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

星期天書房

2018-11-11

作家簡介

李金蓮

獲有時報文學獎、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曾任職環華出版公司、時報出版公司、中國時報【開卷】,2012年退出職場。

著有短篇小說集《山音》。 長篇小說《浮水錄》獲金鼎獎。短篇小說《暗路》

以文學力量帶領讀者自我追尋

名作家 李金蓮


一口氣讀完《巴洛.瓦旦》,內心真是欣喜。身為讀者,我想以最大的熱情來推薦它:這是一部深具藝術質地的少年小說。

故事大致是:15歲泰雅族少年巴洛.瓦旦的父親突然失蹤了,他成為無父無母的孤兒。「沒有了家、家人,我是誰?該怎麼活?」於是,少年懷著大哉問逃離育幼院,進入奇萊山區尋找父親——那個原本就屬於原民孩子的山林。

接下來,我想收束自己的熱情,以書評者理性的觀點,陳述《巴洛.瓦旦》難能可貴的亮眼表現。

一、作者採取寫意的文字技法,隨著情節進展,出入少年的內心世界。這個寫法避免了本土少年小說常見的你一句我一句大量無意義又乏趣的拙劣對話,經營出特有的抒情氛圍。

二、返回山林之前,少年經歷一段孤獨而暗黑的生活。房屋、家電遭查封搬走;他四處流浪,只為找一個夜可安眠之所;饑寒交迫時,他動念過偷竊;他割腕、逃跑、遭受育幼院嚴酷的虐待;絕望時他噬咬手臂的皮膚,一片片的咬,感覺著自己虛無的存在以及逐漸擴大的傷口……。作者毫不迴避暗黑,大膽呈現原民少年在現實交逼下的困境。甚至於育幼院裡牧師一角,作者也給予「身上有酒精與中藥的味道」的負面形象。西方的少年小說並不避諱暗黑,他們明白穿過暗黑尋到光的道理;但對本土少年小說而言,卻非常稀有。

三、全書後半段,少年展開冒險的旅程,長達一百餘頁的奇萊山區翻山越嶺,涉及山林生態的知識,作者顯然花了一番心血詳做功課,紀實的描繪,舉重若輕,卻嫻熟自如。小說裡常常需要運用各類知識於無形,在我閱讀本土少年小說的經驗裡,像《巴洛.瓦旦》作者這麼扎實的做功課,是非常少見的。

小說最後,橫跨三代的世仇提著槍面向少年,千鈞一髮之際,「瞬間,我伸出雙手,往後用力一扯。老行家、槍管、我,從山崖無盡下墜。…..」這歷歷如繪、彷彿真實影像的畫面,幾乎已達經典的水準了,它如此淒美,如此勇敢無懼,如此難忘而永恆。作者的寫作功力,直抵美的啟蒙。

限於篇幅,也限於無法曝露太多故事細節,就不再多述。我的推薦還有另一層心意,請容我愛深責切。在我讀過、由國內作者撰寫的本土少年小說,題材多偏重校園和家庭,模擬兒童或青少年的口語和動作時,又常流於輕浮,插科打諢,誤以為如此可以吸引小讀者。這種媚俗討好的做法,或許一時間有效,但我並不同意。若不能老老實實培養小讀者的感性能力,他們不會成為真正的讀者。《巴洛.瓦旦》不討好讀者,它以文學的力量、角色的力量,帶領讀者經歷一段自我追尋的旅程,閱讀時我們的心隨著它起伏波動,同理感受角色的處境,期待他,擔憂他,彷彿他是我們真實世界裡的朋友。文學不就是如此嗎?——謹此鼓勵《巴洛.瓦旦》的作者、以及喜愛少年小說的寫作愛好者。

 

——經同意轉載  感謝名作家 李金蓮女士 書評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