自己的生命还能救度众生的生命,才能救别人的生命。”
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寂静的涅槃之中,不受外界的诱惑,那才是自主的生活,那我们在人间已经过上了菩萨自由自在的生活。
—— 20130608 香港法会开示(一)
跟大家讲一句佛陀当年说过的一首诗:“贤者好布施”,“贤”就是圣贤人,好布施;“天人自扶将”,也就是说天上的人都会来扶持你、帮助你;“施一得万倍”,布施一颗慈悲的心,得到万倍的回报种子;“安乐寿命长,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皆当得佛道,度脱于十方”。
佛陀告诉阿难说:“世人愚痴无知啊,只能用生死的肉眼来观察一切,而不能透彻地了知罪业和福报的根本。”佛陀说:“我用道眼观看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的众生的罪福报应,清楚得犹如观看手掌中的珍宝琉璃一样,内外透明清澈,没有任何疑惑不明之处。”
阿难整理了一下衣服,作礼跟佛说:“佛陀,您说的这些法,我要用什么名字来称呼比较适当呢?”
佛告诉阿难说:“这部经就叫做《五道轮转罪福报应》,日后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读诵而广为宣传的话,功德无量。我们能够见到贤劫中的一千尊佛,并能追随供养贤劫千佛。”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要学习的佛经,都是指导我们的方向,佛像虽然不会讲话,但是佛留下的佛经、观世音菩萨的经文,都是指导我们的明灯,这么多的灯照亮着我们,我们不会迷失方向,一天不念经,一天不学佛,你可能就在往地狱的门前走了。
希望大家远离恶道,天天向上,好好学佛,去争取上天啊!
—— 20161224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在佛陀时期,有一位沙门,晚上读迦叶佛的经,诵经的声音时而悲哀、时而清凉,时而紧急,还有反悔之音。
佛陀听得出来,轻轻走过去说:“沙弥,学佛前你是做什么的?”
沙门说:“我喜欢弹琴。”
佛陀问:“如果琴弦太松了会怎样?”
沙门答:“会不鸣(弹不响)。”
佛陀又问:“如果琴弦累(断)了会如何?”
沙门答:“声就断了”。
佛陀又问:“那急缓得中又如何?”
沙门答:“每个声音就会弹成。”
佛陀说:“学习佛道也是如此,心要调匀。学佛不能求急迫,求道也不能求急迫。有时候紧急地想学佛马上成道,你的身心就会非常疲惫疲乏,你的意念就会懊恼烦闷,一旦产生烦闷,修习的行为就会慢慢退转。行就是退,身口意在造罪,你又在退行,这不是罪业加重吗?”
沙门听了赶紧称是。
所以身心要清净、要安定,学佛的道心才不会损失。希望大家在学佛中不能急也不能太慢,要轻重缓急适中,才能修好心中的佛道。
—— 20130924 台湾高雄法会开示
有一天,佛陀走在进城的路上,佛陀看见一名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和上方都在顶礼膜拜,于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那名男子说:“我这是在做善生,我每天向各方膜拜,是我们家族传下来的传统。据说这可以得到幸福。”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敬礼的方法。”
那个人奇怪地问:“你的方法是什么呢?”
佛陀慈祥地笑着对他说:“获得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是:
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顺,令父母高兴和欣慰;
第二,尊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第三,爱护妻子,妻子是个好助手,夫妻之间要互相尊敬;
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第六,对待仆人要宽容,不要让他们过度劳累。如果你能按照这六种方法来对待生活,你的家庭就会和谐圆满,人生就会快乐无忧。”
那个人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心中十分高兴,从此,他就照着佛陀的教诲行事,心中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佛陀告诉那人的“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什么玄妙吗?
显然没有。但是,人间众生谁能完全地照着做呢?如果每个人都老老实实照着做,相信每个人都会获得幸福。
幸福从平等心来,平安从感恩心来。
—— 20161225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比丘们开示,农夫耕种有三种需要随着时节而进行的工作,哪三种呢?就是耕田、灌溉和播种。
农夫在耕田、灌溉和播种之后并不会希望今天、明天或者后天就要让它成长,就要让它有结果,就要让它成熟。虽然农夫不会这么想,但是种子已然入土,自然会随着时节的因缘长大成熟,并且结果。
其实,比丘们也有三种需要随时修习的善学: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但修习之后并不会认为“我学佛法了,今天、明天和后天我就不会起烦恼,我就解脱了”,不可能的。一边学习一边在改变,不会马上就改变。
因为自心随时在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所以只要时机成熟,因缘成熟,你念经、修心、许愿,好好学佛,自然就不会起烦恼,你的心必得解脱。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刚刚学佛,“菩萨,我求了,你保佑啊……”磕头,又是供水果,又是供什么的。到了最后,“怎么还不灵啊?菩萨怎么还不保佑我啊?菩萨怎么不讲交情的?好了,不学了。”很多人就是这样。
种下去的种子不会马上发芽的。
比如母鸡孵蛋,经过十余天,这个母鸡要随时保护、照顾着鸡蛋。但母鸡也不会这么想:我今天、明天、后天就要用口把鸡蛋壳啄碎,使小鸡赶快出生。母鸡会细心地照顾、爱护鸡蛋,小鸡自然能够平安地孵出。所以比丘们善学三学,时节因缘成熟,自然能不起烦恼,心得解脱。
比丘们闻佛所说,个个心开意解,欢喜奉行。
所以,当你念经求菩萨之后要懂得,不会马上应验,但是相信一定会有求必应,只是时间问题。
—— 20170930 法国巴黎法会开示
一个很精彩的佛陀当年的故事,佛陀2500年前,我们回顾古印度的时候,当时佛陀在舍卫国,大家在经文上都看见佛陀在舍卫国的时候,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人,只有20岁出头,他琴、棋、书、画已经样样精通。“琴”是会懂得弹琴;“棋”是会下棋,那是文人一种高雅的东西;“书”会书法;又会画图,甚至连医学都很精通。
但是他学的越多,他觉得自己越不满足,觉得太少了。因此他不快乐,发愿要把天下各种的技艺都要学会。这位年轻人就到处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服开始学,他就成为了一位很好的裁缝师;他又学饮食方面,成为一个很好的厨师……
这个年轻人很聪明的,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都会了,但是他还觉得不满足。他觉得“哎呀,我要学更多”,还是不开心。“不会太多”,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就是要到全世界他认识的当地周围的国家去跑一跑,去探究百工技艺,就是说一百样、一千样技术和工艺。
他离开舍卫国就出发了。他看到有人在做一种弓箭,虽然看来很简单,但是制作人的手艺非常精巧,三下两下居然就把一张弓弯成了,而且每一次的成品尺寸都是一样。
他在边上非常地惊叹。他觉得“这个手艺我应该学,有朝一日如果有人来侵犯,自己也可以有个防备”。他很用心地学,没有多久,果然被他学得非常非常的精巧,而且手艺和师傅一样的精美,于是就离开了该处。
接着,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他一看“哎呀,这么精美的雕刻多好啊”,看着一块烂木头居然可以刻上栩栩如生的龙凤,“哎呀,这个手艺好”,于是他又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日,他学会了一手雕刻的好手艺,这个人很厉害,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
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觉得自己“我在陆地上的各种技能都会了,但是我海上、水上的技能还不会”,他就开始学造船了。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他也学会了,前前后后驾着船总共游历了16个国家。
这个人也够厉害的,饱学了各种技艺回到舍卫国了,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升起了贡高我慢之心,就是非常骄傲,觉得自己全世界的本领基本上都学会了,自认为百工技艺他无所不能,什么都会,所以他就贴出了一个告示,邀请别人“敢来比赛吗?”想借此展现一下他的特长。
告示一贴,佛陀知道了:“来,我们去拜访一下他。”带着他的弟子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住所。
年轻人远远地看见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他不认识佛陀,他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见过各种各样的人,连国王也见过,但是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庄严法相的人。你们到庙里去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法相庄严吧,你看他的头发都卷的,佛陀非常庄严的。
当时他看见佛陀的服装和头上那个圆顶非常的庄严,他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怎么这么庄严?”
他很好奇地就走过去,走到佛陀那里,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之后,内心一下子被震住了,突然之间就不大动了,盯着佛陀看,不由自主地就合掌了,向佛陀走过去。
他说:“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道您是什么身份?是做哪一方职业的?”
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也自然兴盛;靠林区的地方,雕刻也繁荣;近海之地,造船也兴旺。而我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
那个人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他觉得很稀奇,说:“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我样样都会,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请问怎么调法?”
结果佛陀说:“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这些都是调心、调身的的工夫。”
年轻人从来没听到过这些话,突然之间一听,“哦,调心有这么多东西,五戒十善,从来没有听说过。”然后这个年轻人就问了:“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四谛六度又是什么?何谓四禅三解脱?”他什么都好奇,这个人非常好学。
佛陀就很慈悲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能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得完的,一定要相互帮助,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地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的六度,广结善缘,发挥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心,利益众生。”
年轻人听了之后,心境豁然开朗,那种境界真美,他就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这位弟子很精进,没有多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佛陀说道:“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
所以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有感恩心啊,如果天天能够感恩天地万物,感恩我今天有穿,感恩我今天还有饭吃,感恩父母亲养了我,从我出生这么多的医生护士在帮助着我,一个人的成功靠的不是一天,是靠的众生缘。
这样你天天是好心,时时是欢喜心,面对社会上不管有什么苦难、烦恼,你都能有感恩心,进退自如,而享有美好的人生。
—— 20160819 马来西亚·马六甲法会开示
佛陀时期,有一位婆罗门,名字叫做“梵吉沙”。他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只要将死人的头盖骨拍一拍,就知道这个死人是投生到天上、人间或是地狱。
他的朋友们拥着他到各乡市巡回表演,村民们向梵吉沙询问死去的亲友们投生到何处去,问完后,有的给十元、二十元或一百元不等,一路下来,真的是财源滚滚。
有一天,梵吉沙来到祇树给孤独园附近。他的朋友们看到当地民众都去听佛陀说法,就向他们说:“现在来了的一位摸骨大师,能够知道你们死去的亲友生到何处去,赶快过来瞧瞧,机会难得。”
佛陀的信徒们说:“佛陀是谁也比不上的,他才是究竟觉悟的人。”
梵吉沙的朋友认为这是一句挑战的话,就簇拥着梵吉沙来向佛陀挑战。
佛陀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便叫人准备好五个头盖骨,请梵吉沙回答。前面四个依次是投生到地狱、畜生、人间及天上的头盖骨,梵吉沙都答对了。但是第五个头盖骨,他拍了又拍,瞧了半天,冒了好多汗,却回答不出来。这个头盖骨确实难倒了他。
佛陀说:“梵吉沙,不知道了吧。我知道这个头盖骨的主人生到何处去。”
原来这第五个是一位阿罗汉的头盖骨。梵吉沙便请求佛陀教导他如何知道这第五个的技巧。
佛陀说:“你要想了解,要先出家,加入僧团,才能教你。”
梵吉沙为了学会这技巧,便受戒成为比丘,遵照佛陀的指示,整天观察自己的身体。
他很努力的禅修,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终于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了痛苦,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从三界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了。
后来他的朋友们来找他,要他继续巡回表演,以这个功能来赚钱,梵吉沙说:“你们回去吧,我不再加入你们的行列了。”
一位内心拥有觉性的人,将过着安详而踏实的生活,不会沉迷于任何的特异功能。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感受到自己活在世界上的不容易,每一个都要懂得平安就是福,安详、吉祥、瑞祥,只要能够有一个“祥”,你就会得到祥和。人平安就是福气,不一定要大富大贵,也不要名气太响,利益太多。
平安就是福,每一天能够开开心心就是你的德。能够开心的人有道德,不开心的人就是心里道德水准还不到。学佛人就要看得破、放得下,真正的从内心生起法喜充满。
—— 白话讲座视频
过去佛陀年代,有一个人问佛陀:“佛陀,都说佛法能够解除人的痛苦,但是我信佛多年,为什么还是这么痛苦?”
佛就告诉他:“请问,什么叫幸福?”这个人就说:“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就能快乐;有了爱情,就有了幸福;有了钱财,就能享受幸福,这就叫幸福。”
佛又问他:“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还是烦恼,有了爱情一直很痛苦,有了钱却越来越忧虑了呢?因为金钱、名誉和地位是一种空洞的理念。”
大家记住台长的一句话:
名誉要服务于众生,你才会有快乐;爱情要奉献给别人,你才会有意义;钱财要舍,你才能真正地得到,舍得就是有舍才能有得。帮助众生,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只有心中长存幸福感,你活着就一定不会痛苦。
再厚的寒冰等太阳出来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用柴火猛烧也能煮熟。学佛人只要和别人有缘分生活在一起,就要做太阳去温暖别人,做柴火去成熟别人,做菩萨去化解冤结。
当一个人痛苦难过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明白,你一定是跟真相在对抗,所以你才会痛苦。因为当你明白了这个世界一切的真相都是无常的,你就不会去难过,因为你不了解真相,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所以你才会痛苦难过。
—— 20191206 墨尔本法会开示
有一次,禅修法师的一位弟子匆匆忙忙地跑来找师父,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师父啊,我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的。”
禅师说:“等一下。”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
你现在告诉我这件事情,你用筛子筛选过三次没有?”他的弟子觉得不妙,摇摇头。
老禅师继续说:“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情,真实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
“好,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情是不是善意的?”
“师父,正好相反。”
禅师不厌其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用第三个筛子继续检查看看,你这么急地要告诉我的事情是重要的吗?”
这个弟子说:“并不是很重要。”
禅师打断了他的话:“孩子,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给我听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学佛人说话是否使人得到益处,首先要过滤一下,你会发现很多话不必说,也不用说。学习守住我们的口,不要让它任意妄为,当一个人能够不乱说,自然就不会造口业。嘴是惹祸的根,祸从口出,说出的话似泼出的水,收不回来,多少人说错话之后后悔莫及。
学会守住口戒,守住意念戒,守住你的行为,这就是佛法界讲的要守住“身口意”三戒。
—— 20170827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有一个年轻人剃度,到寺庙里去参禅,别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他却在呼呼睡觉。
这时候大师发现了他,就把他唤入了幽静的禅房里,大师说:“年轻人,你来到寺庙里参禅,可每一次我在释禅的时候,你怎么总是在睡觉呢?”
年轻人说:“哦,大师啊,因为我感到禅意是非常非常高深精妙的,所以我才到寺里来听你和诸位大师释禅,可是我听了这么长时间,发现你们这些禅师讲的都是一些耳闻目睹的小道理,不听也不过是少懂了一个小道理而已。”
禅师听后捻须一笑:“呵呵,寺院里有一个荷塘已经没水了,从明天开始,你每天给荷塘里担一担水吧。”
从此,年轻人每天往河塘里担两桶水,半年不知不觉过去了,原来干枯的河塘早就成为一个碧绿幽深的大潭。
禅师又把年轻人找到禅房里,说:“年轻人,你现在站在池塘边,你能一眼看到潭底是什么样的吗?”
年轻人马上摇摇头:“荷塘里的水那么深,我怎么能看到池塘的底是什么颜色呢?”
大师说:“从明天开始,你不用往荷塘里挑水了,我要你黎明起床,赶在露珠还没有被太阳晒干之前,到寺庙后面的林地里,从树叶和草叶上收集露珠,待把两个水桶全采满了露珠你再来见老僧吧。”
年轻人非常努力,第二天鸡叫就起,挑着水桶到寺院的后面从树叶上把一颗一颗露珠刮到桶里面。忙了大半年,终于把两个桶盛得满满的。
于是,他挑着两大桶到禅房去见大师。大师一见,捻须一笑,问:“你在林子里收集露珠这么长时间,你能告诉老僧,露珠它澄明吗?”
年轻人说:“师父,当然澄明,透过露珠再去看任何东西,就像没有露珠一样。”
大师指着水桶,说:“这个桶里的水是你一颗一颗露珠采满的,你能透过这水看到桶底有什么吗?”
年轻人说:“露珠非常清澈,我能看见,但远没有通过一颗露珠看得清楚。”
大师又说:“寺前荷塘里的水是你一担一担加满的,可满满的一塘水,你就看不透。佛说‘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这尘世间的人,一人一世,何尝不是一颗露珠呢?一颗小小的露珠就像一个小道理,你明白了,但是你不明白,很多的小道理汇集成一个大道理,你就看不清楚了。人知道小道理,才能明白大道理;知道大道理,才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什么叫清澈,才知道什么叫浑浊;知道什么叫善,才知道什么叫恶,明善恶,才能修佛性啊!”
一叶知秋,滴水藏海。佛法像大海里的水一样清澈。我们要博大心胸,懂得“三人之中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好好地学佛修心,才能攀登到佛菩萨的境界。
—— 20170219 新加坡世界法会开示
大家知道中国有本书叫《庄子》,《庄子》里边有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能言善辩的人,有一个人当年在庄子时代,他以出色的口才击败了对手,他自己很得意。但是庄子非常严肃地告诉他:“其实对你自己来说,你已经完全失败了。
用你高超的辩术把别人正确的道理驳得一无是处,那个人失去了尊严和面子,他一定会对你产生嫉恨和忧愤,这就是断了自己的人缘,也助长了别人的报复心。”
所以你们很多在座的人其实都很会讲道理,很多的母亲在家里不停地“呱呱呱”讲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不一定正确,所以希望大家要懂得放别人一马,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啊。
我们学佛做人就是要承担很多的这种责任。在这个世界上要尽力使你的每一个对手变成你的朋友,因为只有友爱、和平和宽容才是人类最可贵的财富。
今天台长来看你们,和你们交朋友,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前年来看过你们,今天我又看到我的很多好朋友,我非常地开心,这就是友爱,多一点友爱就会少一点愤恨,希望大家要懂得拥有人缘这个财富,有了人缘就会有财缘,有了财缘才能团圆。
希望大家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懂得孔老夫子跟我们讲的“中庸之道”,做事情一定要给别人留条路,也要给自己留条路。如果不给别人留条路,那就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希望你们学佛人要懂得一切因缘的起伏,而不受染着,那就是中庸之道。
—— 20140431 新西兰奥克兰法会开示
很多人一生有很多做错的事情,很多人因为自己做错的事情纠结难受,过去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对你自己今后将来信心的丧失,很多人回忆、悔恨、失落,只会增加烦恼,看不起自己会遗失本性。
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很顽皮,非常的粗鲁无理,在学校惹是生非,与同学打架,没有同学和他玩,他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但是只有一个名叫菲拉的老师例外。
一天放学后,菲拉叫住了他,跟他讲:“老师遇到了一道难题,你能帮我找出答案吗?有三个候选人分别是:第一个,有点迷信,有两个情妇,抽烟凶狠,嗜酒如命;第二个,恋床,一般到中午才起床,曾经吸过鸦片;第三,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不吸烟,偶尔喝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情。孩子,假如上帝要在这三人中选一位能够造福人类的人,那么他老人家会选谁呢?”
孩子说:“那当然是第三个人。”
菲拉说:“不对。你知道第三个人是谁吗?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罪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骂。”
这个孩子呆呆的看着老师,不知所云。
菲拉老师继续和他说:“那么你知道前两位分别是谁吗?”菲拉停顿了一下说,“第一个人叫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的总统;第二个是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
菲拉用手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你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辱只能代表过去,你如果改掉过去的毛病,一切将会重新开始。”
小孩双眼含着泪水,坚定地点了点头。许多年后,这个名字被很多人知道,他就是享誉华尔街最年轻的金融家罗伯特·哈里森。
—— 20150620 香港法会开示
有一个年轻人刚刚踏上社会,一切茫然无所适从,他很想了解人生的秘诀,有人告诉他,有一位智者知道人生的秘诀,于是他去拜访这位智者。
智者知道他的来意后说:“你要的人生秘诀,我给你六个字,现在先给你三个字,另外三个字等你以后碰到麻烦了,我再给你。”智者说着,拿起笔写了三个字放在信封中,对年轻人说:“回到家,你再拆开看。”
年轻人回到家马上拆开看,上面写着三个字:“不要怕。”
于是年轻人以这三个字为座右铭,在自己年轻的人生道路上开始冲刺,努力找工作,努力发展事业,他不要怕。
但是到了中年,他的事业有所成就了,他也有妻子儿女了,但是心里觉得有太多的遗憾,而且觉得没有方向,接下来怎么办?
他又去找那位智者,但是当他敲开智者家门的时候,一个不认识的人把门打开,对方告诉他,那位智者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年轻人非常失望。突然智者的家人问他是不是某某某,他说是的,家人说智者留了一封信给他。
他很开心,回到家赶紧把信拆开,上面写着另外三个字:“不要悔。”
很多人是一生活在后悔当中,失去了意志,失去了希望,所以一个人经常回忆自己,说自己很苦、很可怜、很难过,这种人身上带有的是一种负能量,一个很开心的人跟这种人交朋友,很快就会被对方的坏情绪感染,很快就会失去希望,你的正能量就被他的负能量消耗掉了。
所以交朋友要交天天看得到未来、天天看得到希望、每天想到我活着永远有希望的人。那些整天把脸板着的人,那些整天痛苦不堪的人,整天跟你抱怨的人,这些人都是阴气太重,你跟这种人交朋友,你很快要倒霉的。
—— 20160320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法会开示
有一对小夫妻经常吵架,越吵越厉害,吵到后来两个人不想讲话,然后各自说自己结婚之前看走了眼,感觉两个人的生活是多么没有意思,天天想到的就是离婚算了。
男孩子的父亲知道之后,就说自己的儿子:“儿子啊,我问你,你妻子有没有优点啊?”
儿子冷冷地说:“父亲,结婚之前,她有很多优点,但是现在没有了。”
父亲继续问:“那你觉得你妻子认为你是否有优点呢?”
儿子继续说:“婚前有,现在她也不认为我有优点了。”
父亲说:“孩子,你比我强啊,我在结婚前都不知道你妈妈有什么优点。”
父亲走到门口拿起一块瓦片,还拿起了一团棉花,举得很高,问儿子:“孩子,你觉得哪个更硬啊?”
“当然是瓦片了。”
父亲就同时把瓦片和棉花举得高高的,然后松开手,放下来,瓦片被摔得四分五裂,而棉花却轻轻地飘落在地板上,丝毫无损。
父亲说:“孩子,你看,硬的东西会碎掉,软的东西丝毫没有损伤,孩子,你应该像棉花一样,做人要谦卑啊,你不去伤别人,就一定不会伤到你自己。你整天说你太太不好,你就像瓦片一样,有棱有角,遇冷则冰,遇硬则碎啊。伤害别人的人,最后一定会伤到你自己,承认别人的优点,你会让自己感觉到很温暖,盯着别人的缺点,孩子,你会让自己的每一天活得很伤心和痛苦。”
父亲继续说:“要学习棉花,为别人抵御风寒,要像阳光一样的温暖,一句好话,你可以让你的妻子温暖一生啊,一句刻薄的话,你会让她记恨你一辈子,一定会葬送你的婚姻。你希望父亲像你对待你的妻子一样去对待你现在的妈妈吗?”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缺点,要包容别人的缺点,你就会拥有美德。
—— 20160320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法会开示
台长告诉大家,我们人要有智慧。
有一天,几个白人小孩在公园里玩,一个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入了公园,白人小孩聚在一起,每人买一个,兴高采烈地走掉了。
这个黑人小孩非常羡慕地看着,不敢过去,因为他是黑人,他很自卑。
在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之后,他颤颤巍巍地走过去,跟那个老人说:“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氢气球吗?”
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孩子啊,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我要一个黑气球。”
这个时候,满脸沧桑的老人诧异地看了看黑人小孩,黑人小孩拿过氢气球,小手一松,气球照样在蓝天上飞翔。
老人拍了拍这个黑人小孩的头说:“孩子,你要记住,气球之所以能够飞上天空,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不是因为他的种族和他的出生,关键是看他心中有没有自信。”
那个黑人小孩就是后来驰名全美的著名心理学家基恩博士。
我们学佛人不要活在别人的嘴巴上,自己去做一点事情,被别人一讲马上就改变了;不要活在人家的眼睛里,明明自己做得对的,被别人眼睛一看,以为自己做错了又改变了。
想一想有多少人的失败,不就是一辈子怕人说、怕人看不起吗?
如果你拥有坚定的学佛愿力,慈悲地为人,你一定会在社会上受到别人的尊敬,这就是佛法界讲的“人成即佛成”。
—— 20161002 台湾台北法会开示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弥兰陀王为难他几个问题,都被他很有智慧的解答了。
弥兰陀王问那先比丘:“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呢?”
先比丘说:“佛陀具有大神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了。”
弥兰陀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都教给你们这些比丘,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滴地让你们慢慢修行锻炼呢?”
那先比丘举重若轻地说:“大王,如果您是医生,是不是知道各种治病的百药呢?”
“当然,医生对于什么药能治什么病,都要知道。”
“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
弥兰陀王说:“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调理,病人才会好起来,怎么能一下子吃这么多呢?”
那先比丘顺势马上就说:“同理,佛陀传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点一滴逐步传授,才能如法得道啊!否则,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当你得到一种感情的时候,很快会失去另一种感情。在人间要学会宠辱不惊,人间一切名利都可以丢,唯独不能丢掉自己的慧命。
—— 20170826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很多人做事情总不是那么如意,做了很多事情还解决不了问题。
一个老师问:“同学们,人要喝开水,如果生火生到一半柴火不够,应该怎么办?”有的同学说,我们赶紧去找,有的同学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你们为什么不能把壶里的水倒掉一点呢?”
人要懂得舍才能得,很多人为了得到,但是又不愿舍弃,他永远得不到。要舍的人才能得,叫舍得。
今天我们舍弃身上不应该拥有的缺点,会得到别人对你的爱。对父母、孩子、丈夫,舍弃自己的一点疲劳,多为对方想,多为对方做一点事情,你一定会得到他对你更真诚的爱。要舍弃人生的名利,会得到人间更多的如意。
我们做人一定要从古代学到现代,从别人身上学会怎样来生活。
中国古代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非常好,他常常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来规劝别人。别人听了他的规劝,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虚心接受意见。
那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他很聪明,他得胜之后登上王位,每天沉迷于酒色当中,将国家大事全部交给手下的大臣去打理,自己不闻不问,因此朝中的各种不好的事情就多起来了,而且国力日渐衰弱,很多国家又趁机入侵齐国,占领了齐国的大片土地。
齐国举国上下都十分担心国家的命运,但是没有人敢去劝谏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在王宫里遇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你进来可安好?”
“很好!”
“我有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有一只雄鹰住在齐国的王宫里,已经三年了,这只雄鹰既不展翅翱翔,也从来不叫,大家甚至说它不是一只雄鹰。您说这是一只什么鹰,这是为什么呢?”
齐威王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这是淳于髡在讽刺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成天花天酒地,毫无作为,只知享乐。
齐威王听从了淳于髡的劝谏,决心要让齐国富强起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于是,他说:“你不了解这只雄鹰,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生。你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酒色,开始治理国家。在用人上,他奖励那些认真负责的官员,处罚那些腐败无能的人,国家变得更强大。邻国听到齐威王又在加强军队的管理,就把很多占领的土地都归还给了他。
中国有一句话成语“一鸣惊人”就出自于此,来比喻一个人如果有不平凡的才能但不善加运用,往往会被人所唾弃,如果一个人有本领,用本性来学佛修心,就是有悟性。找回本性,擦亮心灵,从今开始懂得慈悲别人,当你慈悲别人的时候,会获得别人的谅解,化去很多的灾祸,这就是妙法。
我们在人间,谁都会出现很多困难和麻烦,尤其夫妻也会出现很多苦恼,因为婚姻都是一种缘分,所以末法时期感情要特别当心爱护,稍不留神就会变成恶缘。
所以人不管对人间什么问题,要笑看,有时候笑一笑就过去了,你今天不开心、明天不开心,就会永远不开心;你今天不开心了,要把它自己消化,让自己变得开心,你就能放下它。有时候心中的艰难不平,不要逃避,要勇敢地面对它,要有智慧。人生在逆境中成长,在顺境中下游,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看到学佛人真正的智慧般若。
—— 20160218 印尼巴淡岛法会开示
很久以前,在法国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贫困潦倒的青年来到了巴黎,希望他父亲的朋友能够帮他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
他父亲的朋友非常好,就问他:“你精通数学吗?”青年非常羞涩地摇了摇头,“不懂数学。”“你懂历史和地理吗?”青年人又摇摇头,很不好意思。“那法律你擅长吗?”他又非常难为情地垂下了头。那个父亲的朋友还是继续问他:“那会计你会吗?”他又摇摇头。
看上去似乎一无所长,连一点优点都找不到。
父亲的朋友不好意思地说:“那你先把你的地址和名字写下来,我一定会帮你找一份事情做的。”
青年羞涩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和名字,然后转身要走。他父亲的朋友一把抓住他:“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啊,这不就是你的优点吗?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啊。”
他把名字写了之后,自己看一看:“我这个名字写得好看也算个优点吗?”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父亲的朋友问道,但是对方的眼睛里给了他明确的答复。
数年之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大仲马。
你们下面在座的很多人懂数学、历史、地理、文学,或者有各种各样的会计水平,你们都比他当年有水平,你们也应该称得上是千里马。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潜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只要能够抓住自己的潜力,好好地发挥出来,你就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你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 20170928 法国巴黎法会开示
有一个中学老师,他在车祸当中失去了一条腿。退休之后,他就一直照顾伤残人士,因为他知道残疾人很痛苦。
有一次,他到医院里去访问,看见很多残疾人士无精打采,为了鼓励他们不要为自己的伤残而难过,他就说:“你们都知道吗,就拿我来说,你们看见我这只假肢了吗?其实我这个腿是假肢,受到任何外来的撞击,我都不会痛的。想想看,四肢健全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吗?”他讲这话鼓励他们。
说完他拿起一根手杖——一根棍子,交给一名护士,跟这位护士说:“护士,请你随意打我这个假肢。”
那个护士毫不含糊,拿起手杖就朝他的腿部打去。打完之后,他说:“你们看,我一点都不痛,没有事情。”在大家的掌声当中,他离去了。
刚走到外面,他痛得不停地搓着自己的腿。他的朋友问他:“哎,怎么回事啊?”
他苦笑地指着自己那条好腿说:“刚才那位护士打错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鼓励别人、帮助别人也要因人而异。有时候我们自己很了解自己,我们想去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不了解别人,很容易讲错话、做错事情。夫妻之间,你不了解你的太太在想什么,你不知道你先生在想什么,你怎么能跟他去沟通呢?
所以,要想了解别人,先要了解你自己;你想鼓励别人,你也要先鼓励自己,才能去鼓励别人。我们学佛度人,有时候我们自己明白佛理,跟别人讲的时候,别人不明白,然后你度不了别人,还惹了一肚子气。这就是不能了解别人,才会常常失误。我们对自己的太太,对自己的孩子,要学会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家人、孩子,对公司里和单位里的朋友,都要了解,你一定会在稳中求胜,这就叫智慧。很多人很可怜,真的,人家已经不要听他讲话了,他还在讲;人家已经不要理他了,他还要跟人家讲。所以,要学会怎么样了解自己的个性,再了解别人。
—— 20170924 意大利米兰法会开示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很多父母亲都是用粗暴的方法,学佛人应该懂得用妙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放学之后在客厅里玩篮球,不慎把书架上的一个花瓶摔了下来,这个孩子慌忙地用胶水把碎片粘起来,胆颤心惊地把这个花瓶放回了原处。晚上母亲发现花瓶破碎重新粘上了,她就问:“孩子,这个花瓶是不是你打碎的?”
孩子说:“妈妈,有一只野猫从窗外跳了进来,碰到了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可是她没有说什么。
睡觉之前,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说:“孩子,这块巧克力奖励给你,因为你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力,杜撰了一只会自己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能够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给孩子拿了一块巧克力,她说:“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你把花瓶上的裂缝粘和得几乎完美无缺。”
母亲又拿出第三块巧克力说:“这是最后一块巧克力,孩子,妈妈向你深深地表示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被吓到。”
孩子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撒过谎,这是比惩罚更深刻的奖励。
学佛人的悟性非常重要,这位母亲用正能量对比来启发孩子的本性,所以,学佛人要放下痛苦烦恼,因为我们知道痛苦是暂时的,因为我们学佛了,我们在改变,不学佛的人的痛苦是一辈子,因为他们碰到苦难无法解决,而我们学佛的人,痛苦是一段时间的,因为我们学佛之后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希望大家通过佛法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 20170827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有一天观世音菩萨化作一个和尚,化缘到了扬州地界,看到一个煤矿即将塌方,就告诉矿工此地很危险,但是矿工用怪怪的眼光看着他,不予理睬。
和尚急急忙忙找到工头,工头怕延误工程,对和尚的警告一点都不理睬,还很生气,大骂他,“你这个和尚多管闲事”。
观世音菩萨马上化作卖馒头的年轻美丽的少女,对矿工们喊道:“又甜又香的热馒头,给大家随便吃。”
矿工们惊奇的发现,居然有馒头免费吃,全部跑出来争抢馒头,他们刚刚跑出矿,突然听见后面轰隆一声,煤矿塌方了,矿工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回头找送馒头的少女,已不见了踪影,只见观世音菩萨端坐云端,祥云梵音,远远飘去。
有时候我们碰到很多人来帮助我们,我们没有感受;有时候我们看到有很多贵人提醒我们,我们不在意。要懂得珍惜,我们学观世音菩萨慈悲帮助众生,帮助别人就能消灾解难,我们不但要救自己,还要救别人,能够救到别人就是妙法。
一善解百灾,多善解千难,一生行善一生修成。
—— 20161225 马来西亚吉隆坡法会开示
哈佛大学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的功课实在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做,我没有办法,没有这么多时间。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对这个学生说:“你到我家来,我告诉你一个方法。”
学生飞快的走到老师家,富兰克林把门打开,家中一片杂乱,富兰克林说:“很对不起,我的房间乱得一塌糊涂,请你给我一分钟时间,我整理一下。”
他把门关上之后,用了一分钟再把门打开,里面干净整齐,井然有序。
年轻人奇怪的说:“我是来请教你怎样节省时间的。”
富兰克林说道:“我已经回答你了,还不够吗?”
学生恍然大悟:“教授,你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
你们现在天天受苦受难,你们想要改变自己却又没有时间念经。时间是挤出来的,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改变人生,创造一个心灵世界!
—— 20130317 马来西亚法会开示
大家知道马克吐温是一个哲学家,这个人非常有智慧。他很喜欢借书,但是邻居非常小气,不想借给他,于是邻居就想了个主意。
有一天,马克•吐温又到他家来借书,这个邻居就说:“好吧,不过我和妻子刚刚订了一个规矩,从我们家这儿借去的书,必须当场阅读。”
过了几天,邻居来向马克•吐温借割草的机器,马克•吐温笑笑说:“当然可以,不过我也订了一个规矩,从我们家借走的割草机,必须在我们家的草地上使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种因的时候总想不到后果,你今天种了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因果轮回,因缘果报,你种因一定会有果报。
“菩萨畏因”,菩萨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先会想这个事情的结果,而人是先做了再说,出了后果才来担心,求菩萨保佑,这就是“众生畏果”。等于菩萨考虑怎样防火,众生考虑怎样灭火。
—— 20161003 台湾台北法会开示
有一个杭州的青年,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20岁选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26岁获得博士学位,留在德国医学院工作。
8个月之后,他做了从医后第一个手术,一个小小的阑尾炎,可病人五天后过世了。
他非常难过,尸体解剖证明手术没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但他的导师说了一句话,“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像刀一样扎进了他的心中,让他一生难忘,深深影响了他六十多年的外科生涯,最后成为中国医学界泰斗级人物 —— 裘法祖院士。
当记者问他“你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说是他的导师说“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让他真诚真心对待病人,爱护病人。
人应该在痛苦中学会知足,在磨难之后学会理智,在感动后学会慈悲,人的一生中,将人生的因果和痛苦的过去可以记在心,但是也要忘记,我们要学会忏悔,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努力地去完成生命中为众生所付出的责任。
—— 20150620 香港法会开示
在历史上,明州奉化县出了远近闻名的两个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行的净瓶居士。他们的行为非常古怪,经常胡言乱语,当地的人们却把他们当成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很富有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看一看他们到底得的什么道,是高在哪里的僧。
他先在一条巷子里找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一样,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有意跟店里的小二说:“你给他上一点鸡鸭鱼肉。”看看你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说道:“因缘啊,因缘。”拜完之后照吃照喝,不过他每吃一样东西就要分出一点扔在那个布袋里。
这个年轻人非常失望:“这种样子也算高僧吗?”
他又去拜访了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启示。年轻人到达净瓶居士的家,净瓶居士正在参悟佛道。他看年轻人来了,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就往他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了也不停手。这个年轻人说:“居士啊,你的净瓶满了,茶也满了,你再倒进去的话,全部溢出来了。”这个居士继续倒茶,说:“是吗?那么你呢?”这个年轻人一听,明白了:“原来啊……果然是得道高僧,我当时太愚昧了。”
这个时候居士反而说:“你是怎么理解的?说给我听听吧。”“
大师,是你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因为我自己觉得很满足了,别人的知识再多,我也不能接受。我参悟了之后,现在才明白人要谦虚。我现在才发现,其实布袋和尚用这个方法,也是教导我吸取每一天的经验教训,随顺众生。有了你们教给我的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因为布袋和尚吃一点,放一点在他的布袋里,就是让他记住:这个世界,你做了,也要看一看你的经验,因为人必须靠经验积累,才能活得更加顺利。
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吃苦头,就是不接受教训。夫妻吵架,因为你不理解你的太太,或不理解你的先生,吵过一次了,第二次吵架还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没有把经验放在自己的布袋里,所以我们就慢慢地缺少了智慧。
我们人一辈子吃不完的苦,吃不完的亏,台长告诉你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学会吃两样东西:一要学会吃亏,二要学会吃苦。
把精神里渗漏出来的废水全部从净瓶水里倒掉,保持一个人心态的健康,不要让有害的心理垃圾沉淀在你的心中腐烂,因为会生出更多的贪瞋痴。所以,一个人把恨一直积压在心中,时间长了一定会发芽的;一个人把爱多一点放在心中,时间长了一定会慈悲的。
—— 20170924 意大利米兰法会开示
拉马德龙大师是12世纪泰国的著名高僧。当时有少数年轻僧人不守规矩。偶尔也会跑到乡间去偷农民的羊。
有一个羊农在一个月内就被偷走了三只羊。这位羊农知道是僧人偷走的,他不甘心,咽不下这口气,他就到处去说僧人的坏话,哎呀这个和尚啊,怎么不好,怎么不好。
这个拉马德龙大师知道之后呢,就联合了泰国全国的寺庙,展开了针对僧人的戒律大整顿。短短半年时间,僧人们的戒律大有好转,再没有发生过偷东西的事情。但是这个羊农不愿就此罢休,到处去抹黑僧人。
拉马德龙大师听到之后,就故意来到了那个羊农的羊圈里,声称他要买一只羊。羊农当然不反对了,非常热情地说:“哈哈哈,请你挑吧。”
拉马德龙大师居然挑了一只非常丑的羊。它的羊角是断的,一只腿是瘸的,嘴巴是歪的。全身瘦的几乎都看不见肉。
他吃惊地问道:“法师,你为什么要挑一只这么难看的羊啊?”
拉玛德龙说:“哦,我想把它拴在我的寺庙门口,告诉所有的人这只羊是从你这里买来的。”
这个羊农一听就着急了。说:“不行不行,我羊圈里的羊啊,哪一只不是肥肥壮壮的啊?这是只病羊啊。但你却把它当代表,让人们以为我这里的羊全是这样的。你这个很不公平啊!”
拉马德龙大师说:“哈哈哈,你说的太对了,僧人们的戒律已经大有好转,你却还在抹黑僧人,这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那羊农才意识到是自己的错误,当即认了错。拉马德龙大师就把羊还给了他。
记住了,百货公司的香水,90%都是水,只有10%不同,那是各家的秘方。人也是这样,90%的性格基本相似,差别就是在其中很关键的10%。包括人的修养和人的特色,人的快乐,痛苦,和你的欲望和根基。
一个香精要熬五年,十年,才能加到香水里去。人也是一样,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品德的呀!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揪住别人的缺点,一时的错误不放,别人也会这么对待你的。
—— 白话讲座视频
人活在世界上很可怜。一个猎人抓住小鸟,这是只会说话的小鸟,它对猎人说:“你放了我,我会给你三条忠告。”
猎人说:“你先告诉我,我发誓会放了你。”
鸟说:“好。第一,做事不能后悔;第二,如果有人告诉你任何一件事你认为不可能,就不要相信他;第三,当你爬不上去的时候千万不要费力地去爬。”
猎人放了鸟。
鸟飞了之后想试一试猎人听进忠告没有,就和他说:“你真傻,你真蠢,你放了我,但你不知道我嘴巴里含着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就是这颗珍珠让我变得这么聪明。”
猎人一听气坏了,马上爬树想抓鸟,爬也不上去,后来摔下来摔断了腿。
鸟又说:“你把我的忠告都忘了,和你说了‘一旦做了就不要后悔’,你放了我你又后悔了;‘听别人说的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不要相信’,你怎么会相信一只小鸟嘴巴里会有价值连城的珠宝呢?让你不要爬,你不信,非要爬上来,看见了吧,摔断了双腿。”
学佛人一定要听别人的忠告,善意的忠告就是慈悲的语言,不管他是谁都要接受他。
要学大海,学会包容;
要学莲花,要有内涵;
要学青松,要坚韧不拔。
学佛要拥有智慧,学做人就是学菩萨,能成为菩萨的人一定有佛性、拥有佛法,希望大家要好好学佛,好好爱护佛法。
—— 20140918 美国旧金山法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