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st
導讀人:蔡晏霖
這是一本極度私人卻又公共的悼亡書。Hugh Raffles 從地質學上的不整合現象出發,談生命中的不整合現象:不整合現象既是地質時間上的斷裂與跳躍,也是個體、族群、物種、地景時間上的斷裂與失落。Raffles以書寫置疑生命與無生命的界線,在此,地質上的不連續性是時間的裂隙,也是感覺、知識與理解的裂縫,既引人探索與遐想,又總是拒絕符合、療癒、或服從於我們的想像。
Jun 10th
導讀人:朱華瑄
全球環境議題如氣候變遷已是人類必須嚴肅面對的生存危機,這些現象與資本主義數世紀以來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馬克思從人的生產與商品闡述資本主義的邏輯,那自然又扮演何等角色?John Bellamy Foster為帶動美國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重量級社會學家,此本新書他以更平實的語言闡釋生態觀點如何翻新過去馬克思學說的勞動價值與危機等理論,希冀加深我們對經濟與生態內在關聯的理解,為long ecological revolution提出實踐的可能。
May 20th
導讀人:黃令名
知識、科學與技術在長久的歷史中被認為對於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有至關重大的影響,甚至也與國家的競爭力有深度的連結,因此經常作為管制、監控的標的。然而,全體人類的知識發展又有賴於跨越邊境的交流與激盪,在國家的控制與監視之下,又如何跨境流動?長期研究航太、核能等敏感科技的跨國流動史的John Krige召集了十多位來自於世界各地的技術史家,一同書寫遍佈世界各地的跨國科技史,探究知識的跨境流動,是如何被國家監控抑或驅動,並且重新形塑了不同的國家以及乘載著這些知識的人們。
Mar 11st
導讀人:廖昱凱
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於生態多樣性的重視,河川復育取代傳統水利工程,成為穩定供水、減少水災與復育生態的新手段。然而,在美國加州河川復育的推動,涉及白人定居者與美國原住民的利益衝突,以及人與鮭魚、河狸之間的權力不平等。酷兒生態學家Cleo Wölfle Hazard認為酷兒理論可以鬆動生態科學中過於異性戀的思維,並且鼓勵科學家運用酷兒與跨界策略,像是民族誌、田野生態調查、公開哀弔滅絕物種,和生態詩學,來挑戰環境治理預設的白人至上與定居殖民主義 (settler colonialism)。另一方面, 邀請酷兒與跨界理論家思考科學知識與多物種世界等現象,作為其理論素材。本書中的酷兒實踐呈現在地理空間與方法論兩處。在空間上強調看不見的伏流水,以及邊緣族群如何使用伏流水;二是利用藝術與政治思潮來改變科學的跨界行動,甚至藉由酷兒親屬 (queer kinship) 重新創造受破壞的生態關係。
Jan 14th
導讀人:宋郁玲
近三十年來,跨國遷移的型態與方向與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了很大的差異,尤其在我們可經驗到的亞太地區便是如此。暫時性以及區域內部的遷移已經成為學術討論的核心。本次將介紹 Francis Collins的4篇文章。他目前是紐西蘭WAIKATO大學的教授,以及人口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在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的文章,在探討亞太地區的跨國遷移與都市空間性的關係,強調暫時性移民的關係性與地域性,以批判歐美為主的移民論述。2018年在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的特刊,探討「慾望」作為移民研究的一個理論的發展可能性。2020與2021年在PHG分別出了兩篇Progress Report,第一篇在討論近10年備受討論的中介移民的物質與技術,第二篇則是關於殖民與後殖民主義的地理學取徑,如何拆解目前將移民研究放在殖民權力關係的延續當中,探索去殖民化移民研究的可能性。透過這幾篇文章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地理學跨國遷移研究理論發展的面貌與可能性。
Dec 3th
導讀人:李梅君
在資料化(datafication)的當代社會裡,個人資料是商業金礦、是科技發展的引擎、也是國家監控的武器。其中,資料常常被視作去物質化、去個人化、去人性化的存在,而這些脫離使用者掌握的資料則引發各種焦慮與擔憂。社會學家Deborah Lupton受女性主義新物質論的啟發,提出以「多於人」( more-than-human)的觀點來檢視個人資料是如何在人與各種非人(程式、儀器、物質)的交纏、拼裝下生成。她以過往在健康資料的研究經驗為基礎,發展出「充滿活力的資料」(lively data)此一概念,邀請我們來思考個人資料如何模糊並挑戰了公/私、自我/他者、人/非人、活著/死去的種種二分。面對資料化社會的挑戰,我們或許需要新的本體論、知識論、乃至倫理觀點,來處理人與資料之間充滿物質、身體、與情感的互動,並發展出相應的倫理政治。
Oct 22th
導讀人:朱凌毅
美國與中國之間是一場新冷戰嗎?從貿易摩擦、軍事對峙、外交抗衡到意識型態衝突,這世界彷彿分化為水與火,兩者不可交融。然而,在水火不容的表象下,Jamie Peck指出「國家」與「市場」這兩個經常被認為是相互對立的制度,其實同時貫穿兩者,不過是在各自的時空交會(conjuncture)形成殊異資本主義的混合(combination)。事實上,「混合經濟」並非只是不合時宜的臨時拼湊施或缺乏原則的混亂裝配(more-than-assemblage),將「混合」混同於「組湊」或許正表示我們對描述介於國家和市場之混雜空間的詞彙,其實極為有限。Peck以貌似展現水火同源的粵港澳大灣區(The Greater Bay Area)為例,重新解讀當前全球範圍之「市場-國家」混合關係的理論和實踐。
Sep 24th
導讀人:曾裕淇
如果台灣是一個「產權社會」,以是否擁有合法房地產來決定誰是市民,那麼正義城市的爭論、特徵、與執行策略對我們有什麼啟發?論述一個應然的都市政治,有「較正義」的指引作法?在民主國家,政治領袖會提供公共財,例如公共建設、補貼、津貼,來取得大多數人的支持。國家投注的公共財應該如何分配在城市生活的公民?政治領袖設定教育、醫療資源、環境保護和城市市民權利的連結,是價值取向的選擇或成本效益權衡?如何讓產權至上的社會有談論不同需求的空間?......
Aug 27th
導讀人:陳虹穎
為什麼台積電穩健的公司體質、旺盛的生產力,無從左右其股價漲跌?如果連技術持續精進、訂單需求穩定,都不是公司股利的萬靈丹,那麼這世界上還能相信什麼?在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幻術推陳出新的時代裡,過往的經濟地理與社會學理論,似乎無力精準詮釋當代科技演進與金融化政治的變動關係。因此,本次導讀將聚焦於晚近市場與金融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 of Market/ Finance)針對金融化政治─尤其是「資產化」─發展出的弱理論與分析方法,談談它為經濟地理學研究帶來的啟發......
Jul 30th
導讀人:劉惠純
Henri Lefebvre這本經典之作,豐富了當代的空間理論,使得我們對於「什麼是都市」(what is the urban)的認識,超越了芝加哥學派或都市生態學的認識論/方法論(這一學派將urbanism當作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都市特殊的空間形構決定了人類的心理狀態與他人的關係,但常被批判有過度空間決定論的傾向),Henri Lefebvre的洞見在於他嘗試以一個嶄新的理論框架,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由工業革命發軔而來的大量人口往都市集中、也同時匯聚了資本、技術、勞動力與消費,這個新的生產方式,不管我們稱其為後工業社會、消費社會或晚期資本主義也好,它造就了追求徹底的、全面都市化的「都市社會」「urban society」,並進一步把我們原先所認為的與「城市」概念對立起來的「鄉村」辯證性地理解為——鄉村其實也是都市社會的一部分......
Materiality in Maoist China
Jun 25th
導讀人:朱凌毅
現在我們有了新物質主義,那歷史唯物論是不是已經成為歷史了呢?人們在特定歷史情境下對於自身的創造,總是出乎意料之外。但那些不能被意圖窮盡之物,卻經常是展示了結構化的仲接性(in-betweenness),從而讓事物發生糾纏。
Laurence Coderre讓我們看見一些社會主義新生事物──擴音喇叭、配襪子、扮演革命英雄──如何轉變了作為資本主義象徵的戲院、百貨公司和櫥窗精品,打造出新生社會主義的時間與空間,以及,拼裝著新生時空的物質性,又如何能持續作用於從文革到改革開放之間意識型態的看似斷裂。
Algorithms and the Attributes of Ourselves and Others
May 28th
導讀人:彭松嶽
面對演算法造成的各種個人與社會之傷害,打開演算法的黑盒子、強調透明性 (transparency)、藉此尋求問責的可能,是眾多呼籲規範演算法的重要方式。Louise Amoore在Cloud Ethics一書中挑戰此種對演算法的理解與回應,強調對演算法的理解不應侷限在檢視其如何逾越既存之社會規範,而需探討演算法如何涉入訂定良劣範疇或正常與偏差之辨識體系,以及如何參與對良好的行為與社會之調校。藉由對雲端倫理 (cloud ethics) 的闡述,Louise Amoore企圖重新探討理解演算法的不同取徑,並據此展開對持續造成傷害的治理技術之批判思考。
講者:徐進鈺(台大地理系)
May 4th 2:00 p.m
地點:台大校總區第一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
為何在全球均質趨同的(converge)力量擴張下,各種形態的經濟特區卻不斷的成長?
特區這種強調例外的空間(spaces of exception) 與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如何理解特區這種銜接流動與停滯、歧異與均質、例外與普通、物質與想像並存的邊界區域現象的仲接空間(spaces in-between)?
又如何分析解構伴隨著特區而來的相關主權、邊界以及資源分配的爭議?各種形態的特區所具備的複雜、曖昧與妥協性,成為理解與建構全球流動如何在特定的地方被固定和 銜接起來的「關鍵地帶」,本演講試圖以特區作為方法來剖析全球化的進程與張力,進而審視國家的特區政策發展(state zoning)下產生的特區化國家(zoning state)之過程,並與台灣的特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經驗進行對話。
Apr 30th
導讀人:王驥懋
領土(Territory)和量體(Volume),晚近成為政治地理學關注的焦點。有別於過去將領土預設為固定邊界的空間或是民族國家的空間載體,本次講題聚焦在英國學者Stuart Elden關於領土的一系列著作。受到Foucault系譜學及生命政治影響, Elden從西方的歷史資料著手,追溯並重新定義領土。從這一系列作品出發,Elden晚近認為領土不僅僅是對二維平面的控制,也包含對坡度、斜角、地下以及空中等「量體」向度的掌控,且在此政治過程當中,地形(Terrain)的物質性,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家裡有鬼:
傳統、他者與物質性
Apr 09th
導讀人:高郁婷
時空再結構下社會紐帶的不確定性,令家的邊界和意義不再穩固,但也凸顯家仍是黏合個⼈與社會、⾃我與他者,並銜接私密記憶與集體歷史的重要物質場域。本次讀書會以「家裡有鬼」這個詭異(uncanny)情境為題,但帶出的是「造家(home-making)」的⽇常性討論,即如何與他⼈的過往痕跡共存、如何與之協商、如何將其改造?又如何在此過程中建⽴⾃我之於過去、當下、未來的連貫性認知,乃至於寓居世界的⾏動⽅案︖ 英國學者Caron Lipman 的Heritage in the Home (2020)與 Cohabiting with Ghosts (2014),能激發相 關討論,會是本次講題的重要參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