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爾頓共學讀書團:人文地理學經典導讀系列九
書目:1. Fainstein, S. S. (2010). The Just Ci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 Fainstein, S. S. (2018). Resilience and justice: Planning for New York City. Urban geography, 39 (8), 1268-1275.
導讀人:曾裕淇老師(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與談人:楊友仁老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時間:2022年9月24日(六)下午2:00
地點:台大地理系202室/google meet
主辦: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
線上轉播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wu-ccgy-zda
參見楊景仁同學的演講紀要:
正義的政治哲學
The Just City一書反思社會科學量化以降的城市治理方法。曾有一段時間,”Best Practice”的規劃理念曾主導規劃界,強調決策可以創造多少房屋、多少就業機會,作者Fainstein認為,規劃的「價值立場」應重新被注意,尤其應將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觀點放入城市規畫之中。雖然地方政府相當依賴資本家對地方的投資,看似被動,但作者認為地方政府還是有一定的權力,包含選擇開發的地區、避開可能壓迫弱勢的政策,以「正義」作為判斷的價值。
(1) 公平 (equity)
正義思考的方向,從討論效益論出發,作者表示,正義的規劃不是不注重效益,而是也關注經常被犧牲的族群的效益,也依此確立本書最重要的立論:公平 (equity)。
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走向兩個方向,第一是溝通理性的認識論,包含透明度 (transparency)包容性(inclusion)和協商(negotiation),以及實踐導向,作者認為現在(著作當下)的思想比過去技術官僚時代進步,可是沒有辦法面對最初私人財產權下的權力差異。
(2) 民主 (democracy)
作者不認為民主可以直接導向公平,目前的民主多是投票式的民主,容易煽動他人,並不一定代表公平,並且就算制度平等,資本家也在議程中容易有更多話語權。那審議式民主或城市民粹主義呢?作者表示,審議式民主不是萬靈丹,城市民粹主義以打倒財閥菁英為號召,但排他性的政治態度(美國的屋主運動、歐洲的反移民社區)顯然是不正義的。
作者對於民主制度的結論是,民主是城市發展的工具,不能保證不會發生衝突,而容忍 (tolerance) 或許是達到城市正義的共同論述。
(3) 多樣性 (diversity)
作者回顧了從珍雅各開始,各種不同強調diversity的規劃者,不論是為了街廓活力或是創造力、經濟成長,作者關心的仍是多樣性跟正義的關係,例如作者認為都市性 (urbanism) 塑造的是Right to the City,而跟公平 (equity) 不一定有關。又或是,引入創意階層強調多元性,但大多數是菁英階層,沒有消除種族或性別歧視,反而加深不平等(編者案:縉紳化)。
作者認為多樣性是規畫者野心勃勃的目標,但規畫者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創造」多樣性,實行違反民主原則的政策,這樣也無法消解社區內對多樣性潛藏的敵意。
正義城市的案例/反案例
Fainstein對城市內的住房 (Housing) 有很大的關注,歐洲20世紀是公平為導向的住宅政策,美國則是給予需求方稅收減免的補貼,這些後續造成了公共住宅大量擴張以及汙名化。後來作者發現21世紀歐美變成市場力量決定,以開發商給予的補救措施來達成住房的補貼。
都市再開發和住宅區規劃是很有關係的,例如荷蘭是先決定住房地點再控制城市再開發的地區。不過這個過程常常見到衝突,投資者認為不是他想要的區域時,可能會離開,這會讓當政者很煩惱。作者建議投資在長時間的人力資本,不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
導讀最後來到2018年的文章,在談紐約市以「韌性城市」為名的系列政策,並檢視其是否達到正義。作者認為,韌性一詞涵蓋了太多的目標,權衡的東西也過多,跟正義無關也沒有真的觸及社會問題,成為一種調和性質的詞彙。她舉了High Line Park綠化環境同時縉紳化的例子,此時「韌性」便剛好跟成長機器的利益一致,卻讓部分族群接受了不正義。
討論:規劃的民主政治過程
本次讀書會邀請到東海社會系的楊友仁老師與談,友仁老師表示,作者有一套先後順序的規範性價值觀,公平>多樣性>民主,但這樣的規劃倫理,或甚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所提等等抽象的道德原則,經常是透過不同地方的社會鬥爭和運動才得以實現。
作者認為民主是達到正義的工具 (instrument) ,對參與式設計,強調規劃中民眾參與的看法,是有所保留的。但他納悶的是,實務上必定會遇到民主問題,如果實際案例跟民主程序無關或不重要 ,那怎麼解釋某些城市有特別好的社會住宅環境?友仁老師認為,實際上的政治過程和機制的細節,是這本書薄弱的地方,也是可惜之處。但Fainstein一路走來對城市進步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價值的捍衛始終如一,是值得借鏡的規劃教育者。
最後,友仁老師認為政治和法律過程是接下來規劃研究中重要的一環,例如Housing Right應歸入私法或公法領域、台灣的拆遷正義相關法規有寫入卻沒有落實等問題。地理學、社會學過去很少談法律,但現在慢慢開始接觸這一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