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 滑坡效應

      以下是《等候神》一書的某個篇幅。該篇幅描述了作者對於"等候神"的經歷。

      作者見證了與上帝美好的互動,從而重新得力。這是很美好的。我們感謝神,讓信徒們在信仰上有美好的經歷,也感謝作者可以跟大家分享。

 

      然而,當"等候神"這個觀念變成了教導、或變成了一種教會主流思想時,我想提出兩個點,覺得需要謹慎的地方。

1. 上文所定義的"等候神"是一種信徒的經歷、還是聖經的核心教導呢?以上述的篇幅來看,可以發現經歷的成分居多(例如集中精神注視、一直把澆奠....)。此類的經歷是屬個人的,若把它當成了教會的思想主流的一部分、推行操練手冊,會合宜嗎?

2. 聖經裡關於"等候"兩字的觀念的量其實不多。整本聖經的詞條大概有116筆而已(舊約82筆 ; 新約34筆) 。新約有相當的比例,是指等候主再        來。舊約的部分除去與"等候上帝"明顯不相關的經文,大約剩下篇幅較多的是詩篇、以賽亞書、小先知書。以釋經學的角度,詩篇的主要功能是觸發情感,表達感受,若提升為教會主流思想、操作需要更多的討論。其他的先知書,某些指向基督的(例如賽25:9);依照上下文,某些是與拯救、慈愛、悔改有關,而這些觀念與福音的元素相差不遠了。綜合查考後,"等候神"這個觀念在聖經確實是有的,但最好把他跟福音一起說可能比較有意義。因此,福音的成分若淡化、"等候神"這個觀念取而代之,則會有偏離聖經主軸的疑慮。(查查看"基督"在整本聖經,就有532筆,更重要的事,這個觀念在幾乎每一本書都有提到。相對而言,"等候"的概念就比較少了,重點是大部分的是指等候主再來,並非指信徒讀經禱告行為的指南。)

       滑坡效應是指某個觀念的轉移現象,一開始會從核心概念A偏離一點點到概念B,然後基準點會從B重新出發,慢慢的到C。基準點經過日積月累後,就會偏離A很遠。歌羅西書提醒我們,一切的智慧、豐富都在基督裡了。如果整個主流氛圍都太過積極走向B,則需要留意了。因此,我們看了美好的見證、經歷後,仍然要乖乖的回到福音的本質,好好的查經。有屬靈的操練很好,但也不要過度依賴了技術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