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及著作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趙永祥 博士 整理  慧倫法師相關文獻


六祖壇經(A)


六祖壇經(B)



2021-12-17 & 18

慧倫法師出席 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台灣大學)

2019-08-15 & 16

慧倫法師出席 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

人間生活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禪的修持理論與實踐方法

【佛教的無常觀】


最近我們的退居和尚--- 心培和尚在網路上google搜索:「佛教的無常觀」居然首先跳出來的是「佛教的無常觀 釋慧倫」,今日我試了一下,果然是真的。


那是24年前民國87年(1998年)3月13日完稿,還在佛光山叢林佛學院男眾學部的我,當時的學院主任應「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邀稿,由各個不同宗教團體的宗教師,站在佛教宗教師的立場,寫給癌末病人的一篇宗教教義的開導,在字數嚴格限制的要求下,給予癌末病人的鼓勵和希望。


當時的我只希望給絕望的癌末病人,在佛教的佛法 法義當中,找到這一世和下一世活下來的希望,沒想到24年後的今天,它竟然仍會引起注意,成為google上搜索:「佛教的無常觀」 跳出來的第一篇,還繼續在發揮它撫慰人心的作用和功能。


佛法中的「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化化他」,但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眾一起共勉之,大家一起早日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釋慧倫 2022∕7∕13


【佛教的無常觀】

釋慧倫


世間的萬物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人世間的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千古定律,所以佛教以「無常」這兩個字,來指出這個世間自然的真理。


在佛經中佛陀常常以「人命在呼吸間」,比喻生命的無常,要弟子們正視無常的逼迫性,要把握光陰努力在佛道上精進學習。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下一瞬間我們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要懂得時時以「無常」來警愓自己,把握當下的這一瞬間,當成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刻來珍惜。


知道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反而可以使我們較坦然的面對人生,因為既然每一個人在世間的結局是同樣的,那其間的差別就在於人生的過程中,生命所呈現的意義有多少?我們給有緣的家人親朋帶來了什麼?我們為這個世間付出了什麼?有一位醫生的太太,為五十歲不到即英年早逝的先生,向師父表示心中的憤怨不平,她為先生不眠不休的為病人服務,卻換來如此下場感到上天的不公,師父問:「妳先生做醫生多久了?」,她說:「二十幾年了。」,師父說:「妳先生這二十幾年過得很有意義,他為這社會挽救了許多家庭,救活了許多生命,造福廣大的人群,妳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有些人雖然能活到七、八十歲而壽終正寢,然而對社會人群並沒有絲毫貢獻,這樣的人生,綜然多活了二、三十歲,又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於它所散發的光與熱,佛教徒對死亡的看法,不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更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因此面對死亡是以平常心坦然視之的,一位佛教徒在死亡的前一刻,在乎的不是在世間留下多少存款,成就多少豐功偉業,而是你的我執去除了幾分,成就了多少道業,幫助了多少人離苦得樂。一位六十多歲罹患癌症,醫生已宣告不治的老菩薩,他信佛虔誠平常跟隨在師父身邊修行,當他知道這不治的消息時,向師父表示他想利用最後剩下的短暫時間,為來寺院修道的信徒服務,他自忖時日無多,因此無私無我的為常住大眾奉獻他的生命,忘了他的身體,也忘了他的病痛,全心虔誠的與慈悲的佛菩薩相應,然而他卻奇蹟似的活了下來,到八十多歲才往生。


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真理,「無常」不是只有消極的「苦」,「無常」也代表「希望」,因為有無窮的「希望」,所以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因此佛教告訴我們的是要積極努力奮發精進,隨著在世間的不同因緣,給與身邊的人關懷與鼓勵,所謂「但願 眾生得離苦,不願 自己求安樂。」這就是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也就是面對「無常」時生命積極的展現。


登錄日期:95年7月4日


【普賢菩薩 警眾偈】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    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悟道之後就是認識本來面目(自我真如佛性),也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             (趙永祥博士整理)   

因為會客工作,常需要面對外來的質疑?

「悟道之後就是認識本來面目(自我真如佛性),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本人因為長期擔任會客(佛門稱為知客)工作,常需要面對外來的質疑?

2016年師父《人間佛教 佛陀本懷》出版,書中開頭「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一文中,師父對人間佛教「神聖性」疑議的回應:

第12、「悟道之後,就是認識本來面目(自我真如佛性),那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六祖壇經》研讀與講說的實務分享

1、修淨土法門需要:信行願 

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 

同樣的~

2、禪宗的行者(實踐者)需要有信心

相信:信內心有佛心、佛性,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相信只要經過「信解行證」的過程,

頓悟「自性覺即是佛」,當下「即心即佛」

3、傳統「解行」模式,一般是先「依文解義」,

先由文字上來理解,但容易以「凡夫心、眾生知見」

落入文字「名相概念」的誤解,與六祖、師父上人、祖師大德們的「佛心、佛之知見」有很大的距離。 

講說《六祖壇經講話》的實務分享:

4、20200604~20210107寶華寺 24週(由文字上的「依文解義」開始~)

5、20210411~20210627本山法寶堂 10週

(發現文字「名相概念」的陷阱,直接從心講起)

6、20220311~20230106普賢寺 27週

(直敘「悟法解義」後的義理,再回到文字的補充說明)

 

【領悟過程的心得分享】:

二十多年前在南華大學,研讀了慧炬出版的《六祖壇經 敦煌本•流行本 合刊》一書,在書末附錄(選自台灣各佛學雜誌)的辨證論文中,周中一教授認為,以六祖來說,是經過「感悟、理悟、證悟」的三個過程,當時感覺頗有獨到見地。


所謂「證悟」,是指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六祖言下大悟,說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五個「何期自性」時,當時的狀態,就已證悟。

但是當時的六祖惠能,為什麼還要在獵戶隊當中潛修十五年?

個人二十多年來的心得認為:


(1)因為還要有「覺悟」的過程:

「覺悟」,也就是「覺知、體悟」到「自性覺道體」的存在。

(2)經過「覺悟」,等到六祖下山弘法時,就能時時在生活中,

以實際的身心,去覺悟、體證到「自性的存在」。


7、進入第七機緣品的講解時,如果有「中國佛教思想史」或進一步有「印度佛教思想史」對佛教發展過程、系統式的認識為基礎,這樣,對於第七機緣品當中不同經典的佛學思想、不同教派的法義暸解,可能會更有幫助。

         

8、第八頓漸品「問題解答」(五)中,「惠能和神秀對於戒定慧的看法有什麼的不同?」   

師父提出:「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門,

只要 心地無非、無癡、無亂,那就是 戒、定、慧。」

那裡還要戒定慧?另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相對於神秀「有惡要除,有善要行」的「對待法」

這一種道理是接最上乘人,是勸大根大智的人,是頓悟的法門。

這種獨特見解,很值得我們及後世弟子繼承和發揚        

 

9、第九護法品,透過武則天所派薛簡大夫的請法,

六祖開示的「大乘見解」,與「二乘見解」的區別:

一般世間人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容易落入有對待的「問題處理法」,

「大乘見解」《大智度論》卷十一釋初品第十七:

「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即是

「以(無住法所生心),住(根本無分別智)中」。

   

10、第十咐囑品,

六祖:「若識眾生,即是佛性。」

「如果能認識自性裡的眾生,那就是佛性現前了。」

 

也就是「即心即佛」,也就是「人間生活禪」生活中的實踐,

「即心」「成一切相,即心」,在生活工作中的「起心外照」,

「即佛」「離一切相,即佛」,在生活中時時能夠「攝心內證」。

 

(二)十多年來講說《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講話》的回顧

在「信解行證」講說順序上的改變:

由文字上的「依文解義」開始,

改成從生活中的「依法修行」開始為了跳開文字「名相概念」的陷阱,

 

從方法上先「依法修行」教大家,生活中「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

「常常問自己的心還在嗎?」

讓自己回到實際生活中的身心狀態。

 

(三)在「信解行證」講說順序上,所做的改變:

由先「解」到「行」的講說模式,改成先「行」到「解」

每一堂課上課的開始,先告訴大家這堂課要講的是:

《六祖壇經講話》中,師父「悟法解義」後要告訴大家的義理,

和說明相對應回到實際身心上,是什麼狀態?

最後,再回到《六祖壇經講話》中的經文、譯文、問題解答,

來做文字上的補充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