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9 林家暉老師導讀
Lin, Francis Chia-Hui. The Postcolonial Condition of Architecture in Asia: A Lead from Display-Ness. Lexington Books, 2022.
Mar 19 林家暉老師導讀
Lin, Francis Chia-Hui. The Postcolonial Condition of Architecture in Asia: A Lead from Display-Ness. Lexington Books, 2022.
演講速記沙克爾頓共學讀書團:人文地理學經典導讀系列二
書目:Lin, Francis Chia-Hui. The Postcolonial Condition of Architecture in Asia: A Lead from Display-Ness. Lexington Books, 2022.
導讀人:林家暉(台大城鄉所)
與談人:高郁婷(台大城鄉所)
時間: 2022年3月19日(六)下午2:00
地點: 台大地理系202教室
主辦: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
線上轉播連結:https://meet.google.com/yhk-wdtk-nbf
參見王善榆同學的演講速記:
演講開始前,林家暉老師對西方二元認識論提出質疑,作為開場白。以他自身學習建築的經驗出發,像是Fletcher (1919)的建築家庭樹(the tree of architecture),是學習西方建築學的聖經。但是這個理論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因為Fletcher被批評帶有歐洲中心,在建築樹當中只有歐洲在進步,其他文明是停滯的。林老師認為這樣的殖民意識形態(colonialist ideology),反映了相對靜止的時空性(spatial-temporality)。這種二元認識論,將歐洲視為現代的、進步的、環境健康的;其他地區被視為傳統的、中世紀的、原始的、神秘的、迷信的、情色的。而亞洲建築就是在這種二元認識論的下,被經驗為古老的。
林老師認為演繹(inductive)v.s歸納(deductive)的二元認識論很難被推翻,但我們是否能在不全然脫離二元論影響下,發展出平衡或反論述(counter discourse)?林老師試圖以後殖民(postcolonial)取徑來突破這樣的西方認識論,包含現象學的置入括弧(bracket),打破一刀兩斷;找出亞洲的獨特性、時間性,如亞洲建築的後殖民情狀(postcolonial-ness)。這邊老師也介紹了他長期的關懷,包含他的前兩本著作Heteroglossic Asia(眾聲喧嘩)、The Polychronotypic Jetztzeit(當下)。
在這本書,家暉老師認為理解亞洲城市這個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的關鍵是display-ness展示性。從一個比較歸納的framing出發,老師認為特質在某種情況下被放大。老師認為殖民與被殖民是二律背反的(antinomy),難以單獨存在,如同硬幣的兩面。
因此在這樣的框架下,這本書基本上可分為兩個部分:
一、 Located Asia: 被普世化、大理論化框架下的亞洲。
二、 Asian location: 亞洲如何從自身出發,產生自己的理論。
接下來老師介紹這本書的各個章節:
這本書的導論以新加坡的咖啡館的一張全景圖開場,討論綠化(greening)的空間再現,這到底是室內還是室外?在亞洲,這種現象愈加頻繁,亞洲作為主體空間,老師說若它不是固定、是動態的,那浮現的主體是什麼?因此使用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這個概念來搭建。
第一部分談博物館學museal display、philosophy of history、heritage conservation。相較於歐美的歷史性、文化性保護措施,上海的街區案例,被保護起來,被放大、被加入消防、基礎設施。或者是伊斯蘭大樓立面保留、傳統大樓加高一倍,儘管他們都伴隨了相關的爭議。
老師認為歷史重要性定義不是重點,而是如何活化,把特性展示出來。例如新加坡的獅尾魚施工,旁邊以卡通圖案預告,給予觀眾期待感。西門紅樓外面也以帆布、鋼架預告立面。這些現象刺激我們思考,這樣的展示性如何被系統化、具有脈絡的表達。
第二部分談亞洲建築的理論化、書寫。
以第四章為例,過去殖民地化建築(colony architecture)強調殖民者這端的影響;但是現在探討互為主體之下,新的形式再浮現:殖民地的性質。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被官方認證重要建築資產。但是國家美術館的企圖是nation building,國家認同意象建構。但是建築是馬來人為主的建築形式,是皇家的,偏向蘇門答臘的馬來族。反而跟馬來西亞的馬來族群傳統十二柱、高角樓不同,也不同於馬來西亞多族群的形式。這種刻意選擇,不見得是很泛政治或權力操弄,而是策略、地緣性的。當時馬來西亞獨立,只能先找回自己認同作為主要的意象。但是本地不見得可以看到,因此參考鄰近。在這樣外來影響被內化、本地化就很明顯,如兩種語言指標:英語和馬來文。這反映強勢的認識論影響,例如羅馬化馬來文的,不同於本來的爪哇文(有點像在中南美洲後殖民講的克里歐化,外來變成本地認同的一個過程)。
亞洲被講成混亂、沒有根底。但是有人回應說是floating,尚未被系統化的,因此是維持在適當的模糊性;既不集體也不單一,也呼應了陳光興的後國族。我們在亞洲看到的不是一般的歐美殖民歷史清楚分段,經常是頻繁重複、共時的殖民,在日本內部還有如原漢的內部關係。印度內部的性別差異。殖民者/被殖民者的時間軌跡被互換、互相影響,難以用二元去標定。因此有heterolossia。
第五章unwriting Asian urbanism則討論,如果要對西方中心知識提出反論述,要先知道怎麼被書寫出來。這邊的案例是日本古都與權力關係距離(貴族不能在內城)、潟湖與飛地、外圍民居的都市結構。城市的擴張是相對有機、沒有邏輯。但是在西方進入後,反而是在平民區先進行改造,因此形成今日東京皇居而凡是像是花園,被周邊的商業大樓所包圍。
另一個案例是吉隆坡第一國際機場,看似自然,但其實非常都市。吉隆坡的外籍移工輸入,棕梠經濟帶來的富庶,因此故意人工栽種棕梠,從這個過程看出展示的背後紋理。而老師說這邊結合現象學置入括弧,強調相對有距離的感知,不否定從標的物來辨識,但是可能反過來思考背後想法。
這邊也稍微討論了傅科與薩伊德對主體建構的看法。傅科的想法是作者誰不重要,是怎麼被影響、建構。薩伊德不同意傅科,在亞洲作者不見得是匿名的,可能是大眾的,甚至是討論「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是這個作者」。這邊老師舉出故宮南院的個案爭議:亞洲文化中心定位、國際建築競圖本身(書法概念詮釋,台北故宮是北方宮殿,南院試圖把它中性化)。老師也提到不只是建築本身,還有他為什麼設置在太保(原本是荒地),甚至規劃到日後房市、交通等議題。展示性本身不見得是很視覺,有可能是從內部(因此本書封面選擇一個從內部看出去的現象),如台灣騎樓空間:明明是戶外卻被室內化。
第六章Musealization of the Asian Built Environment討論亞洲建築城市的四個波段:stylistic, semiotic, quotidian instrumentality, showing a form inside out。這邊其中一個重點是「內化」,如新加坡美食街、高雄義大。或者是東京、上海世博會的紀念性內化(羅馬、東京御台場),形成一個國際性的場域。而亞洲建築不只可以內化,還可以區分開來,例如新加坡組屋的地面層空出,不可以設置任何東西,但可以發生任何事情。所以任何節慶都可以慶祝(華人新年、印度新年,但是也隱含了,只有政府允許的事情才可以發生)。
另一個重點是無形元素被展示。例如新加坡攤商文化被列入文化資產,它不見得是路邊攤,可以變美食中心、咖啡店。老師認為傳統閩南式三合院,或許今天很少看到,但是被內化保存下來了,例如現在台灣公寓,進去還是有神明桌等等。
最後一個部分討論inside out的翻轉。例如新加坡從garden city到city in the garden,外部綠化移植室內。而這個翻轉過程顯示出,展示性是互為主體的,這樣的脈絡需要有「位置」、後殖民論述要有立場(如博物館學的去脈絡、再脈絡)。例如陽明山草山星巴克,這本來是美軍宿舍,裡面有一個西方家庭的火爐,但在這邊被室外化,變成一個被室內玻璃櫥窗包圍的室外。但是像是看往室內。老師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去感受到展示性互為主體的一個案例。
與談人高郁婷老師提了四個問題:
一、博物館化的四個wave,是否也是依循政治經濟歷史區分,並捕捉其轉折點?
林老師認為,傅科一開始提的考古學,一層一層垂直的layer被批評,因此他提出又提出知識系譜學,強調水平面向。我也呼應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相對時空。因此老師說這本書是大略的推進,沒有確切時間點,這是他對歷史唯物論的詮釋(小編認為林老師意思是,他提時空性就是要跳脫西方進步論、二元論,而且這些wave也是混雜的)。
第二、後殖民的意涵為何?高老師問到,例如台、東南亞,似乎沒有一直的殖民經驗、一致的博物館化過程。但是這本書不刻意區分,是想要特別呈獻什麼?
林老師回應是,他一直在演繹v.s歸納當中掙扎。但他認為不能集體/個體化。的確他在講亞洲講了很多經驗案例,似乎也都可以獨自發展。但老師認為這是在認識論基礎上做,所以可以說是扣連在一起。
三、現象學互為主體意義為何?傳統政治經濟的分析,都是國家作為主體。但是建築學是什麼?主體是討論作者離開後的建築物?還是展示性下被隱藏的東西?遲恆昌老師也追問到,近期很有爭議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這跟之前的公共建築有什麼不同?如何使用展示性的概念來分析?
林老師回應到,民族國家在亞洲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如馬來西亞來說,什麼是nation?這要牽涉內部殖民關係。因此我認為不是可以釘上去的主體,是動態流動的,呼應前面Abbas的floating。這也可以解釋台灣近年世界級建築,在士林的被講成皮蛋豆腐、腫瘤,但是展示性、浮現主體性,這是一個立方體六個面,但本質我們不見得看得到。因此在後殖民常常在討論何謂真相?因此底層的人很難有話語權,都是被詮釋,無法成為主體、無法成為現象,變成特殊的主體性。
而這些標的性建築物來說,老師認為我們不可以從建築、官宣來理解,像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Koolhaas他設計CCTV北京總部大樓,他的東西常常充滿爭議,大家討論不是他的具有地標的風格,而是為何可以蓋在北京。在中國這樣政治敏感的地方,為何可以變成西方明星建築師的實驗場?但當地人常常認為這是大褲杈。台灣的國際知名建築師競圖,被指控自我操襲事件,也都是在這樣脈絡下談。
第四、現象學如何處理權力地景?高老師提到我們從傅科的國家權力去中心化來談,那現象學怎麼不同於其處理方式?
林老師回應說,他常用文學理論、電影角度談建築,常常被勸退不建築。但也被講太建築,去投規劃。但回到權力地景,還可以談。傅科的部署、論述,像監獄的權力中心可以監視,那其實這樣的權力部署,除監獄,亞洲很多真實的生活空間也是有被轉化出來,向新加坡國民住宅,看起來像我們台灣的公共空間,但其實是受監視的,要是政府說可以的。例如中國新自由主義下策略性的空間影響,只要不影響其政治敏感度,是可以的。上海人民廣場、天安門廣場。其實是非常被規訓的(disciplined),不可以出現他們不喜歡的行為,所以這是一個被展示、被選擇的。
黃宗儀老師也針對亞洲城市提出疑問:第一、立面化façade-ism,把拆掉的舊磚頭再利用,在上海沒有這麼爭議,那在其他地方脈絡下如何處理?
林老師回應文資保存理論是很西方中心,但是在這個歷史重要性前提下,一個分支是沒有任何想像、主體介入,完全回復最初的說法(最少變動最好)。在重要性確定時,重新拼磚塊回去,例如澳洲庫克船長的倫敦小屋要被拆除時,有人發起要把他的小屋拆到墨爾本蓋回去。
二是,修復師可以加上去自己的新想法。歷史文化中心不是被確認,只是被廣泛同意,他好像有東西,但是還沒有被官方認定。因此有模糊地帶,這樣的晴望下,歷史重要性不是前提。而是當你被保存,既有價值、空間的所有權、利潤不可行。在台灣被指定文化遺產之前,屋主把它打掉就是因為這樣。,因此老師認為歷史重要性可能是其次,重點是被活化再利用、branding。
第二、黃老師問到香港的” fuzziness”,如何去談展示性跟Abbas的disappear-ness。香港是一個超真實、後殖民曖昧下的香港,有太多的cliché、太多的重建,展示性的說法如何區隔?
林老師認為消失政治有幾種說法,香港的原生歷史被英國殖民歷史覆蓋,也不停的興建,大家一看到場景就可以說出香港,但是要進一步說很香港,大家說不出來。為什麼?Abbas在講建築時,他說muli-local,他在英國被建設,但是新一代香港人沒經歷過,無法進入殖民歷史的認同是什麼,對他來說就是當地老建築。那像中環的國際化、明星建築。這種建築可能在其他國際城市被看見,這是一個heterotopia,香港主體被消失的一種可能性。因此他用很不一樣,不同我們在建築去辨識identity是不同的。老師認為這都是在詮釋fuzziness,台灣的status quo,主體、文化認同歸屬,台灣雖然跟西方殖民論述體系不同,但是會出現一個在殖民建構認同上是選邊站,就揉雜再一起,無法分類,在被分類之前,他就是模糊的。到最後講後殖民,裡面的殖民/後殖民,不是講軍事侵略,是在講支配關係的流動。老師也說到之前有人問說他講的內容沒有殖民歷史,一個博物館學老師講說你(林老師)的博物館化根本不一樣。但老師講的是它(主體)在這個過程當中被搜集、被展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