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 2023 蔡晏霖老師導讀
Raffles, Hugh. 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 Pantheon, 2020.
Raffles, Hugh. 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 Pantheon, 2020.
沙克爾頓共學讀書團:人文地理學經典導讀系列十六
導讀人: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與談人:江芝華(國立台灣大學人類系)
時間:2022年7月1日(六)下午2:00
地點:台大地理系202室 / google meet 混合舉行
主辦: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
線上讀書會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wu-ccgy-zda
參見楊景仁同學的演講紀要:
公共又私人的悼亡,「學術又不學術」的寫作
本書作者Hugh Raffles本身是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 (NSSR) 的人類學者,除此之外他是一位積極將學術觀念傳遞給普羅大眾的作家。他最知名的作品為《昆蟲誌》(Insectopedia, 2010,2018年出版台灣譯本),是從英文字母A到Z串聯26個人類學家觀察蟲蟲的故事,而這次導讀的《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 Speculations on Lost Time》(2020),台灣譯本也即將在今年暑假問世。
導讀人蔡晏霖老師在一開始順敘介紹他的三本著作《In Amazonia》、《Insectopedia》、《The Book of Unconformities》,認為這不僅向自然使書寫傳統致敬,同時也進一步提出批判性的自然史。Raffles在撰寫昆蟲誌的時候,找了不是學術的出版社,從而為更廣泛的讀者而寫,建立作家方面的聲譽。而這本關於地質學不連續性的書,自己認為是「私人又公共的悼亡書」,幾乎是脫離了學術寫作的範疇,對讀者的忠誠度要求更高,閱讀較為吃力,但跟隨作者流動的筆觸後,會收穫更多。本書共7個章節,以7種不同的石頭(岩石)為題,連貫跨越千萬年和地球不同地方的故事,作者彷彿化身時空旅人,帶領讀者走過一段超時空之旅。
地質不整合、生命不整合
Uncomformities是一個地質學概念,中文稱做「不整合」,它代表的是地質紀錄的間斷。本書導論即在被稱為「現代地質學起點」的Siccar Point開始,這裡是蘇格蘭海岸的一處岬角,1788年的一天,赫頓 (James Hutton) 與他的友人行經此處時,在裸露的岩層發現了交角不整合的現象,證明了地質學的假設,被後世稱為「現代地質學之父」。赫頓形容,在這裡彷彿看到了時間的深淵,因為6500萬年如此漫長的時間竟在此「失落」不見了。
作者把不整合的概念延續到了個體生命上,他談到,生命充滿不整合性,暴露出時間上的漏洞,同時也是情感、知識和理解上的裂痕;這些空洞不斷地吸引人類去調查,但卻拒絕以我們希望或認為我們需要的方式去遵循、修復或服從解釋。作者的姐姐是位女性主義攝影師,她的作品追溯家族歷史的斷裂,例如東歐猶太人的一家,因為納粹的關係逃至英國,雖然族譜發生了斷裂,但還是可以從蛛絲馬跡找回脈絡,就像發現岩層的「露頭」一般。
第一章以大理石為題,講紐約曼哈頓大理石山 (Marble Hill) 的故事。這個區域原本是跟曼哈頓島連結在一塊的,但開鑿運河時的截彎取直工程,硬生生將大理石山併入了美洲大陸中,如今兩岸相隔,只有行政區劃可以看出歷史的痕跡。他的文字從哈德遜「發現」紐約,認為是美麗新世界開始,又話說從頭,原住民族萊納佩人早已在此生活了世世代代……大理石山的歷史對當地人來說並不稀奇,有趣的是作者把不同時空和人文串連的手法。
第二章,作者回到蘇格蘭的外島Lewis,這裡是過世姐姐Franki的生前居所。在此章節他觀察當地地質名勝卡拉尼什巨石陣 (Callanish Standing Stones),憑著史料想像巨石陣的地景,回溯到三疊紀、泥炭紀、盤古大陸…...彷彿無限的後退重覆,這些有部分科學背景又有部分想像力的推測 (speculation) ,是本書書寫的一大特色。
地質人類學
蔡晏霖老師認為地質人類學是本書對話的重點,並簡單介紹了幾本相關著作。Povinelli的《Geontologies》是晚近自由主義的安魂曲,提出 ”Geontopower” (對比傅柯的 ”biopower”)挑戰現代權力的論述,因為現代權力的所有論述都是奠基於生命與非生命一刀切開的權力,且大家視為理所當然。但無生命的物,沒有活過又如何死呢?這個論點可以還回應晚近幾個學術思潮,例如部分氣候變遷研究認為,因為沙漠化,氣候變遷會將有生命的物都變成死亡。然而這樣是把沙漠當作無生命之地,而作者所看到的沙漠是蘊藏生機的。第二個是新物質主義的 ”vibrate matter” 取徑,即把一切視為有生命的,但這樣的邏輯反而回到了生物權力,Geontopower的用意是使人注意到生命和非生命的邊界。
另外兩本,Yusoff的《A Billion Black Anthropocenes or None》重新回頭去看地質學更為黑暗的起源。他對現代地質學產生反省和批評,認為地質學的分類是一種「種族化的領域化(racialized territorialization)」,是為現代殖民主義的擦脂抹粉;Irvine《An Anthropology of Deep Time》定義地質人類學,不是同時參雜地質學和人類學就可稱為地質人類學,而是要把人類學的反省帶入地質學理論並改變之,想像未來人與大地一種「非資源開採式」的共存關係。
與談人與討論
本次的與談人江芝華老師的專長是考古學,面對以人文地理專業為主的讀書會,她嘗試以考古學角度談談這本書和地質人類學的啟發。「石頭」大部分的時候,都帶給人固定、穩定、歷久不變的感覺,但其實深入岩石形成的「脈絡」,同樣稱為「砂岩」的,年代可能天差地遠,中間過程發生的經歷也截然不同。這本以石看歷史的書,讓我們了解石頭本身也會是變動、混亂的。
考古學中一項重要的提醒是,在看到遺址有數千年前的石頭時,不能忘記這些石頭是在數千年後的今天被我們所發現的,不要忽略中間可能發生的事(例如人的使用、打磨……),這數千年的過程不會是靜止的,看似堅固不動的石頭時則受到影響而變動著。
江老師認為地質人類學挑戰了「舊地形學」和「現代地質學」的分野,例如一般地質景點介紹大理石時,會把大理石形成的機制歸類在地質學,人類活動歸類在歷史學,但兩者的關係應該是緊密交織的。
在討論的時候,與會的洪廣冀老師提問,目前的地質學都是從休頓的傳統開始講,如何把非主流的小理論納進地質學研究?如果發展東亞的地質人類學,可以從李時珍《本草綱目》開始講起嗎?廖昱凱博士問,我們其實不曉得不整合中間發生的事,那又如何書寫空白的歷史?徐進鈺老師則想知道,地質人類學是人類學界內部的省思,或是對地質學界有影響的對話?
蔡晏霖老師回應,作者已經嘗試在做非主流的書寫了,例如大理石的章節,作者的寫法跟維基或科學期刊上的很不同,不過他也是基於大量的引用文獻。此外,他也有意識地嘗試讓萊納普人跟石頭的經驗進行對稱式書寫,鋪述了原住民生活營造的地景,不過最後還是有把權力不對稱(白人圈地後改變當地地名)凸顯出來。有關不整合的歷史如何書寫,晏霖老師認為是很重要的問題,作者巧妙地運用”speculation”一詞,它可以是科幻想像的,也可以是嚴謹、經過驗證的,例如作者寫道,如果當年萊納普人上岸會看到什麼景象,但這個歷史從未發生過,這就是一種speculation。這也導致本書在學術上,有太多自由心證的存疑。最後,也不能忘記石頭的不可理解性,我們無法假裝能理解全部,也是回應了石頭的「無言」。
江芝華老師回應徐老師,考古學一直以來都跟自然科學合作,考古學的推測是基於自然科學的假設和規律,不過最近越來越在反省這件事,例如後來發現碳14定年技術其實會受到非常多干擾,使檢驗的數字不一定精確,而過往考古學是依賴甚至崇拜那個數據的。江老師進一步說,考古學、土壤學、地質學家,可能連名詞都要重新開始交流,例如彼此間對時間的尺度是很不一樣的,一樣看著4000年前的石頭,考古學家覺得很久,地質學家則覺得非常年輕。晏霖老師回應,自然科學有許多轉向是來自STS學界的反省,科學家依此更改實驗設計,不過會把這些反省轉化為科學語言,讓人文的影響被隱形。近期例子是最近的動物行為研討會,以「社會生態」為題,可以看到生科界對社會生態的重視,嘗試與社會、人文學科結盟。在未來,跨學科的書寫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人類系、地理系有著跨領域的優勢,在地理系與大家分享再適合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