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時代的教會或相關機構內,教導性資源相當豐富。有關靈修、門徒培訓、婚姻家庭、生活、理財、溝通技巧等等的課非常多。尋找自己想要上的課程比起以前方便許多,對信徒們也有幫助。例如由於課程豐富且多元,很容易對目前面對相關問題的信徒帶來幫助。這點我覺得是好事。
這篇文章想論的,就是這個現象中關於這些課程、教導的一些觀察。首先,某些課程確實是有深度、有內涵的,但很少講員會把它提高到"真理"的地位。就如成人主日學的各類課程,除了查經研經以外,很少人會說,某論點就是真理,頂多就是講員認為某觀點符合聖經。也就是說,這些教導我們通常頂多把當成一種從聖經出發的論述,但不會視為是"神的話"(邪教常常就是超過這個界線,教主說的話就提高到聖旨的地位)。試想一下,連經過幾百年的的基督教西敏信條、或更具權威性的使徒信經,也不能完全逾越聖經的地位,何況是現代所發展出來的論述呢。(簡單來說,信條是有可能被修正的,但聖經內一字一句都不能改)。本文暫且將這些教會現代課程的論述內容稱為"學說"。
現代的教會內非常多這類學說,某些學說甚至成了氣候,就會成為一種思想風氣。既然是學說,就必然有其長處與短處、或嚴謹與鬆散。我不贊成每個學說都是有益的這類說法。相反的,我認為有好壞之高低,是非之黑白。就如一本書一樣,會有內容豐富、嚴謹內涵的精品,也就會有內容零散、論述混亂的劣作。一個學說是否為好的思想,綜合歷史來看。大約有幾個條件,1.經的起時間的考驗,不同時代的人檢驗過,都覺得問題不大,或認為有其重大意義。2.經的起公開的專業審查,這也是學術期刊的作法。一篇學說、理論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登上好的期刊,而是需要經過嚴格的同儕匿名審查,反覆的修改才能刊登。3.經的起反覆批判,並以學說中的論點加以回應且站的住腳。
舉一個信仰上的例子,新加爾文主義(或稱凱波爾的思想)是一個近代非常著名的學說。裡面勾勒了基督教的世界觀、神學、社會與政治、以及領域主權的觀念。其發展的路線有三個,阿姆斯特丹哲學、改革宗知識論、以及預設性護教學。其中阿姆斯特丹哲學梳理出"領域"的定義,例如數量、感覺、信心、美感、邏輯、語言等等;並且賦予每個領域核心的意義,例如邏輯的核心是分辨、道德核心是愛,諸如此類。但後人就發現了此學術的短處而給出警惕。例如此學說把神歸類成"不可用理論性思考"的領域,這與聖經中,"神親自啟示自己給我們"的觀念對不起來。又或,討論聖經只能限制在"信心"的領域之內。此學說的短處基本上都相似,就是把關於聖經、神的討論,過度限制在某些框架內。(有興趣的人可自行參閱周功和所著的"基督教科學觀"一書)
上述的阿姆斯特丹哲學由杜伊維爾提出。他是一個偉大屬靈人物,學說也非常完整,有內涵且相對嚴謹。這種學說在歷史中不多見。但經過1-3的過程後,仍然讓我們看到了它的長處與不足的部分。這也同時提醒我們,除了真理以外,再嚴謹的論述也很難做到完美,甚至從聖經的角度來說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經過1-3的過程後,我們對於阿姆斯特丹哲學更加清晰。因有前人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該學說的哪些地方是我們需要特別留意,要謹慎不要被其中的偏差所影響。
回到現代教會內的學說,本人似乎觀察到一種風氣,就是若某學說很有用、應用上有效、朋友的大力推荐,則會受到大家普遍的歡迎。社交網路的聊天群組,一直會推廣相關的課程等等。由於這些課程已屬非個人言論,而是在"教導"的層次上了,因此應更嚴格去檢視。我發現比較少人會從1-3點去分辨某學說的嚴謹度。或許有人會說,若每個學說都要去檢視,討論,時間考驗,教會的工作就寸步難行了。這樣的顧慮確實有帶來一些不便,但我也要提出,如果不這麼做,教會思想怎能不被世俗化、混雜的思想、主義趁虛而入呢?我認為後者所帶來了問題,會比前者更難處理,聖經似乎也有提醒我們這點。
或許有些學說,有些信徒覺得很好,想急迫去推廣與應用。若要求他們等個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經過時間考驗再採用似乎也是有些令人沮喪,這樣的要求也似乎也過與苛刻了。本人想提出幾點改善的建議。
- 對於提出學說的人,是否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投稿到同儕審查的神學刊物上呢?若符合聖經的,評審們也會同感一靈,給予適當的建議,一起將以某想法來榮耀上帝,這豈不是一件美事?
- 對與神學院來說,刊物的審查要嚴格,且期刊不能太少。需知道目前教會裡面有關思想的討論已經很少了,思辨類的文章也不容易在基督教刊物看到。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期刊內。若期刊太少,有想法的信徒,大概也也有想法但沒地方發表。自然的,曝光度低也造成想法更少的被討論。
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有關的討論都在書籍上發生。這是沒錯的,本人也看過類似的"筆戰"。但是,兩者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期刊仍有它的優點。第一,期刊基本上經過同儕審查,品質太爛的論述,基本上就會被拒稿。書籍則不太會。第二、期刊讓好的文章集中起來,書籍在尋找的時候不容易,有可能作者寫了某很好想法在書籍,但是由於太少人買,或太冷門,所以難以被看到。但期刊由於已經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則可增加討論的可能性。
- 提出學說的人,有責任指出自己學說不足的地方。就如學術文章中,必定有它的研究限制,不太會無懈可擊的。對於信徒來說,需要思考一下它的優缺點是什麼,適用的情境為何。這樣才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監督,有如教會信徒對於講台上的監督。
- 學說的提出人,可適當引用歷屆聖徒,神學的論點。基督教發展出兩千多年,不太可能與現在的基督教思想脫節的。若目前新的學說標新立異,自成一格,完全沒法與之前的基督教思想對話,很難令人信服這是否為同一個信仰。這也是本人認為目前很多的學說,在神學、歷史的架構的討論下有些格格不入。或許這些學說是好的,但是缺乏了引述,在整體論述的嚴謹性會比較難以讓人信服。
基督徒在信仰上若能明辨是非,且在態度上謙卑,則為一件美事。近代中國著名神學家章力生說過:"信而不思則罔,結果有道無理"、又說"思而不信則妄,結果有理無道",原文本在討論敬虔派與自由派。但本文的情境中似乎也適合。教會內的學說若不加思考明辨,則有道無理,信仰觀念容易偏差。但為反而反,處處批判,則也會有理無道,驕傲的態度會蒙蔽雙眼,忽略了學說有價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