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 18
慧倫法師出席 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台灣大學)
幾位居士的心得,對比感受一下佛光山、法鼓山、印順長老派下,各家宗風的不同。
//////
陳奕君居士
常年工作於台東賓郎農林實驗區的公務員,是一位解行兼備、學養俱足佛光山難能可貴的護法居士,2021∕4∕18趁到日光寺參加人間佛教讀書會與談的空檔之時,曾應邀,造訪他負責的賓郎農林實驗區(如後照)陳居士耐心的看完,全程的一個半小時論壇內容
他發表的:聆聽「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心得如後,與大家分享。
聆聽 20211217 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心得 陳奕君 114.1.30
慧倫法師 新年吉祥:許久未見,弟子甚念!
昨日大年初一,弟子聆聽完第一遍的《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第一場次的圓桌論壇影音視頻,每位講者發表的時間都很短,不容易表達完整內容,但已可看出各家宗風之差異。以下先略述初步感想…
三個講題分別為:
釋性廣|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大乘利生三昧之特性與功德釋果鏡|聖嚴法師禪淨教學的實踐
釋慧倫|人間生活禪的修持與實踐
第一位講者性廣法師,出家後服膺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受學於昭慧法師,創辦
「佛教弘誓學院」,目前是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性廣法師在短短的時間內,從中觀與唯識等兩大佛法主軸之各經論中,旁徵博引,闡述聲聞及菩薩禪法的差異,理路脈絡清楚;惟關於將禪觀用於人間關懷實修上的著墨較少。整體聽起來,弟子覺得性廣法師頗有印順導師法脈的風格,較偏屬理論、學術、學院派;其闡述的內容,若非對於佛法架構及內涵有一定程度全面認識者,恐不易掌握其講說之要點並落實於實修上。雖說如此,弟子聽完後仍感獲益良多。
第二位講者果鏡法師,大學畢業後,即追隨聖嚴法師出家,現任法鼓山聖嚴法師創辦之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亦為法鼓文理學院教授。
果鏡法師主要講述聖嚴法師所教授的默照禪、話頭禪及念佛禪等等,其中說明以
「數數念佛」作為禪淨雙修的主軸。而這所謂的「禪淨雙修」,我們星雲大師早在數十年前就已在佛光會的「禪淨密」共修法會上(後改為禪淨共修)推行與落實了。而關於果鏡法師所說聖嚴法師教授的「數數念佛」,弟子略有不解,為何要在「稱名念佛」的佛號後再安個「數息法」的數字?果鏡法師在最後回答提問時有解釋說,
「…因為單單稱名念佛,行者會不知道、不清楚佛號中是否有夾雜妄念?」
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有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故「稱名念佛」不就是要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來都攝六根,以達到置心一處而進入定境嗎?在佛號後加個數字,不是有點疊床架屋嗎?
聽完果鏡法師說完,弟子覺得其內容的學術或理路基礎及鋪陳不似性廣法師清晰,也少引用經論中的聖言量,僅是以聖嚴法師教授禪法的過程進行說明,實際於人間禪法的修行應用上著墨亦不多。弟子覺得其宗風亦偏屬學院派,但又覺得立論基礎似乎不夠深廣,明顯有別於印順導師法脈風格。
第三位講者慧倫法師您,無論是經歷、背景或所講述的內容,弟子都算是熟悉,但在此仍要比較您與其他道場法師的差異。
關於人間生活禪的修持與實踐,您以六祖壇經等經論為本,星雲大師的指導為用,加上自身多年的精進實修、參悟、體證及近年來會客的心得加以闡述,🖃具理論、實修及例證的內涵,可謂「解行並重」,簡單講就是容易用得上的人間佛教禪法。關於我們佛光山的宗風,明顯有別於其他道場,完全是個廣開方便之門卻又「開權顯實」、海納百川的人間佛教菩薩道場。如星雲大師教導我們的「靜中養成、動中磨練」動靜皆是禪,「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菩薩道的空性思想,「非佛不說,非佛不作」將菩薩道的六度萬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的身語意之中…等等,在在處處展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與實踐。
另,關於大師說的禪有兩種,一種是只管打坐的禪,一種是千變萬化的禪,弟子近年對千變萬化的禪略有體悟;除了息緣靜慮正襟危坐的禪修外,日常的行住坐臥、待人接物,及面對職場事務與人事的瑣碎,或青山白雲、清風斜陽…感受到無處不是禪,唯心而已!
以上是弟子聆聽完第一遍的《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第一場次圓桌論壇的粗略述感想,我會再聽…若有新的想法,再請師父指教。
敬祝 福智雙運 道業日增奕君 合十
//////
20230106普賢寺《六祖壇經》課程27週圓滿照(何正中居士為其中之一),
何正中居士(留美退役,深藏不露的軍火專家),連續27週來回於佛光山與普賢寺路途之中的接送因緣,讓我們結下彼此之間深厚的法緣。
何正中居士,曾上窮碧落下黃泉,入佛法大海中搜尋佛教真理的一位佛光山護法居士,把所涉獵法鼓系統、印順系統,並實際在佛光山系統的佛光會,担任4年會長工作,成為督導的學佛心路歷程,與大家分享!
師父吉祥:
此事弟子以學佛歷程來分享,我的家庭無佛教因緣,直到12年前,父親往生前,一句「我一生未曾有因緣接觸宗教,尤其佛教」,觸發我學佛契機,往生佛事找一家佛道在家居士,為父親做三昧水懺、藥師寶懺及梁皇寶懺佛事,自此第一次誦經拜佛,只覺梵唄殊勝,不明其義,一日在家想要誦讀地藏經回向父親,竟三日舌似腫大無法讀誦,亦不明何義,緣此開始在書店、電視及網路上,研讀經典及各法師及民間大德的說法,包含法鼓山聖嚴法師各著作及講座(含愣嚴經講座及大法鼓)、慈濟證嚴法師著作、達賴喇嘛各著作、千佛山白雲法師金剛經講座、藏傳佛教各教教法及反各仁波切所著書籍含(西藏生死書、菩提道次廣論等)、淨心法師愣嚴經講座300集、淨空法師的華藏講座、海濤法師各講座、圓照寺愣嚴經講座、慧律法師文殊講座、南懷謹老師20多部著作、及其他多位老師的解經著作等,佛經計愣嚴經、愣伽經、華嚴經、法華經、地藏經、藥師經、金剛經、大般若經、阿彌陀經、圓覺經、四阿含經等經,亦曾在未入佛光會前三年,在屏東龍慈禪寺雙週共修三昧水懺、藥師寶懺、金剛寶懺,每年一次法華懺、梁皇寶懺及焰口法會等,也曾練習過禪坐(僅在數習),對四念住、九停心及六妙門教法亦略知一二,以上的經過感知佛法如大海,雖覺殊勝,個人在正見上稍有增長,唯找不到目標及方法契入,雖明瞭罪業應懺除,然感念念是罪,步步是錯,不知如何調整,心中總覺得修行應不是修神通,應不是在自家修,不入世間,修行難到應該脫離家庭社會到深山無人跡處閉關用功,戒律是要讓人如機器如木頭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佛經是古文非常艱澀難懂等,因此一直在原地踏步。
2018年11月底岳母往生佛事因緣,蒙佛光會接引,弟子及同修2018年12月入會,開啟弟子學佛行佛之路,同月參加第一次大悲懺及彌陀法會深受普賢寺殿堂莊嚴,香燈護壇侍者及法師梵唄氛圍吸引,覺得可以深入參與,然此時尚未真心實意想入門,其後三個月未參與任何活動,但在每次工作旅途中,我都會上佛光山全球資訊網閱讀_佛學文庫欄,大師的十八項專題後,心中已認同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是值得學習值得跟隨,2月中開始在閒暇時參與出坡,3月與同修自願協助房務,當月當家法師即賦予分子及同修擔任禪淨共修法會優婆塞及優婆夷代表(當下雖不知何為禪淨共修法會),會後只覺心中有一股莫明的震動與喜悅,自此開始在1年間研讀佛光山史略,國際佛光會網頁內容,閱讀大師演講集人間與實踐、上網收視人間佛學院的大師僧事百講、經論選要_經典之部及祖師著作的40位法師課程,參與普賢寺大寮義工及各項法會,亦參與本山水陸法會與本山及本館義工,2020年元月承擔會長,主導會務,並協助推動各項文化教育、慈善宏揚、會議共修與聯誼交流活動,也參與普賢寺教務、房務、大寮及香燈護壇各項及本山本館出坡,在行佛上如同速成班。四年中,更將大師全集著作閱讀超過50冊、另保和尚、培和尚、慧開法師、慧昭法師、慧傳法師、依空法師、依昱法師、永本法師、永富法師等10多位法師的著作亦有研讀,並在網路上繼續將人間佛學院所有課程完成收視,參加普賢寺所有佛學講座及部份本山講座,在普賢寺選讀妙貫法師的瑜珈師地論、慧淨法師的大乘起信論及師父的六祖壇經課程。2021年參加三皈五戒,正式成為大師弟子,對於人間佛教的方向,從此確立;2024元月完成4年會長工作,成為督導,身體因自己的工作及會務各項坡務等過勞現象,在同修力勸下,亦瞭解自己需要休息與調整及整理這些年領悟的想法及行動,不過在當家安排下仍參與部份的讀書會帶領、會員大會主題論壇與談人及主持人工作、與少部份的出坡,期間亦研讀了大師20多冊著作,重聽師父六祖壇經課程2次、慧淨法師課程1次與永本法師愣嚴經1次。
綜上:
一、 法鼓山聖嚴法師在市面上的著作多以禪坐教法為主,非常詳細說明理論、方法、動次及可能的禪病,大法鼓及後期講座,闡述佛法概論說明佛法真理及破除大眾佛教錯誤說法,與大師的佛法真義一書的用意有異曲同工之效,另我上法鼓山資訊網路查閱,法鼓山對禪淨教學及人間佛教的行佛法門亦有著墨之處。
二、 印順法師的系統,弟子有粗翻幾部著作如般若經講記、藥師經講記、中觀論頌講記、成佛之道、華雨香雲、華雨集第一至五冊、印順法師自述自己學佛及著作心路歷程,印順法師建立四個道場中二個道場福嚴精舍及慧日講堂的因緣、行事曆及佛學課程,亦研讀性廣法師的史略與四念處課程中有關受念處的教法,上述的內容都非常鉅細靡遺。
三、 佛光山及佛光會:
1. 大師系統方向非常清楚,自大師及出家在家系統,都是推動人間佛教菩薩行的行者,佛光山各道場出家師父,協助佛光會推動文化教育、慈善宏揚、會議共修與聯誼交流活動,大師並在演講集中人間與實踐一冊中,已將佛光會的精神、佛光會的人、事、傳承、希望敘述的很清楚,在佛光山全球資訊網及國際佛光山網站上,查閱即知。
2. 有關會務系統中文化教育、慈善宏揚、會議共修與聯誼交流的推動,若有心學習者,一目了然,可以很快契入。
3. 在佛學教育上,各道場的基礎佛學、中級佛學及高級佛學課程、佛學講座、法會開示、各級師父開示,網路上亦有人間佛學院及各道場佛學課程與講座的分享,有心學習者可漸次增上。弟子觀察有部份的信眾喜愛禪坐教學,會奔走各道場(含非佛光山道場)參加,佛學課程亦然。
4. 於法會共修部份,各道場均施設例行共修法會、年度法會,弟子即是先由梵唄相應下入門,並觀察有非常多的信徒,行走各道場(含非佛光山道場)參加各法會。
5. 聯誼交流及慈善部份,本山及佛光會的活動非常多,如若個人時間、家庭具足下,是可以在行佛過程中,以出世法的精神,行世法的工作,解行並重是一定可行的。
6. 以弟子為例,未成為佛光人前,5至6年的學習,對佛陀的信仰及正見上是有增上,但在佛法上的領悟上實在有限,心中有很多的疑問,例如,佛陀是神祗?學佛一定要禪坐?禪坐一定要到四禪八定?禪坐是追求神通?佛經中為何一直有提到神通?受戒似乎令人寸步難行,步步為錯?皈依是要皈依人還是佛?為何很多書籍描述三惡道似有恐嚇的感覺?為什麼一直說空無?修行到底要修什麼?修行就是要修到阿羅漢?佛陀神通廣大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會衰敗?佛法是拋家棄子入深山或入寺中修行?拜佛是如同拜神一像的方式來取得保佑?等等。成為佛光人後在佛法學習上,我有佛光山網路課程及文庫、大師全集可隨時閱讀,道場中有佛學課程可隨時報名參加;在組織運作學習上,佛光會及道場的各會議、訓練課程及日常活動中,可以很快進行狀況;在行佛上本山本館、道場及佛光會的各項活動都是學習機會。由於弟子根性鈍,習性重,幸運的在尤其大師著作與佛學演講中,弟子確立了信仰,成為佛弟子,另各項佛法學習管道、各項法會、出坡及會務實作中,能夠在家庭、職場及道場中,比較有同理心平等心與人相處,也明瞭發菩提心,立願的重要性,三好四給五和等也能時常運作,不過開啟「心地法門」、「本來面目」、「正見諸法緣起,了悟諸法空相」、「佛性、明佛性、明心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法義、法要的鑰匙是師父的六祖壇經課程,這千變萬化的禪,處處受用,時時有不同的經驗,當回來就儘快找到回來的契機,讓弟子漸感自在。
祝 師父 法體安康
圓滿自在
法缘無量
弟子正中頂禮
/////
普門寺信徒於淡江大學任教後退休留美的王博士
參加過台灣各大禪寺的襌七,看了何正中居土學佛的心路歷後,對於其中的一段話,心有所感如下:
居然跟我的感受一模一樣,就是:『…..不過開啟「心地法門」、「本來面目」、「正見諸法緣起,了悟諸法空相」、「佛性、明佛性、明心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法義、法要的鑰匙 是師父的六祖壇經課程,這千變萬化的禪,處處受用,時時有不同的經驗。』
(王博士,20211217法鼓山舉辦的第七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時,人也在現場聽講。)
2019-08-15 & 16
慧倫法師出席 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
人間生活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禪的修持理論與實踐方法
【佛教的無常觀】
最近我們的退居和尚--- 心培和尚在網路上google搜索:「佛教的無常觀」居然首先跳出來的是「佛教的無常觀 釋慧倫」,今日我試了一下,果然是真的。
那是24年前民國87年(1998年)3月13日完稿,還在佛光山叢林佛學院男眾學部的我,當時的學院主任應「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邀稿,由各個不同宗教團體的宗教師,站在佛教宗教師的立場,寫給癌末病人的一篇宗教教義的開導,在字數嚴格限制的要求下,給予癌末病人的鼓勵和希望。
當時的我只希望給絕望的癌末病人,在佛教的佛法 法義當中,找到這一世和下一世活下來的希望,沒想到24年後的今天,它竟然仍會引起注意,成為google上搜索:「佛教的無常觀」 跳出來的第一篇,還繼續在發揮它撫慰人心的作用和功能。
佛法中的「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化化他」,但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眾一起共勉之,大家一起早日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釋慧倫 2022∕7∕13
【佛教的無常觀】
釋慧倫
世間的萬物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人世間的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千古定律,所以佛教以「無常」這兩個字,來指出這個世間自然的真理。
在佛經中佛陀常常以「人命在呼吸間」,比喻生命的無常,要弟子們正視無常的逼迫性,要把握光陰努力在佛道上精進學習。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下一瞬間我們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要懂得時時以「無常」來警愓自己,把握當下的這一瞬間,當成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刻來珍惜。
知道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反而可以使我們較坦然的面對人生,因為既然每一個人在世間的結局是同樣的,那其間的差別就在於人生的過程中,生命所呈現的意義有多少?我們給有緣的家人親朋帶來了什麼?我們為這個世間付出了什麼?有一位醫生的太太,為五十歲不到即英年早逝的先生,向師父表示心中的憤怨不平,她為先生不眠不休的為病人服務,卻換來如此下場感到上天的不公,師父問:「妳先生做醫生多久了?」,她說:「二十幾年了。」,師父說:「妳先生這二十幾年過得很有意義,他為這社會挽救了許多家庭,救活了許多生命,造福廣大的人群,妳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有些人雖然能活到七、八十歲而壽終正寢,然而對社會人群並沒有絲毫貢獻,這樣的人生,綜然多活了二、三十歲,又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於它所散發的光與熱,佛教徒對死亡的看法,不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更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因此面對死亡是以平常心坦然視之的,一位佛教徒在死亡的前一刻,在乎的不是在世間留下多少存款,成就多少豐功偉業,而是你的我執去除了幾分,成就了多少道業,幫助了多少人離苦得樂。一位六十多歲罹患癌症,醫生已宣告不治的老菩薩,他信佛虔誠平常跟隨在師父身邊修行,當他知道這不治的消息時,向師父表示他想利用最後剩下的短暫時間,為來寺院修道的信徒服務,他自忖時日無多,因此無私無我的為常住大眾奉獻他的生命,忘了他的身體,也忘了他的病痛,全心虔誠的與慈悲的佛菩薩相應,然而他卻奇蹟似的活了下來,到八十多歲才往生。
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真理,「無常」不是只有消極的「苦」,「無常」也代表「希望」,因為有無窮的「希望」,所以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因此佛教告訴我們的是要積極努力奮發精進,隨著在世間的不同因緣,給與身邊的人關懷與鼓勵,所謂「但願 眾生得離苦,不願 自己求安樂。」這就是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也就是面對「無常」時生命積極的展現。
登錄日期:95年7月4日
【普賢菩薩 警眾偈】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 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悟道之後就是認識本來面目(自我真如佛性),也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 (趙永祥博士整理)
因為會客工作,常需要面對外來的質疑?
「悟道之後就是認識本來面目(自我真如佛性),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本人因為長期擔任會客(佛門稱為知客)工作,常需要面對外來的質疑?
2016年師父《人間佛教 佛陀本懷》出版,書中開頭「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一文中,師父對人間佛教「神聖性」疑議的回應:
第12、「悟道之後,就是認識本來面目(自我真如佛性),那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六祖壇經》研讀與講說的實務分享
1、修淨土法門需要:信行願
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
同樣的~
2、禪宗的行者(實踐者)需要有信心
相信:信內心有佛心、佛性,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相信只要經過「信解行證」的過程,
頓悟「自性覺即是佛」,當下「即心即佛」
3、傳統「解行」模式,一般是先「依文解義」,
先由文字上來理解,但容易以「凡夫心、眾生知見」
落入文字「名相概念」的誤解,與六祖、師父上人、祖師大德們的「佛心、佛之知見」有很大的距離。
講說《六祖壇經講話》的實務分享:
4、20200604~20210107寶華寺 24週(由文字上的「依文解義」開始~)
5、20210411~20210627本山法寶堂 10週
(發現文字「名相概念」的陷阱,直接從心講起)
6、20220311~20230106普賢寺 27週
(直敘「悟法解義」後的義理,再回到文字的補充說明)
【領悟過程的心得分享】:
二十多年前在南華大學,研讀了慧炬出版的《六祖壇經 敦煌本•流行本 合刊》一書,在書末附錄(選自台灣各佛學雜誌)的辨證論文中,周中一教授認為,以六祖來說,是經過「感悟、理悟、證悟」的三個過程,當時感覺頗有獨到見地。
所謂「證悟」,是指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六祖言下大悟,說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五個「何期自性」時,當時的狀態,就已證悟。
但是當時的六祖惠能,為什麼還要在獵戶隊當中潛修十五年?
個人二十多年來的心得認為:
(1)因為還要有「覺悟」的過程:
「覺悟」,也就是「覺知、體悟」到「自性覺道體」的存在。
(2)經過「覺悟」,等到六祖下山弘法時,就能時時在生活中,
以實際的身心,去覺悟、體證到「自性的存在」。
7、進入第七機緣品的講解時,如果有「中國佛教思想史」或進一步有「印度佛教思想史」對佛教發展過程、系統式的認識為基礎,這樣,對於第七機緣品當中不同經典的佛學思想、不同教派的法義暸解,可能會更有幫助。
8、第八頓漸品「問題解答」(五)中,「惠能和神秀對於戒定慧的看法有什麼的不同?」
師父提出:「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門,
只要 心地無非、無癡、無亂,那就是 戒、定、慧。」
那裡還要戒定慧?另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相對於神秀「有惡要除,有善要行」的「對待法」
這一種道理是接最上乘人,是勸大根大智的人,是頓悟的法門。
這種獨特見解,很值得我們及後世弟子繼承和發揚
9、第九護法品,透過武則天所派薛簡大夫的請法,
六祖開示的「大乘見解」,與「二乘見解」的區別:
一般世間人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容易落入有對待的「問題處理法」,
「大乘見解」《大智度論》卷十一釋初品第十七:
「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即是
「以(無住法所生心),住(根本無分別智)中」。
10、第十咐囑品,
六祖:「若識眾生,即是佛性。」
「如果能認識自性裡的眾生,那就是佛性現前了。」
也就是「即心即佛」,也就是「人間生活禪」生活中的實踐,
「即心」「成一切相,即心」,在生活工作中的「起心外照」,
「即佛」「離一切相,即佛」,在生活中時時能夠「攝心內證」。
(二)十多年來講說《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講話》的回顧
在「信解行證」講說順序上的改變:
由文字上的「依文解義」開始,
改成從生活中的「依法修行」開始為了跳開文字「名相概念」的陷阱,
從方法上先「依法修行」教大家,生活中「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
要「常常問自己的心還在嗎?」
讓自己回到實際生活中的身心狀態。
(三)在「信解行證」講說順序上,所做的改變:
由先「解」到「行」的講說模式,改成先「行」到「解」
每一堂課上課的開始,先告訴大家這堂課要講的是:
《六祖壇經講話》中,師父「悟法解義」後要告訴大家的義理,
和說明相對應回到實際身心上,是什麼狀態?
最後,再回到《六祖壇經講話》中的經文、譯文、問題解答,
來做文字上的補充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