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心的眼光相對疲乏時,理性的世界會被放大,大腦企圖在一切可見的證據中尋找上帝的存在。更甚至,聽到看到觸到之形而下之事物,更成為我們感知造物主的媒介。在信仰上的困境,一個常浮現的問題就是「上帝在那裏?」、「到底禱告是否是說空話?」等等。種種的困惑,不免讓人聯想的一個問題,就是生物學常拿出來的爭論的進化論。如果人真的是演化出來的產物,上帝存在的信度又有多少?
這幾十年來,有一個與進化論分庭抗禮的理論,稱為「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ID)。大致的概念就是“生命的形成是有一個智慧的設計",其意不難理解。會出現這麼的一個理論,源於Behe(中文譯貝希)所著的一本「達爾文的黑盒子」。這本書在當時大賣,甚至也有些人也想把該理論引入學校的正規教育內。然而在該理論在生物科學界卻有不少爭議。我在2022年搜尋學術文章時,發現討論該理論的文章,比較傾向宗教、教育的領域(學生對於不同理論的接受度) ,生物學的科學領域的資料甚少。
智慧設計論強調了幾個重點。一、特定複雜性:特定是指有特殊的目的,例如筷子雖簡單,但是結構簡單;複雜性則顧名思義,例如山坡的形狀,細部來看複雜的不得了,但沒有特定的目的。智慧設計論認為,一個具有特定複雜性的物體為被設計的產物。二、身邊很多的物體具有「不可簡化的複雜性」,這些物體不可能是演化出來,就必定是被設計的。例如一個補老鼠夾,雖然零件簡單,但是每個零件缺一不可。這也類似的數學上的「完備」的性質。在演化中有兩個層次,「微進化」和「廣進化」。「微進化」是指物種的細微變化的演化,例如鳥喙的形狀改變;「廣進化」則強調了大幅的演化躍進,例如爬行類突然有了翅膀。智慧設計論是針對「廣進化」去論述,認為「廣進化」是無法透過點滴進化所產生的。事實上,智慧設計論還有其他的重點,本人還未能細讀。
想當然的,智慧設計論應會受到基督教界的接受。儘管智慧設計論並無強調誰是該設計者,智慧的源頭是什麼,甚至推廣智慧設計論的人也刻意將它的宗教意涵降低,以避開敏感的宗教立場中立問題。但不可否認的,這與基督教的神創論較為貼近。2021年,一本基督教書籍「起源·證據·目的—進化與智慧設計」在討論進化論時引用了智慧設計論的觀點[1]。書中就提到了「不可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IC)以及相關的例子。也用了不少其他的證據去反駁進化論的漏洞。筆者最有印象的就是「進化樹」的共同祖先很少被找到、以及「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現象,這些都是目前進化論較難解釋的。
但是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IC的觀點爾後被進化論支持者挑戰,也給出了許多反例,反駁了IC的不夠嚴謹。像Pennock就提出Behe對於演化論不夠熟悉,因此誤解了進化論的細節,IC並不是無懈可擊[2]。Dunkelberg[3]以捕蝇草的反例,論證生命的IC結構是可以透過演化產生。並且,提出了從「無」到「特定目的」(IC存在的目的),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因為有些IC的結構可能有多種目的。例如牛的尾巴一開始可能是為了游泳而產生,只是後來變成一個趕蒼蠅的利器。事實上,IC比較缺乏的是其背後的證據以及足以支持的模型架構(無論是量化,還是質化的)。況且,此理論的發展相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年日尚淺,有待後續的發展補足其紕漏之處。至少在現在,ID的客觀證據、架構還是有待加強的。還有一點就是,ID理論的支持者對於進化論的反駁需要有更多的對話。
對目前,不論是進化論或ID,短期內恐怕只會形成兩個「典範」的對立,難以做到像力學,看似矛盾的兩個「典範」共存。若要以證據的強弱論之,進化論的證據並非無懈可擊[1],但ID又缺乏有效的證據,形成了無法輕易下結論的地步。筆者認為,進化論常被人詬病,而ID又被常拿來當理由的就是,「機率」大小的問題。某精密具有功能性的生物(例如IC)自然演化出現的機率,常被認定成不可思議的小,這點上兩派都似乎有比較接近的共識。但機率是否小到形成絕對性的證據,兩派似乎對這個並無多著墨,事實上精準的機率模擬,模型建立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後,對於證據的詮釋,就是基於預設立場了。
以統計學來說,這個問題像極統計的假設檢定。設想兩個檢定。Case1, H0:A,H1:B;Case2, H0:B,H1:A。Case1&2的差別只是A&B的對調。若現有一證據(統計量),在Case1不拒絕H0,在Case2也不拒絕H0。這種狀況在一般的統計學課本不會提到但會發生。本人稱這種狀況為「Twilight zone」。也就是目前的證據不夠有效去判定A&B。其建立在主觀上的客觀,意即所設定的Case1 或Case2會決定了證據倒向那一側。順帶一提,以統計的觀點,若無清楚的實驗設計,我們恐怕永遠不會知道正確答案為H0或H1,因為假設檢定只在意證據的強弱。
那回到一開始的命題上,造物主在那裏?祂存在嗎?以客觀的證據,可能也無法給出很好的結論。科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社會科學),本來就其模糊性的過程,同一個證據,data在不同模型的結論可以是相反的。要解決這些模糊性,一般的建議都是多收集data,模型的變數多加控制,或著就是在理論上做一些突破。同樣的,進化論&ID這類無法實驗的課題,也存有類似的現象(況且現在的證據在「Twilight zone」的範圍,短期內也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動)。這時,以不同的主觀立場去檢視這些證據,就比較會有清晰的結論。若相信聖經的預設立場的話,有諸多「一般啟示」的引處,就可以告訴我們「不存在足夠證據推翻造物主不存在的假設」。
可以發現,除非上帝真的在末日那天彰顯(證據充足),信仰問題終究還是會被其相信的立場左右。這個「leap of faith」就是整個信仰最難的地方。筆者的信仰也曾部分是建立在ID的理性論述上,認為發生偶然碰撞的機率太小,以致就證實了上帝的存在。這點在學術上是有爭論的(備註),也不該成為信仰的基石,但這點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信仰的助力,成為信心之下(主觀)的客觀。若信仰的基石錯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建立在這些事實,若時機不好信仰崩盤也是意料之內。往外衍生的話,若要以ID的觀點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則也要知道這種論證被反駁也是合理之事,並不能「完全的客觀」的證明上帝的存在。
備註:題外話是,聖經的記載並非科學理論的書,過多的引述聖經的經文去解釋自然現象並不合適,科學問題須回到科學的範疇去對話。(就像用聖經的話作為開刀手術的指引就非常荒謬。)
文獻:
1. Thomas Y. Lo ; Paul K. Chien ; Eric H. Anderson,Evolution and Intelligent Design in a Nutshell,EVOLUTION & INTELLIGENT DESIGN.(2020)
2. Pennock, R. T. (2003). Creationism and intelligent design. Annual Review of Genomics and Human Genetics, 4(1), 143-163.
3. http://www.talkdesign.org/faqs/icdmyst/ICDmyst.html#top
4. http://www.julia4christ.org/Intelligent_Design.htm
(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