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心  偈

獻給旅行者 365日-傳心偈

獻給旅行者 365日-傳心偈

佛光山副住持 慧倫法師


(一)、從傳統的先由「解」到「行」的講說做變革:


1、從「依文解義」之後,慢慢再進入「悟法解義」,慢慢去領悟、掌握背後的法義,藉由講解、說明其背後義理。


2、第一行由品,六祖自述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歷程,是大家耳熟能詳,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內容,但最好一開始,就能點出《六祖壇經》的要點和重點。


3、第二般若品,嘗試去認識和暸解「般若」:

由「般若」才能暸解六祖的「大乘見解」與有分析、對待的「二乘見解」的不同,

(對於包含大乘見解的:中道緣起、不二法門、一真法界,「實相無相」的實性境界和內心狀態,最好能先有一番認識和暸解),才能將「般若」與「自性」相結合,暸解「般若自性」、「自性般若」。


4、第三決疑品,探討達摩祖師回答梁武帝「毫無功德」的功案,強調「見性是功,心行平等是德」功德是「自性內見,非布施供養所能得。」另外探討當時流行的念佛往西方的淨土法門,六祖主張的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強調「自性行善,不異西方」。


5、在講解中,進入第四定慧品、第五坐禪品、第六懺悔品 之前,最好有以實際身心狀態的實修為基礎,配合「禪坐中的實際內觀」,實際生活中的觀心」,去做說明如此就能說明的更詳細、更清楚。


6、認識、暸解、領悟、掌握了以上的道理之後,再到回到實際生活中的身心狀態上去「依法修行」,

 

【領悟過程的心得分享】:

二十多年前在南華大學,研讀了慧炬出版的《六祖壇經 敦煌本•流行本 合刊》一書,在書末附錄(選自台灣各佛學雜誌)的辨證論文中,周中一教授認為,以六祖來說,是經過「感悟、理悟、證悟」的三個過程,當時感覺頗有獨到見地。

 

所謂「證悟」,是指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六祖言下大悟,說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五個「何期自性」時,當時的狀態,就已證悟。

 

但是當時的六祖惠能,為什麼還要在獵戶隊當中潛修十五年?

個人二十多年來的心得認為:

因為還要有「覺悟」的過程:「覺悟」,也就是「覺知、體悟」到「自性覺道體」的存在。經過「覺悟」,等到六祖下山弘法時,就能時時在生活中,以實際的身心,去覺悟、體證到「自性的存在」。

 

7、進入第七機緣品的講解時,

如果有「中國佛教思想史」或進一步有「印度佛教思想史」對佛教發展過程、系統式的認識為基礎,這樣,對於第七機緣品當中不同經典的佛學思想、不同教派的法義暸解,可能會更有幫助。

 

8、第八頓漸品「問題解答」(五)中,「惠能和神秀對於戒定慧的看法有什麼的不同?」

師父提出:「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門, 只要心地無非、無癡、無亂,那就是戒、定、慧。」那裡還要戒定慧?另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相對於神秀「有惡要除,有善要行」的「對待法」這一種道理是接最上乘人,是勸大根大智的人,是頓悟的法門。這種獨特見解,很值得我們及後世弟子繼承和發揚。   

 

9、第九護法品,透過武則天所派薛簡大夫的請法,六祖開示的「大乘見解」,與「二乘見解」的區別:

 一般世間人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容易落入有對待的「問題處理法」,「大乘見解」《大智度論》卷十一釋初品第十七:「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即是「以(無住法所生心),住(根本無分別智)中」。

     

10、第十咐囑品,六祖:「若識眾生,即是佛性。」

「如果能認識自性裡的眾生,那就是佛性現前了。」

也就是「即心即佛」,也就是「人間生活禪」生活中的實踐,「即心」「成一切相,即心」,在生活工作中的「起心外照」,「即佛」「離一切相,即佛」,在生活中時時能夠「攝心內證」。

 

(二)、十多年來講說《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講話》的回顧

在「信解行證」講說順序上的改變:

由文字上的「依文解義」開始,改成從生活中的「依法修行」開始為了跳開文字「名相概念」的陷阱,從方法上先「依法修行」,教大家,生活中「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

要「常常問自己的心還在嗎?」讓自己回到實際生活中的身心狀態。

 

(三)、在「信解行證」講說順序上,所做的改變:

由先「解」到「行」的講說模式,改成先「行」到「解」

每一堂課上課的開始,先告訴大家這堂課要講的是:

《六祖壇經講話》中,師父「悟法解義」後要告訴大家的義理,和說明相對應回到實際身心上,是什麼狀態?

最後,再回到《六祖壇經講話》中的經文、譯文、問題解答,來做文字上的補充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