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講: 入中道義、第九-護法品、 第十-付囑品、六祖傳承

第十講: 入中道義、第九-護法品、 第十-付囑品、六祖傳承

●輯要:

進入到了第九品、第十品,事實上就是要幫助我們入中道義,了解佛陀緣起中道的道理。找到內在的無生法忍,而無生法忍這樣的道理,事實上不離開我們的自心:

六祖大師說:「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如何得入清淨心體?


星雲大師:「處是非時,不爭是非,不被是非所動。」


只要不思善、不思惡,能夠一念不生,那麼自己本來面目當下就會現前。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即為五比丘揭示說:「離於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


星雲大師:「能夠從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要從對待法裡超越出來,才能契合中道實義。」


生活裡面,什麼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於有無、苦樂的二邊。


在生活當中,自性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更直接講,就是在生活中展現「一行三昧」的狀態,即所謂的人間生活禪。


所謂的「三昧」又稱為三摩地,意譯為等持、正定,也就是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


《維摩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只要自心清淨,隨處都是淨土。這正是六祖開示「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修行法門的立意所在。


禪宗師徒教學的特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禪注重自身的實地参究,要提起疑情。


讓我們一起透過本集來了解最後六祖如何實踐禪法、找到那個能知能覺的自我自性清淨心。


●心得:

喬茹:

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當中的「無生」就是沒有「假施設名」,也就是沒有所謂的「眾生、成佛」,甚至沒有煩惱、沒有菩提,沒有入出禪定的這些假施設的名。


回歸到了前面幾集講座中不斷地在點破的「標月之指」,再多的假施設名,都是在學佛修持的道路上,一種方便的工具,讓我們去了解修行上,諸多未曾碰過的情況如何進行實踐?這並非否定種種文字的存在,而是透過它們作為一種方便來了解自性本心,也就是了解最核心的「中道義」。


人、事、物皆有由因緣所引起的生滅變化,非永恆實體不變,透過我們所學,要學習讓自己不偏於二見,《六祖壇經》訴諸種種修行之道,其根本義不離開人間佛教生活禪。

能夠在生活中善於觀察、觀空、無住,然後用心做好每一件事,隨時回到當下,這些事情真的是看似簡單,卻是需要時刻做練習,是為根本訓練的一種禪修功夫。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離開生活中原本有的人、事、物,去追求出世間以外的修行?何不在世間的「人」所處的娑婆中去體悟?

無庸置疑的這是我們最好修行的環境,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斷地向外求一個極樂淨土?其實真的是心外求法啊!


在本集當中,提到「當生死流的『筏』這個船已經形成了,這個時候原本拘身的禪坐就只是工具,可以用來調整我們的色身的調身工具」。

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學以致用,因為停留在假施設名上,容易受到各種外境的影響,因為誤以為所對的境,是真實的存在。


在這十集的講座下來,透過法師不斷的去層層破題,逐漸的也了解到,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不論文化、教育、慈善、共修,都是從生活中的實際「有」去著手,進行佛道的修行,這樣不是比對於名言概念去摸索修行的框架更來的容易?


非常感謝法師的慈悲開示,借由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以公案、詩句、佛光山現況,來讓我們更加了解到何謂「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即是人間佛教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