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大部分的戀愛都是自然而然的進行。偶爾看看報章雜誌相關資訊、周遭人的意見等等。然而戀愛真的可以這麼土法煉鋼,自然而然就學會的嗎?如果是,為什麼社會充滿了離婚、家暴、婚外情、不和諧夫妻等等問題? 事實上,婚姻是一輩子的事,也可能是最難的功課之一。專業知識的培養,只需要在工作上用到,比較有深入體會的人可能也會變成一種生活的哲學,但不管如何,他畢竟還是個人的事。而婚姻最大的不同的是,他是一個滲透到兩個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個任務。而且,婚姻不是兒戲,不是不高興就不幹離婚,而是一個一輩子需要守住的承諾。
曾經有人說過,從來沒有人真正預備好進入婚姻,這意味著在婚姻是一個永遠有進步空間的學習場所。有些人輕看了婚前輔導的重要性。我並不是說一定都要經過婚姻輔導才能結婚。但是現今很多社會問題,我覺得如果事先有婚姻輔導是可以適度減緩的。舉例來說,之前有一個社會案件,是某丈夫掐死妻子的案件,突顯了處理衝突的重要性。有多少人有事先了解過這些議題? 男女有哪些不同?男生有那些點,在吵架時最好要避免的,否則很容易失去理智? (其實說男生"無能"、"比別人不如"是不建議的,愛面子是男生的天性)。當然要說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但是明知有虎,偏往虎山行,到時被虎吃掉了,受損是誰呢? 聖經裡面說的很切實,箴言12:15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我們若覺得我們都很懂,都不去聽聽一些過來人、專家的經驗,那對我們又有何益處呢?
我很討厭現代對於愛情的一些產物,特別是那些什麼叫你如何追求,亂七八糟的資訊。那些資訊教你如何包裝成一個帥氣的人、製造浪漫邂逅等等。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裝扮好自己,重視兩人的約會氣氛,這些都是美好的。我討厭的是那些更重要的東西,被淡化到一個可以省略的地步。速食愛情的風氣在社會已經存在很久,令我想不到的是,這些早該消失的風氣居然持續著。說到很生氣的就是那些網路的結婚手遊,兩個人甜甜蜜蜜的去結伴互稱老公、老婆去解任務,遊戲的用意就是想使用人們對愛情的渴望,使用遊戲娛樂的包裝讓人們可以享受到。說穿了,這就是想要快速享受愛情的甜蜜、但忽略了愛情後面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別跟我說什麼犧牲時間上線玩遊戲是一種付出,花時間去享受遊戲樂趣把它當成付出豈不可笑。著名節目評論人涂磊說過,婚姻是一個最奢侈的奢侈品。以上的類比就如,父母直接買名牌皮包給孩子,卻不讓孩子經歷得到名貴商品前的努力工作。捨己、願意改變、承認自己的不足、犧牲自己生活的自由、包容對方的缺點、恆久、調整價值觀、責任擔當種種的重要價值,大家都以為自己很懂,說起來都頭頭是道,真正面對問題的時候就一試就倒。
另外想提的一點是,基督徒對於婚姻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婚姻是上帝所設立的,而婚姻其目的,必定會讓人看到上帝的美好。因此,品格對於基督徒婚姻來說,必然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在後現代的現在,有一種觀念是,只要兩人真心相愛,有什麼不可以。所以,偶爾會看到這樣的電影,兩個江湖大盜墜入愛河,聯手起來幹下種種大案。顯然結局應該不會太好。基督徒重視上帝在聖經所設立的價值觀,好的婚姻與品格是有相關的。這也是現代部分人會抗拒的地方,以為什麼品格、品行都是老一輩刻板的東西,以為對方對我好就行了。我認為不良品格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自私。當自己面對到問題的時候,還會把你當寶嗎?
好的系統性,正確認識愛情的教材不容易找。Good TV最近出了免費的教材 (http://w2.goodtv.tv/library/love/) ,這系列的教材都是專業人士根據多年經驗輔導而來的。裡面包含了學術上的理論、實務的應用、以及一些情境小劇場幫助讀者了解。教材內的洪老師、錢老師都是我熟悉的老師,他們對於愛情管理的見解都非常精闢,也幫助過不少人。因此,我很推薦這一系列。這個系列的好處是,每集只需要區區30-40分鐘,就可以學會重要的觀念。
------------------------------------------------------------------------------------------
以下的部分也是自己對於該系列教材的重點筆記:(無按照順序)
1. 迷戀與真愛有什麼區別?
Ans: 真愛有情愛、友愛、責愛、真情(真愛)四種層面。只專注在某一層面、或片面的層面(例如只有責愛、情愛)去認識對方可稱為迷戀。例如在人在異鄉,找到同鄉的彼此照顧,對方條件不錯,然後就一直這樣進入婚姻。另一方面,進入婚姻前,最好經歷過春、夏、秋、冬四個階段,這樣比較能在日後的婚姻生活面對不同的際遇。
2. 如何定義童年未竟之事?它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婚姻?要如何去面對?
Ans: 童年未竟之事是指在過去生命歷史中 "尚未表達的情感" 或 "尚未完成的任務"。例如答應爺爺奶奶一起去遊樂園,但是還來不及,它們就走了,那份期待一起出遊的心情,以及想對他們表達開心的情緒就一直懸掛著。以致日後這股情緒就一直埋在心裡,也容易被觸發,它也會自己隱約的找出口,因為這個體驗尚"不完整"。比如說,日後如果跟另一半到遊樂園時,就會像小孩一樣纏著對方,令對方非常不耐煩。又或只要對方因有事臨時不能一起去,心理就容易受傷。
未竟之事可以造成兩種不好的影響。第一,若日後碰到類似的情景,又不當的與這股情緒連結,就容易錯怪別人,在人際關係造成障礙。例如教材內的吃飯情境。小時候吃晚餐的時候被處罰,又不敢哭出來。只要日後看到相同的菜,或擺設,就會很傷心。令對方很錯愕。第二,容易耽溺在這個情境,一直去想它。走不出來,以致別人不知道如何跟自己溝通。
未竟之事不可怕,只要釐清、面對它就行了。錢老師說了三個步驟: 發現-->承認-->完成。
節錄講義重點:
1. 發現:紀錄察覺活動,知道自己那時候是否悲傷、憤怒等等...
2. 承認:先自己承認之後,找信任的人傾訴。
3. 完成:宣洩積壓已久的情感後,付諸建設性的行動。
舉例:(影片中的例子)
發現:
一直沒有與父親建立良好的關係,到父親去世後也沒有。到後來,只要看到長者的白髮就會一直去望著它,從中思念父親。其實一直很想的到父親的愛。
承認:
在一次作夢參加父親的葬禮,情緒就滿出來。(情緒宣洩是需要一些好的時間點)。承認自己需要得到父親的愛,但一直得不到。
完成:
寫一封信給父親。把以前想說的話說出來。然後請最親密的人,例如愛情的對象,或者是一些很親密的長輩來幫忙完成一些未竟之事(例如摸摸頭給予肯定,給予保護的感覺),這是健康的。但前提是,必須自己釐清原因,也不強迫對方。
對於基督徒來說,最不能忘記的是,上帝的愛是我們的安慰,就算真的一個人都找不到時,祂就是一個永遠最好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