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爾頓共學讀書團:人文地理學經典導讀系列十三
導讀人:廖昱凱(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與談人:謝一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時間:2022年3月11日(六)下午2:00
地點:台大地理系202室 / google meet 混合舉行
主辦: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
線上讀書會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wu-ccgy-zda
參見楊景仁同學的演講紀要:
酷兒生態學
在進入本書的導讀之前,廖昱凱博士先介紹何謂酷兒生態學。酷兒生態學期望以酷兒理論的觀點質疑異性戀霸權,也就是不把所有物種依循一公一母配對視為正典,希望以此影響科學知識的生產。酷兒生態學有幾個面向,首先是性與自然,例如短管星珊瑚會隨著外部環境改變「性別」,所以性別不是二分,而是有時有性別、有時無性別;第二個面向是性與自然空間 (Sexuality and Natural Space),例如二二八公園情慾地景的規範和討論;第三個是酷兒政治 (Queer Politics),酷兒族群如何透過社會運動,改變異性戀主導的自然生態關係。Underflow這本書較為著重在第二和第三個面向。
Underflow作者Cleo Wölfle Hazard在第9頁講出本書的兩個工作,第一是理論跟研究方法上,去挑戰白人至上定居殖民主義的預設,還有河川科學知識生產;第二是達到環境正義,包含原住民主權和多物種關係。
本書想回答三個問題:1. 酷兒理論和女性主義能夠為河川科學與管理帶來什麼樣的團結政治 2. 人類之間以及多物種之間的酷兒跨界關係,影響科學知識的實踐 3. 本研究如何回過頭影響酷兒理論
UNDERFLOW
本書的名稱underflow是伏流水的意思,在本書「伏流水」有兩個意涵,首先是理論上的,相較於地表水(例如肉眼可見的河川流水),伏流水是在地表以下不易看見的部分,作者以此比喻白人異性戀殖民者的視角與有色人種、原住民或酷兒族群歷史中的差別。第二是物質上,他也的確在研究地下水和伏流水。
本書使用稱作Queer Methods的研究方法,核心立場是認為所謂的科學生產或是技術,應該要服務原住民跟在地居民的社會需求,具備集體性和公共性。在操作上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水跟河川政治的民族誌的調查方法,例如他在田野裡面有一些餐桌活動,邀請酷兒或是原住民的科學家參與科學調查,讓他們有一個安全發言的空間;即使你不是酷兒科學家,你也可以來到這個地方進行公民科學或是合作式的研究。第二個是放在批判自然地理的脈絡,他嘗試把情動 (Affect) 研究跟伏流水的這個政治納入分析。第三個是他用生態詩學的寫作手法,希望讓讀者用不一樣的視野去理解環境。
本書田野地點在加州的Salmon Creek、Scott Valley & Quartz Valley,前者在靠出海口的小集水區,後者則是農業大區。加州有乾雨季之分,乾季時民眾會取井水,後來發現這影響到了地下水位,使得地表河川水位也跟著降低,讓鮭魚難以迴游。2005年起,政府改變過往集中的集水區管理模式,改為去中心化的方式,讓民眾參與調整。
在Salmon Creek,他們組織了協會並以收集雨水來代替井水。不過在農業區,不取地下水與農民的用水需求牴觸,而當地另一群原住民則希望恢復鮭魚數量。在2015年的時候,當地農民跟原住民達成共識,決定實驗引進河狸改變河川生態,結果河狸啃食樹木、破壞農田,造成更大的爭議。
引進河狸是否能創造新的生態文化關係?跨性別研究者Ava Heswar認為將變性視為一種「導正」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但身體不一定有絕對的對錯。作者引用Ava的觀點,以此看待集水區身體 (Watershed Body) 和河狸的關係,當非原生種的河狸被人類擺入這裡,看似改變了人工的河川治理,卻也造成私有財產的破壞,原因是河狸本身沒有好或壞的價值判斷。
最後討論到何謂河川正義?作者呼籲讓原住民也參與河川治理,正義也包含有色族群、酷兒、原住民等邊緣,他們的權益要被具體的實質呈現,才算是正義。這也包含跨世代的教育,作者作為一個積極的公共知識份子,會帶原住民的學生參與華盛頓大學的工作坊,這代表他對研究田野的責任,昱凱認為實踐是本書和作者傑出之處。
這本書內容豐富,除了河川集水區的主軸故事,還有藝術、表演、都市生態等諸多與酷兒理論相關的討論。會中大家最感興趣的是第二章討論科學家的酷兒實踐,作者提出「自史研究法 (autohistoria)」,他在研討會上和他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變裝活動,他們帶了鮭魚的頭套,邀請其他科學家與這群「鮭魚」互動。因為鮭魚不會說話,因此桌上放了很多紙條還有石頭以助溝通,科學家可以藉這個機會講出沒有辦法在學術期刊上面講的東西,例如你是否覺得你和研究的動物有像家人般的關係?觀察到瀕絕動物死亡時是否感到悲傷?作者認為,回答紙條上的問題就彷彿出櫃一般,也希望可以讓研究有多元觀點。
討論問題
讀書會下半是此書的討論,以及陽明交大謝一誼老師的分享。對於這本書提到的貢獻,多數與會者同意它在行動上的創造性和開放性,例如戴上鮭魚頭套進行研討會是重要的,因為這讓新的跨性別互動的政治出現。不過,「酷兒」在本書的指涉範圍似乎過大並且捉摸不定。廖昱凱認為,如果以舊有的新文化地景理論評論,會認為酷兒生態學用了太多的譬喻而少有說服力,酷兒的象徵重點應在背後是否能找到權力關係。然而談到權力時,由於研究方法的關係,此書並不談當代美國原住民的難題──階級和土地利益的衝突,有意避開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因此不禁讓人疑問,納入跨性別的討論是否能讓既有問題迎刃而解?
讓藝術的聲音進入人類學
本書有提到除了研究外表現出酷兒生態學對社會重要性的手法,謝一誼老師也表達贊同,認為一些藝術形式有助表達、鬆動異性戀霸權的生物理解方式。她分享幾個與本書共鳴的作品:在去年台灣美術雙年展,有關於黏菌的作品〈黏菌、爛泥、原初〉,黏菌是有趣生命體,沒有細胞壁,隨食物養分而改變形狀,也沒有所謂的性別,超越動物和植物的想像。
她也分享藝術家Jana Winderen和泰國漁民合作的計畫,用水下麥克風紀錄水下生命的聲音。水下的不可見,可以呼應潮濕本體論,在水下用聲音聲響聲波聲納傳遞資訊。所謂的生命溝通,永遠跟周遭環境的物質性很有關係,跟水和空氣介質有關。而在老師自己社子島的計畫中,也跟芬蘭聲響藝術家合作,在獅子頭隘口水下錄音,透過水下錄音,把自己融進水下世界概念;不過同時也受制於錄音器材的「圖像」,老師以sonic wrapping一詞解釋這樣的概念。
相關連結:https://2022taiwanbiennial.ntmofa.gov.tw/artist-17.html
https://www.janawinderen.com/exhibitions/through-the-bones-thailand-biennal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