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30 王驥懋老師導讀
STuart elden系列文章: Territory, Volume, and Terrain
STuart elden系列文章: Territory, Volume, and Terrain
演講速記沙克爾頓共學讀書團:人文地理學經典導讀系列四
講題:Territory, Volume, and Terrain
導讀人:王驥懋老師
與談人:劉惠純博士
時間: 2022年4月30日(六)下午2:00
地點: 線上會議
主辦: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
線上轉播連結:https://meet.google.com/yhk-wdtk-nbf
參見王善榆同學的演講紀要:
驥懋老師首先介紹了今天的讀書會主角Stuart Elden。作為傅柯(Michel Foucault)專家的政治地理學者,Elden從系譜學的方式考究一個地理學常見的概念—領域(territory)。Elden批評過往研究如Claude Raffestin,討論的是動物行為學、社會行為學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而非「領域」。
Elden認為兩者並不相同,不能將領域視為領域性的結果(動物地盤)、傳統政治學談的權力容器(bordered power container)。Elden的回應是,我們應該研究:一:領土這個概念怎麼發展出來,忽略的歷史討論的面向。二、打破Giddens對邊界僵固的說法,因為其預設了領域出現條件的可能性,要把領域從答案變成問題(被解釋物)。Elden繼續批評了生物驅動力說(爭奪土地是生物本能)、社會建構論(如Robert Sack將領域視為地緣政治的策略,但並未說明領域怎麼生產出來)。
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下,Elden開始築起他的架構:土地land、領域territory、地形/勢terrain。Elden回顧了Edward Soja的「空間的政治組織」,也就是競爭competition(控制資源)、衝突conflict(維持秩序與強化權威)與合作cooperation(透過社會整合來合法化權威)的過程。然而,在理解領域之前,理解land與terrain有什麼貢獻?Elden藉由Land, terrain的考古學來協助理解territory,從字源的起源、語言誕生來考察其物質、社會條件。
驥懋老師認為territory應該翻成領域而非領土。Territory的拉丁字源是terra,是帶有乾燥的土地的意思。而馬克思則西方空間社會組織是建立在property產權概念之上。Land土地作為一個財產,是西方封建社會衝突的核心。但Elden認為說這邊要先暫停一下,西方衝突不光是土地的,不是只是經濟、產權引發的領土爭奪。還有很多政治的面向,也就是terrain。
Terrain不僅是只是「地形」,在理解西方領域過程中很重要。它一來是戰爭與衝突是在地形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這個字可以被解釋為城鎮裡面的土地,或是西方天主教教會的統治秩序有關。我們社會在處理這些界線空間(bounded space)的時候,一直都有著暴力的排除過程,因此要看到terrain與land恐懼、暴力的面向。因此Terrain的劃界過程不可避免討論到「軍事策略」,例如美國入侵阿富汗,但是地形如何帶給他們麻煩;地貌的掠奪、制高點如何影響軍事部署,因此這是一個不停的策略過程,而不只是單純的地形。相較於單純的政治經濟學,terrain更帶有「策略性」的討論。
當然,Elden說並不只是land加上terrain就等於territory領域,還有更複雜的面向:技術technique跟法律law。Mattew Hannah提到傅柯的講集(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College of France 1977-78)中把領域拿掉,只講治理性。但是Hannah與Elden希望把這個領域的討論拿回來,討論political technology政治技術,如丈量land、控制terrain,如何是一個拉扯與辯證的過程。在傅科的講集中,國家治理對象是人口而不是領域。Elden認為其實領域不但從來沒有消失,反而更重要,因此要理解為biopower and geometry。
而Elden把領域再延伸,提出volume量體這個面向。Elden認為我們對於空間垂直的討論經常消失,談論的是一個平面的領域權力。Elden引用了Peter Sloterdijk對存在的觀點。相較於海德格認為人透過時間而存在,Sloterdijk認為人要透過連結其他事物而存在。因此Sloterdijk將存在理解為三個球體:母親的子宮、全球世界、泡沫之間。也引用了Airquake案例,如二戰時期德軍的毒氣戰:空氣作為武器,戰爭已經不是二元,可以透過空氣或地球系統來動員,延伸到三維空間。以及Paul Virilio的碉堡研究,其防空的各種設計。這種建築都是為了躲避來自空中的攻擊。或是Tim Choy的中國空氣污染研究,講述菁英階級可以住到摩天大樓的更高樓層,或者透過空調技術,讓「乾淨」空氣變成一個階級產物。
而近幾年,Elden也把量體帶向政治的物質性。例如荷蘭與比利時的河流改道,如何影響所謂國界「中線」。或是人類世底下自然環境,如北極融冰、永凍土的融化,看到terrain對於國界劃分的影響。但這也受到其他territory學者的批評。因為過去的terrain討論的都是dry land。但是極地的冰具有三態,如果我們在上面劃界,會產生麻煩。因此要看到自然的作用性。也不少人將議題帶到海洋beyond terra。
最後,Elden也回應了Bruno Latour的Down to Earth這本書。Latour對當代的批評是,我們不能用過去”geo-politics”來討論環境政治,因為”Geo”已經積極參與到我們的討論了。但Elden認為Latour對領域的討論還是停留在過去的。
與談人劉惠純博士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政治的?」劉博士提到Elden經常提到political and strategy,但是策略是什麼,是國家的價值觀?雖然談了juridical司法的面向,但沒有看到跟權力策略的關係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國家領域與權力的絕對劃分是否可被鬆動?劉博士說,後殖民主義批評,Elden的研究都是西方經驗為主的。但後殖民學者是不是誤會了Elden在系譜學應用的企圖?劉博士認為這樣會有點各說各話,例如早期地理學的出現,後來都運用在戰爭,例如地圖在軍事上,或者被用來爭奪土地。但是當代戰爭的形式,已經並非這麼簡單爭奪領土;我們討論空間,例如烏克蘭戰爭,虛擬空間成為國家在爭奪正當性的地方。也就是說已經超越了領域之外,甚至是共時的。
第三個問題是,速度,他剛剛講很多垂直、量體,那speed如何扭曲空間的可能性。
驥懋老師回應是,策略的部分,基本上領域對他來說,就是這四個面向(land, territory, terrain, volume),但是還有更多。策略來說,相較於Jessop是比較談治理跟霸權計畫(Gramscian)。Elden的脈絡比較是在治理技藝governmentality與技術technology上,像是製圖學,包括他的傅科研究,在西方國家政治發展是重要的。第二個面向是,他所謂的三度空間去度量空中,像是公司部門去空中飛如無人機。為何將軍事面向帶回來:軍事行動對於地理的影響是什麼?碉堡、美軍軍事基地遷移怎麼影響人民生活。
第二題,後殖民確實常常批評Elden,如中南美洲的原住民社會,他們的領域概念跟西方完全不一樣。因此算是一個解殖民的角度。或者是女性主義的批評。而Elden的回應是,後殖民的批評是不能接受的,因為Elden認為這本來就是很西方經驗,而且他是利基在歷史發展的。驥懋老師認為至少Elden有交代自己的主體位置,算是可接受的。
簡旭伸老師則有些小補充,他說Elden作為地理學者有兩個脈絡來談,其一是地理學者在掙扎,就是自然地理跟人文的整合。那便不只是地面,而需奧考慮量體。第二是氣候變遷的挑戰,很多都在空中、海上、地下,那必須要跳脫地面的思考。簡老師同意Elden談political strategy的軍事方面,不同於Jessop談霸權。例如美國打阿富汗human terrain system,不只是攻下山頭,更是控制裡面的人,以及社會經濟組織。所以自然、人文是交互作用。也因此自然不再是那麼中立。例如大部分的社會喜歡藍天,但是阿富汗小孩害怕藍天,因為無人機就會來,就可能會來拍照、進一步侵略。
簡老師提問道terrain地形,但是在自然地理比較沒有動態的概念。地勢好像比較動態?想請教怎麼措辭上比較好?
驥懋老師老師則說,針對terrain,這在西方語境,它就是要counter作為一個名詞,相較於自然地理跟地質學雖然上認為是動態,但是措辭上terrain都被視為是靜態的。後續的地球系統政治也都是在這個地方上,因此可以說是地球系統政治而非是地緣政治。如果放在terrain的語境下,就是西方歷史的對話。那我們要怎麼捕捉它的動態性?這部分也可以跟自然地理學者去討論,這個政治動態過程。
朱凌毅老師提到一個有趣的點是,Elden的文章提到他的一個企圖是跟Latour做對話,拉圖也有回應。Elden有點被Latour指責人文/自然的劃分,在本體區分應該要打破。但是Elden認為本來就有不同的交流嘗試。Land加terrain的討論,愈來愈強調terrain,而且是更加自然地理、物質面向。拉圖的回應是,這個分界不是在人文自然,而是在量測對象是否可以被colonized?量螞蟻巢穴很難有確定答案,但是靜態的柱子可以,是不是他們的本體論就不同。
王驥懋老師認為,Latour是讚美地理學的,因為有自然跟人文,他反而是要批評社會學。那Elden的terrain,跟Latour談earth是很active,都要呼應了地球系統政治,而不是靜態的地緣政治。但是Elden對Latour的批評在於,Latour講的territory都是比較傳統的領域概念。Elden沒有再回應是,因為拉圖大部分去回應的是ANT的animate活生生跟死掉的。人類學也批評拉圖都亂拼網絡,這樣山跟海甚至小石頭都有能動性。例如Tim Ingold就批評將有不同生命類型混為一談。所以拉圖主要都是在回答人類學的質疑,什麼是存在跟能動性。不過這一期dialogue也在討論存在,而不是什麼是non-human。
張怡婷同學也提問,在2013 的secure terrain中,Elden被批評根本沒有人,在當代提身體感,軍事討論卻無人。那我們是不是要用多元民族誌?另一方面,我們什麼時候把產權property丟掉了?另一方面,不同的時代三波不同的terrain討論,如何討論愈來愈物質性的當前趨勢?
驥懋老師則說,他同意怡婷的觀點,Elden後期過於強調軍事,所以強調控制。但是如Peter Adey談空氣污染,物質跟身體是被忽略的。驥懋老師自己處理水下動物,不只是人的身體被忽視,動物身體也被忽視。那我們在新的水下技術出現,空間好像是缺乏生物在裡面,但是離岸風機設立下去,影響是什麼?這個Elden不討論。因此,驥懋老師認為Elden在強調political strategy。
老師也說既然討論人與非人,就得討論元素,如空氣中的二氧化硫,那這樣的元素地理學,都是現在喜歡研究的物質轉向。那自然地理學也談大氣交互作用,這邊Elden也沒有討論,也許對我們超越人類邊界治理的討論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