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六祖心地法門、第八-頓漸品、第九-護法品

第九講: 六祖心地法門、第八-頓漸品、第九-護法品

●輯要:

「南能北秀」頓漸之分的緣起

時祖(六祖)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時祖師(六祖)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本輯以志誠是否為盜法細作,開啟六祖與神秀對靜坐、戒定慧的不同看法:


為何見性不需立方法與次第?


自性要靠自己覺悟,頓時開悟,頓時修證,並沒有一個漸進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諸法本來常自寂滅,還需要建立什麼次第呢?


說法、傳法、密傳、盜法之區別

星雲大師:

在佛教裡,講說佛法、弘揚教育,叫「說法」

把自己所思所證的傳給後人,或住持傳位給下一代,叫「傳法」

不是公開傳法叫「密傳」

不是公開參學求道,是私自來學習,叫「盜法」


星雲大師又說:「佛法其實也不是「偷盜」可獲得的。佛法要靠自己證悟自性,證悟自己的禪心,不是可以盜得來的。」


就讓我們本集,透過神秀之徒志誠來了解神秀與六祖頓漸之差異吧!


●心得:

喬茹:

本集的頓漸探討,直接了解到神秀與六祖的實踐禪學的方法。

禪並非我們所表面認知不坐禪就是真的不坐禪,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並非不坐禪,而是參禪修道需要用心去參,光是像木頭人打坐,是不一定能夠開悟的。因此法本無頓漸,而是人有根器利鈍之別,故方法有別。


在前幾集提到神秀漸修方式的對待法,面對是小根之人,也不無道理。其實最後回歸的還是六祖的自性本心。


但是在透過問答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六祖所謂的心地法門,是不受地域、時間等影響,處處皆是習禪處,以行住坐臥皆是禪來說,心地法門考慮到當代人間佛教強調的「人要的」,六祖大師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反而是更適合現代人,不需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只要懂得心地法門用功的道理,對現代人來講,反而是較簡易、可行的修行道路。


透過生活能夠直接地去學習,只要能領悟六祖心地法門,回歸自心本性,是相較於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對待法更究竟。


當然如果是對待法,的確是需要面對內外情境,生活中對境所生,實際的一個修習對象,但透過對心地法門的認識,暸解這只是方便對治之法,最後還是要回歸於「離一切相即佛」的自性本心,才是究竟之道。

非常感謝有這樣的因緣能夠透過師父的講座,了解到六祖心地法門的核心價值——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高雄寶華寺吳瑞欣:

「煩惱即菩提」一直用來提醒自己,雖然身處其境的當下難以跳脫煩惱,但一想到這句話,就會淨心下來思維。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前念如果執著境界,對所面臨的環境產生好或壞、有或無等等反應,那就是煩惱;如果念頭一轉,下一念離開前念所產生的種種分別、執著、計較,這就是智慧。

佛法真義:「迷就是煩惱,悟就是菩提,離開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求;眾生因為有煩惱,因此流轉六道,人們從煩惱的磨鍊、觀照中,也才能看到菩提的顯現。」「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一個人能覺察出煩惱,就離覺悟不遠。煩惱妄想的烏雲固然會遮蔽心靈,菩提正見的白雲也一樣會成為執著、成為障礙。因此,真正的悟道,真正禪的境界,煩惱要捨,菩提也不能執著。


深受壇經、大師、法師和同參的啟發,運用在生活中非常受益,弟子時時感念佛恩、師恩和眾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