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書評

【深度書評】崇高的心靈與藝術典範

【深度書評】連環漫畫解答人生的難題


【深度書評】長襪皮皮的大人學

【深度書評】生之謎—解開鰻魚的繁殖與起源

【深度書評】世界別為我哭泣—讀安妮日記

【樂讀Book】善良忠誠的本性


《偵探莎莉‧瓊斯的傳奇歷險記》是一部橫跨歐亞大陸的冒險之旅。從一件疑雲密布的謀殺案開始,敘述者莎莉‧瓊斯不顧自身陷入的險境,述說一段離奇的遭遇。

莎莉‧瓊斯不是普通人,她是船員間傳說的一隻聰明的黑猩猩,雖然沒有主人,學習與應變能力卻是一等一的厲害。她遭到警方追捕至里斯本,所幸遇見庇護她的安娜。莎莉‧瓊斯幫安娜擺脫家暴,讓她有勇氣走向演唱事業,還想要幫夥伴「老大」洗刷冤屈,擔任運送駱駝的貨船上做檢修,途中被船員出賣,落到印度王公手裡,差點送去餵老虎。好險她機智過人,屢出奇招,在宮廷擔任副官、密探、修飛機,逃掉各種陷害,再次與安娜相遇,還「老大」清白。

善良的黑猩猩不斷與旅途中各種邪惡狡滑的人性交手。兩方為了存活,展現出不同的良善本性與自私行為,形成反諷與對照。

瑞典作家雅各布‧魏格流士總是能恰到好處的掐住讀者的胃口,成功塑造一位迷人的角色。他為這部小說親自繪製的九十幅插圖,更增添故事的畫面感,各種想像躍然紙上,加上高潮迭起的情節,不斷勾住讀者的好奇心,想看接下來的發展,不愧是說故事的高手。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樂讀Book|111/10/09)


《神射手》保羅‧科爾賀/時報文化

【深度書評】屏棄雜念必能命中靶心,讀《神射手》的領悟

一名陌生人登門,要求少年帶路去找隱居的木匠挑戰射箭。木匠叫哲也,曾是神射手,如今不再射箭,身上只剩一把弓。

陌生人先展露一手,能射中四十公尺的一顆櫻桃,但哲也向他借箭,並提出要求前往溪谷吊橋,再比試一次。三人來到橋邊,吊橋的繩索殘破,橋身搖晃。哲也射中二十公尺的一顆桃子,並說:「我的射程跟目標大小不及你剛才的一半,輪你……」

可是,當陌生人站上危橋,想拉弓時,竟被高度怔住因此射偏。哲也指出他的弱點,雖具備技巧、尊嚴與姿勢,但無法掌握內心。等陌生人離去,旁觀的少年為哲也喝采,並請教「弓道」。


弓道即精神之道

《神射手》藉「弓、箭、箭靶」分別代表「生命、意圖、目標」,以簡潔有力的敘述闡明如何持箭、握弓、拉弓、瞄準、練習。雖然講的是射箭的專業技巧,竟也適用於運動、職人與匠人的生涯,甚至所有人類活動,其中共通的奧義就在於心理素質,也就是故事開頭挑戰哲也的陌生人失敗的原因。

其實,陌生人並非一無所獲,如同哲也看出他有「潛能」,除了技巧、尊嚴及最重要的「姿勢」,即他想要超越本身所採取的行動。如果能摒棄雜念,內心寧靜,想百發百中並不難。因為神箭手無法選擇腳下的戰場,必須在任何情況都能非常專注、命中靶心。


專業素養的養成

哲也向他的師父學習弓道時,了解到盟友的重要性。最佳盟友是指「想法與眾不同的人」。相交時學習他們的專心與耐心,勇於嘗試和冒險,與他們分享對弓箭的熱情,反映出自己的特質與缺點。接著,就是持續不斷的練習,培養直覺,保持專注。當你的箭在弦上,你還能施力;可當箭射出,你能做的就是放下與微笑。


迷途後走向清醒

曾是神射手的哲也,為什麼會變成只剩一把弓的木匠?

弓道即生存之道。弓就是生命。哲也尚未步入射箭領域之前,沒有好好珍惜生命,死亡一度與他為鄰。哲也領悟到這門技藝之後,意圖與目標只是重燃他對生命熱情,當然就不再需要使用箭及箭靶。當下他唯一要做及想做的,是「去做真正熱愛的事情」。對哲也來說,那就是木工。

哲也願意毫無保留將弓道告訴少年,是基於弓、箭與靶三者缺一不可。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不能把弓道運用在自己的生命旅程,得看悟性。


作者保羅‧科爾賀實際在練習射箭的過程中,領悟與人生的道理。《神射手》編造故事的比例只有頭尾,中間是實在的經驗與體悟。他簡明的告訴讀者該如何改變你的困境。這則意味深長的好故事,加上鄒族繪者達馜舞運用大自然的元素——樹木、夢境、天空、河流——呈現極富生命力的色彩配圖,隨著時間與生命經驗的沉澱與累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國語日報 星期天書房|樂讀Book|111/8/7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查理‧麥克斯

【樂讀Book】滋養內心的力量

 

男孩遇見小鼴鼠,展開生命的對談,生活開始變得大不同。他們一同散步、吃蛋糕、面對面一問一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我都會有,像男孩問:「你覺得最浪費時間的事是什麼?」鼴鼠回答:「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你說過最勇敢的話是什麼?」「幫幫我。」


開口求助不容易,你可能會害怕被拒絕、誤解、拋棄尊嚴或失去信任等,那些你以為擁有的東西,在你快被打倒時,可以選擇如何反應,不放棄任何希望。這就是勇敢。


很多不安的情緒與煩惱大部分來自外在,但所有風暴都在內心產生糾結。你得善待內心受挫的自己,如果有些事情失去控制,就專注於眼前要珍惜的人事物。這就是善良的表現。


你和千萬個普通人一樣,曾經流淚、受傷,不要害怕顯露出來。你也和千萬個正常人一樣,面對心中的恐懼會頓失所依,當有朋友和你一起面對,謝謝他且擁抱這股力量。


產生自我的認同,也能聽從自己的夢想。被愛,被需要,是最堅強的一刻。因為勇敢、善良與擁抱勝過一切,愛並不需要你與眾不同。


本書由英國畫家查理‧麥克斯所繪,線條自然簡潔,聚焦對生活的叩問,四個角色的友誼互動自由坦誠,對白充滿哲思,閱讀過程愉悦舒服,生活的思維也跟著輕盈起來。


 (國語日報 星期天書房|樂讀Book|111/5/1


《貓就是這樣》

T.S.艾略特

【樂讀Book】逗趣的詩化語言說貓

 

知名音樂劇《貓》靈感來源,取自英國詩人T.S.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有名詩作〈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臺譯《貓就是這樣》。

這本為兒童所創作的詩集中,以各式各樣的貓為角色命名,用逗趣生動的「詩化語言」描述貓的特色。像是,「懶洋洋的甘比貓珍妮點點」、「無惡不作的壞蛋革羅泰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羅騰塔格」、「愛跳舞的傑利可貓」、「貓侶大盜盟哥傑利和羅普蘭蒂瑟」、「魔幻界第一把交椅密斯托弗里」、「神出鬼沒犯罪現場的麥卡維弟」、劇院貓、紳士貓、列車貓等。

詩集一開頭,艾略特就說:一隻貓至少要三個不同的名字:一個家人用的名字、講究的名字、唯我獨尊的名字。接下來的每一段詩,你會對這些超乎想像的名字感到驚訝。

眾多性格不同的英倫貓咪,在艾略特充滿韻律與富有節奏的筆下,彷彿是童話舞台鎂光燈的焦點走秀,具有人味的貓兒輪番出場,孤僻、神祕、受寵,有些好心,有些詭計多端,貓咪的各種偽裝、欺瞞、盜竊的重大罪行,一切的行為導向都指向主謀只有一個——黑暗界的拿破崙——至於可能是詩集裡的那隻貓?就留給讀者猜想了。

輕鬆讀詩集,跟著閱貓無數,通曉貓兒的特質與習性。知道那麼多貓的名字,我們該如何打招呼?其實,貓最忌諱你跟牠裝熟,不如做有誠意的表現,來點美味的……。你知道——貓就是這樣!


 (國語日報 星期天書房|樂讀Book|111/3/6)

◎作者簡介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被授予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深度書評】心靈不可或缺的是愛《愛的教育》


 

相信大家都聽過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代表作《愛的教育》,該書創作於一八八六年,列入各國青少年必讀的百年經典。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就讀國小四年級的主角恩利科,那年十月到隔年七月的生活點滴,包括同學、老師及家庭中發生與情感有關的各種事件,還有貧富疾弱的互助真情、尊師友愛的諄諄教誨,以及愛國故事。


忠實表達孩子想法


首篇開學日記,忠實表達了恩利科的內心想法,「今天才第一天,還有九個月呢,還有好多作業跟考試,想到我都累死了!」

內容還有學校觀察及自我反省,穿插「爸爸的話」、「媽媽的話」以及老師指派抄寫的「每月故事」,串成一整學年培養品格的生活教育。

 

同情同理敬愛母親


書中許多尊親哀思的短篇,提及「尋母」、「愛母」、「喪母」。曾改編動畫及收入國編館小學課本。

例如:五月故事〈尋母記: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由日本動畫導演高畑勳監督、宮崎駿場面設定改編的《萬里尋母》,故事描述馬可獨自坐船去找在阿根廷幫佣的母親,途中旅費用盡,屢屢錯過重逢的機會。馬可歷經千辛萬苦,最後與病危的媽媽相聚,使她燃起求生意志。

二月日記〈爸爸的話:馬路禮節〉曾收錄進國編館小學課本〈父親告誡的話〉,恩利科的爸爸叮囑他要自我克制,注意過馬路該有的行為舉止,還要敬老尊賢,禮讓弱勢,做一個熱愛與保衛家鄉的人,爸爸說:「故鄉就是你的母親,她教育你,呵護你,好好研究你的故鄉吧。」

四月日記〈卡羅納的母親〉寫道一位平時仗義執言的同學卡羅納,正處於喪母的悲痛之中。同學們為了撫慰他創傷的心靈,嚴肅持重的關懷陪伴。放學時,當恩利科想撲進媽媽懷中,媽媽推開了他,恩利科才明白媽媽的用意——是怕站在後面、孤零零的卡羅納觸景傷情。

 

關懷弱勢伸出援手


書中的許多篇章,時至今日仍具教育意義,教導孩子如何體貼家境貧困、失親及受暴的同學,提供實質及精神上的幫助,顧其尊嚴,給予關懷照顧,並且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不受環境影響,依然保有善良的品德。

〈囚犯〉及〈七十八號犯人〉描述手臂殘疾的紅髮科羅西,他的母親賣菜為生,父親長年不在身邊。好不容易父親回家,卻被恩利科和德羅西先後發現墨水瓶刻的小字,知道原來科羅西的父親坐過六年監牢。他們小心翼翼不洩露此事,仍舊愛護科羅西。

科羅西的父親曾迷惑悲傷的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愛我的兒子?」「不會看不起我,對嗎?」

然而德羅西不僅沒科羅西另眼相看,甚至還幫他做功課,甚至提供文具用品給他用。因為聰明的孩子都知道,友誼是最好的慰藉,施比受將更有福。

《愛的教育》所描述的種種簡樸善良之心,最多的讀者其實是為人父母者,不論是親子共讀討論,或作為孩子品行的啟蒙,這都是一本學習仁慈與感恩的良好讀本。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深度書評|110/11/28)


【樂讀Book】故事有力量 《遇見虎靈的女孩》 

作者泰‧凱勒運用韓國民間故事的元素,以虛實交錯的筆法,描述家族女性的過去和現在。有故事的人,把故事說出來後,化成星星綻放光明;但也有些人不想說出過去的傷痛,直到生命盡頭,仍活在陰影底下。

莉莉是個安靜的亞洲女孩,常被人忽視,卻擁有許多和外婆相同的特質。她喜歡聽外婆說故事,敏感的她在自己不知情的狀況下,察覺了外婆藏在那些故事裡的傷痛,於是守護那些傷痛的「虎靈」選擇了莉莉,讓她看見了其他人都看不到的「虎靈」,並能相互對話。

會說出「不要相信老虎」、「老虎是邪惡的」這些話,其實是外婆逃避過往的自我保護機制,埋藏的真相,在她生病時,像隻憤怒的老虎,想從體內掙脫出來。

她與虎靈的約定,也許是來自於曾祖母告誡外婆的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太專注在生命悲傷可怕的故事,只會讓事情更糟。妳要讓他們想起好的一面。」

於是,莉莉打破封存在外婆內心的玻璃罐,傾聽從「虎靈」口中釋放的故事,透過她的理解,讓停滯已久的哀傷往事流動,以屬於她們三代之間的回憶接續、傳承,化成美好故事,讓人深思「治癒」的真義。相信故事的力量,不論是受歷史、文化、環境而改變的身份認同,都能找到安適的置放位置。故事,就是最好的形式。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樂讀BOOK|110/10/24) 

《克拉拉與太陽》

石黑一雄

商周出版

【樂讀Book】《克拉拉與太陽》每一間心房都需要光亮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一雄,令人引頸期盼的新作《克拉拉與太陽》終於問世,探討的問題是:新型科技時代,家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能被取代?

敘述視角是一款B2型愛芙機器人克拉拉,由於新款機型頻出,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但她始終抱持希望,等候新家庭。終於受到裘西的青睞,以善於觀察與學習理解的功能脫穎而出。

當我們以為克拉拉是為了陪伴裘西的成長,走過身體的病痛,陪伴她成長而購入,卻才逐漸發現真正需要克拉拉的是需要裘西活著的人——特別是裘西的媽媽。她要克拉拉模仿裘西。書中呈現「人類為逃避寂寞」採取複雜善變的策略。在社交派對上,裘西表現的是與與跟克拉拉相處時不同的面貌,呈現了群體導向的殘酷。裘西會對一群同齡、有新型款機器人的朋友說:「也許我該買新款的了。」還冷落了她喜歡的鄰家男孩瑞克。

裘西的媽媽為轉移即將失去女兒的痛苦,拒絕放手,做出令人驚駭的決定,甚至不知道裘西與瑞克為了成長獨立,進行著一樁計劃,好逃脫「永恆的少年」的束縛。

人們理性與情感的羈絆曲折難解。克拉拉在探究過程中,是將最難以理解的內心比喻成房間。就像以太陽能為能源的克拉拉一樣,每一間人類的心房都需要光亮。人們苦苦尋覓的,往往不在所愛之人身上,而在想愛之人心裡。這是本書對此最精采的詮釋。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樂讀BOOK 2021/3/14)

《我鐘樓上的野獸》

傑洛德.杜瑞爾

木馬文化

【深度書評】《我鐘樓上的野獸》行動 生命才有希望

二戰後,世界處於復甦階段,找工作不簡單。杜瑞爾鼓起勇氣寫信給倫敦動物園,得到惠普斯奈野生動物園實習生的工作。《我鐘樓上的野獸》是他的實習記錄,描寫園內動物的特殊習性,生動、活潑讓人莞爾一笑,也對動物改觀。

■與馴化動物的友誼

雄獅艾伯有兩個太太。杜瑞爾每週都得誘騙這家人進活門,好清理吃剩的骨頭跟穢物,這讓艾伯有謀殺杜瑞爾的機會。愛虛張聲勢的艾伯會拋擲吼聲,讓你以為聲音來自兩三個不同的方向,好幾次,杜瑞爾差點命喪爪牙之下。

杜瑞爾餵老虎吃肉時則發現,牠們的鼻子會噴出顫抖的哼聲。兩隻老虎你來我往,像抱怨跟質詢。他偷學哼聲,試圖雙向溝通,換來老虎保羅滿臉吃驚。他漸漸懂得怎麼接近這些猛獸,透過接觸了解動物的個性,讓這群沉默者找回人類對牠們的寵愛。

■動物行為反映眾生相

杜瑞爾還發現一隻隻愛跳舞的角馬羚忘我的跺腳、磨蹄、捲尾、踢腿,每個動作跟角度都很滑稽。他失態大笑,換來全體角馬羚瞪視。其實,早期南非角馬羚數量很多,由於愛表演的天性及毫無防備的好奇心,使牠們往往淪為獵人槍下的亡魂。

更加瘋癲的,還有斑紋角馬的旋轉舞步,牠們胸中會發出機關槍般的低沉咆哮。為了讓牠坐上卡車去相親,負責驅趕的杜瑞爾,手掌被踢斷三根骨頭!對保育員而言,配種真是一場夢魘。

不過,動物中也有真正的貴族紳士。喪偶的長頸鹿彼得年邁無伴,唯一關懷的對象是小山羊比利,甚至遊客誤以為牠們是父子。這座全區最大的木建築隔壁,是注重團隊精神的非洲水牛,移動總宛如行軍般井然有序。

透過杜瑞爾細膩的描寫,不論是草食或肉食動物的內心生活,變得真實可感,存在人性化的一面。這些點滴是出自愛和關懷,使媒體與市民更願意尊重及關心,成立與參與保護團體。

後來杜瑞爾創辦了澤西動物園,設立宗旨升級至保育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讓拯救動物的使命持續進行,留給世界無價的遺產。

■保育意識的灰色界線

由於戰時動物的救援與遷移困難,常淪為軍事運輸與修築的工具,戰後變成經濟利益下的犧牲者。一名保育員的養成需要半年以上,盜獵者的屠殺卻防不勝防,甚至有的國家核准合法狩獵。也有保育人員認為,只有拒絕遊覽,才能杜絕馴化生態的瘋狂與弊端。

到了二十世紀,公眾呼聲使野生動物有了更寬廣的保護區。根據國際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公佈調查,二○一六年非洲出口超過一百萬隻活體動植物到全世界,其中以亞洲最大宗,用於藥材食用!

動物保育最大的挑戰,始終來自於人。因此人類學家珍.古德呼籲:「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深度書評 2020/7/19)


《小鈕扣》

文/小川洋子

圖/岡田千晶

步步

【深度書評】從回憶中看見相處過的美好


有一天,安娜最愛的襯衫鈕扣掉了。原本扣好的圓鈕扣喀隆喀隆滾到地上,與形影不離的鈕扣洞越來越遠。它順著地板滾出去,滾到玩具箱後方,遇見安娜小嬰兒時期的好夥伴:手搖鈴、圍兜兜、北極熊玩偶。他們都在角落裡,早就被安娜遺忘,可是,他們對安娜卻念念不忘……


呈現日本物哀精神

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在《小鈕扣》書中,藉由一件日常小物,講述了一段與過去分離的故事,極富層次的映襯出小主人安娜的生活習慣。譬如:手搖鈴曾扮演安慰者的角色,在安娜悲傷時,逗她擦掉眼淚。髒兮兮的圍兜兜,身上有口水跟牛奶的痕跡;掉了一半耳朵的北極熊,常陪伴安娜進入夢鄉。這些美好的陪伴,顯示安娜的生活得到良好照料,是個幸福家庭的孩子。可是,這些親密之物褪掉昔日的光彩,變得骯髒、孤單。

故事藉由舊物與小鈕扣的談話,重現「回憶」的場景,但保持現在進行的時序。如此安排,是為了呈現日本文化的「物哀」精神——珍惜物資的生活美學和精神層面。經久使用過的日用物件,因反覆使用、碰撞或超過保存期限,而產生裂痕、破損、陳舊,但擁有者仍能以懷舊的心情修復,以憐愛的姿態去保存。


聚焦在人與物互助

「遺忘」,經常被解讀為「缺憾」與「不完滿」。小鈕扣代表圓滿的角色,破舊的物品代表缺憾的角色,新舊交替時,閃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充滿一黑一白,一明一暗的對比。

作者以溫暖的敘述方式來處理悲傷的情境,讓小讀者能重溫對舊物的依戀,養成惜物的美德。透過小鈕扣告訴手搖鈴,安娜學會自己擦眼淚了;告訴圍兜兜,安娜吃東西不再掉渣渣;告訴北極熊,幸虧安娜搓揉它的耳朵,才沒有做惡夢。小鈕扣帶來安娜長大後的消息,安撫了這些被遺忘的兒時夥伴,讓他們心中的缺憾變得圓滿。

故事以輕盈柔美的語調,帶出循序漸進的成長節奏,簡潔的句子與描摹的聲響,拉近了兒時回憶的特寫鏡頭,聚焦於「人」與「物」互助的成果,隱喻「圓」與「缺」的互補作用。

甚至帶有懸念,潛藏一股並未說出的擔憂——小鈕扣會不會變成第四件被遺忘的物品?誰能尋獲遺失的小鈕扣?善意的小鈕扣是否能回到安娜身上?這些不安,始終牢牢緊捉讀者的心,充分展示成長過程恰恰存在的無數不安。

小鈕扣領悟到:「原來我的形狀,很適合在地上滾動。」

自我肯定的語氣,讓分離的焦慮裝上安全氣囊,開始一段冒險的旅程。環境所帶來的孤單、黑暗,都不是我們能掌握的,要是真的碰上了,是否能懂得珍惜過去、安於現狀與想像美好的未來,都是成長的課題。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深度書評 109/12/27)


凱瑟琳.艾波蓋特  

小麥田出版

【作家說書】《許願樹》恆久的願望只有一個

一棵很會說故事的紅橡樹,因人們許願的傳統,枝幹掛滿碎布與紙片,充斥各式各樣的祈願,看來就像傾倒的垃圾桶。

世界上有許多樹木遭受無禮的對待。例如:英國有一棵搖錢樹,樹幹「長」滿了多國的貨幣——人們聽說把錢幣塞進樹縫,願望就會實現;因傳說靈驗,從來沒人想偷挖那些自私自利的願望。許願,還因地產生不同的風俗民情。像日本神社有信眾求籤祈願的習俗,誰都想討個吉利,不想抽到壞籤,惡運的化解交由樹木承擔——好運籤掛松樹,壞運籤掛杉樹。因為「杉」有「過去」之意。不管松樹或杉樹,背負了永無止盡的命運。

透過橡樹之口說人類歷史

美國作家凱瑟琳.艾波蓋特以第一人稱「我」視角,透過橡樹之口,呈現人類的殘酷歷史。運用樹的多層次隱喻,傾訴戰爭及大自然遭受無情的對待,融合植物學的知識,形塑出老紅橡樹有情有義的大地之神形象。

紅橡樹雌雄同株的特性,象徵人類的生命與成長,兩百一十六歲的樹齡,橡實累累,如同以老者的智慧面對死亡、再生的歷程。為小動物提供遮風避雨的住所,像浣熊、臭鼬、最會裝死的負鼠,提供庇護與營養的來源,散發母性的光輝。

故事中,老紅橡樹面對屋主法蘭西絲卡主張砍掉的危機、枯萎與葉焦病的折磨、一位小女孩莎瑪的微小心願,甚至還有少年刻下「滾開」的傷痛。它扮演著公正的觀察者,承受人類粗暴的排外言論,恆久不語的紅橡樹耐性終於有限,透過動物、空氣與土壤,為這深愛且付出夠多的世界,它開始發聲。

愛是化解一切最好的禮物

「事情發生在一八四八年……」美墨戰爭剛結束,失去領土的墨西哥始終仇恨美國。一位美國眾議員提出「新領土禁止奴隸制」的立法草案,參議院出現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埋下南北戰爭的待爆彈。當時紅橡樹只是一棵幼綠的小樹苗,見證愛爾蘭移民玫芙照料傷殘,並帶來老家的傳統——掛碎布許願:尋找一個值得愛的人。這段故事隱喻串起美墨戰爭當時,由愛爾蘭移民組成的軍團,因宗教信仰及遭受侮辱叛變到墨西哥的原因。這段歷史也化成紅橡樹的傷口,經過漫長時間的癒合,就像英國嵌在樹裡的貨幣,沒人想再挖出來。

作者透過輕盈的語言風格,生動活潑的自然角色,述說一段紅色血腥的過去,百年來戰爭的流變,透過紅橡樹見證人類的死亡、衰敗、新生,提醒人們:「愛」是化解一切最好的禮物,也是許願樹唯一的心願。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作家說書 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