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10, 2023 朱華瑄老師導讀
Foster, John Bellamy, and Brett Clark. The robbery of nature: capitalism and the ecological rift. Monthly Review Press, 2020.
Foster, John Bellamy, and Brett Clark. The robbery of nature: capitalism and the ecological rift. Monthly Review Press, 2020.
沙克爾頓共學讀書團:人文地理學經典導讀系列十五
導讀人:朱華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與談人:廖昱凱(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時間:2022年6月10日(六)下午2:00
地點:台大地理系202室 / google meet 混合舉行
主辦: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
線上讀書會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wu-ccgy-zda
參見楊景仁同學的演講紀要:
馬克思主義學者John Bellamy Foster
Robbery of Nature是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John Bellamy Foster最近的著作。從馬克思本人開始,「馬克思主義」開枝散葉成為非常廣傳的學派,而也開始有「後馬克思」思潮,有些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馬克思的判斷也並非來自對《資本論》的理解 。
導讀人朱華瑄老師認為Foster的寫作風格是理論成分較重的學者,他會研讀馬克思《資本論》等原典,並直接與原典對話、延伸出自己的概念,如今天的重點概念”Metabolic Rift”,在書中也似乎回到了馬克思的年代,引用了19-20世紀歐陸(德國)的科學研究脈絡。除了回歸原典,Foster一些理論的解釋方式也受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影響,例如David Harvey的概念。華瑄老師分析,Foster是一個理論較強,但實證分析偏弱的學者。
生態馬克思主義是什麼?
生態馬克思主義或者生態政治經濟學與人文地理所接觸的政治經濟學不太一樣,生態馬克思主義是以生態學、物質生產的角度討論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華瑄老師透過三個人、三本書帶大家了解美國生態馬克思學界的發展。
首先是本次主角Foster,《Marx’s Ecology》(2000) 詳細、有系統地講出馬克思的自然觀,以及生態在馬克思思想中扮演的角色,讓該領域在美國得以蓬勃發展,是該領域最有名的一本著作。
James O’Connor的《Natural Causes》(1998) 則主張資本主義積累機制不能不注重生態,生產關係很重要,可是勞工何以存在、佃農吃什麼,這些生產條件是我們看待資本必須納入的一件事。
Paul Burkett的《Marx and Nature》(1999) 又更進一步講述自然在資本主義裡面的重要性,以及自然這件事情如何在我們的勞動中形成,華瑄老師認為Burkett對再生產系統、再複製系統、資本主義的危機等議題處理得比Foster更好,此書的價值非常被低估。
Metabolic Rift
本次讀書會華瑄老師專注在本書的一個重要概念:Metabolic Rift(暫譯:新陳代謝裂隙)。
新陳代謝是自然界營養的循環,農業社會時代的新陳代謝故事簡述如下:,人類必須攝取食物生存,熱量和養分來自作物,作物來自土壤;人吃完食物會排泄,而在傳統的農村會進行堆肥,土壤因堆肥而長出作物,形成循環。
而(工業)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新陳代謝是有裂隙 (rift) 的。在現代公共衛生設計之下,排泄物不會再回到農家的生產活動中,而工業化之後的土壤養分,主要靠化學肥料維持地力。
作者接著回顧化學肥料的技術起源。發明化肥的人是李比錫 (Justus von Liebig),有「有機化學之父」之稱,他提出一個問題:萬物生長都要有營養,但營養從哪來?他最後的結論寫道,英國的營養需要來自世界各地殖民地的資源才能維持。把祕魯島上經年累月累積的鳥糞,挖起來化為肥料才能肥沃英國的土地(《Ecological Imperialism》一書即在描述英國如何將各殖民地的自然資源滋養本身的土地);華瑄老師順道舉台灣的例子,在日本殖民時代,台灣進入了生產化學肥料的階段,磷肥的原料磷礦是在東南亞挖掘而來。
李比錫的結論,表示英國的土壤的肥沃度是靠犧牲秘魯的土壤的肥沃度來達到的,作者Foster即是在說明,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新陳代謝斷裂,絕對是一個跨國際的現象。並且由於有新陳代謝的裂隙,營養永遠處在區域不均的情況下。
在第二章,作者重新描述19世紀愛爾蘭大饑荒的歷史,首先是英國內部發生了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土地轉作畜牧業或成為工廠,而將糧食生產任務交給愛爾蘭。英國以剝削土壤的方式在愛爾蘭實施農作,使愛爾蘭的土地失去了永續的土壤肥力,到最後發生種不出馬鈴薯的現象。當然,大饑荒有其社會性的因素,但作者呼籲我們也要看到對土地、土壤本身實施的暴力。
進一步的地理學對話
作者繼續用Metabolic Rift的概念分析工業部門跟土地的關係,他認為工業化有兩個影響,第一是農業勞動力的轉換,第二是工業用地覆蓋了過去的農業用地,並出現「以農養工」的現象,這些導致工業化必然會出現加深土壤剝削的內在趨力。
此處他與兩位地理學者Neil Smith「自然的生產」和Noel Castree「自然的商品化」對話,在運用使用價值 (use value) 和交換價值 (exchange value) 概念時,他認為自然根本不是為工業和資本所存在,食物是為了人活命而存在,是使用價值;只是萬物開始被商品化後,才談到交換價值。他延伸David Harvey談到資本積累機制必然造成空間擴張的空間修補 (spatial fix) 概念,積累的過程常常透過剝奪,不一定是財產和空間上的,還有自然和心理健康上的修補。
Moore的Metabolic Shift
最後Foster綜觀歷史,提出社會新陳代謝的斷裂是發生在19世紀後期,發明化學肥料的第二次農業革命;地理學者Jason Moore則是有自己的一套版本。Moore是華瑄老師在博士時期的系上老師,Moore的學術身受世界體系理論影響,他對於物質循環斷裂一事,提出了類似的名詞”Metabolic Shift”(暫譯:新陳代謝轉移)。他認為Metabolic Shift早在15世紀大西洋三角貿易時期就發生了,也就是與歐洲對外殖民、發展帝國主義是同時發生。華瑄老師雖然認為Metabolic Shift與David Harvey的空間修補重覆性頗高,但以歷史的角度覺得Moore的判斷是對的,並且地理學界比較多人使用Moore的概念。
與談人和後續討論
與談人廖昱凱老師首先提到了本書的研究貢獻,第一是寫作有層次,由最初的馬派分析觀念到全球尺度,最後延伸其他領域;第二是系統性的馬克思理論回顧,並且幫馬克思平反「對自然分析不足」的批評;第三是藉由愛爾蘭農業發展和祕魯鳥糞肥料來源的例子,顯現歷史唯物論的重要性。
昱凱老師試圖回應為何Foster的概念較少被地理學注意。回到地理學的角度再看Foster所寫的內容,Neil Smith說的是自然的生產,誰控制了生產的工具,他批判了這點;後來Castree和Smith也有承認,不是所有的自然都是可以被生產的,但他沒有回應的是Neil Smith後段的不均發展概念。
作者也批判馬克思地理學者常使用的形式吸納(formal subsumption)/實質吸納(real subsumption)。前者是勞動力被形式上約束,但實質上還有自主權,後者是完全沒有自主權。有經濟地理學者依此討論產業動態,將勞動力置換成自然,而Foster認為這個說法理論不足。
昱凱老師猜想Moore的說法較受地理學家採納的原因,第一是他認為自己不是宏觀敘事、大理論,以關係性的方式研究區域。Moore提出資本世以及commodity frontier的概念,拋磚引玉,比較容易接力做討論。而Foster是回到原典討論,比較艱澀;而且最後呼籲以社會主義作為氣候難題的解決方案,聽起來有點口號。朱華瑄老師回應認為歷史的回顧依然非常重要,而也認同Foster著作上實證的不足。
後續在討論Foster的理論在地理學不太受用的原因,楊景仁同學以自己做都市研究經驗為例,認為Metabolic Rift是新知沒錯,但是生產關係轉變上已有Lefebvre、David Harvey等前人可引述,因此還是會引用地理學者的理論。來自克拉克大學的王善榆同學說,這個問題的脈絡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本身在現今的地理學界已經不是主流了,目前美國的學術主流是後發展、棄成長、性別等議題。
昱凱老師回應,如果以做研究的角度,文章首重開創性,而Foster的理論框架大,好像沒有施展的空間;認為Foster的研究延伸更適合在歷史分析,以及和環境史、科技史結合。華瑄老師回應,美國到現在還是有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畫上等號的氛圍,而洪廣冀老師認為,現在地理學家比較喜歡Anna Tsing與資本廢墟共存的想法,背後意味著地理學家越來越放棄把進步史觀當作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後,朱華瑄老師認為台灣有延續研究生態馬克思的空間,例如近期自己研究的米和肥料的物質性,這些都還沒進入到台灣的政治經濟學歷史討論範圍。主持人徐進鈺老師認為此場讀書會的討論可以感受地理學主流的改變,80年代的批判地理學的政治性在於凸顯社會結構,而現在則認為過去太過凸顯某些部分,而遺忘了性別或多物種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