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的路程中,多少也看了一些其他文章、講道。相信每位作者都用心,嘗試突顯某個聖經主題。然而,有些文章、講道會令我非常納悶的,明明整篇文章都引用聖經,但是味道卻不太對。本篇想從自己之前所學的角度,討論一下讀經、解經的心得。
先看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經支持我們搬家,搬遷是比較受到祝福的。
從舊約到新約,搬家事件屢見不鮮。例如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亞伯拉罕在搬家後,果然他成為了以色列人的祖先。也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中,這是大大蒙福的!在出埃及記裡,以色列人上帝的救贖,從埃及搬到應許之地(出12:33-51)。結果以色列人才可能有後面的建國,大衛也才能寫出如此好的詩篇。先知以賽亞也說:「你們離開吧!離開吧!從巴比倫出來。不要沾不潔淨的物;要從其中出來。你們扛抬耶和華器皿的人哪,務要自潔。」。先知都鼓勵我們離開充滿偶像的土地為上策了,怎能不做呢?趕快移民到以色列吧! 聽說要重建聖殿了。新約裡面,使徒行傳的亞居拉與百吉拉,跟隨保羅離開原本的居住地(徒 18:18)。結果在保羅的事工、教會的建造幫忙了不少,以致保羅在羅馬書讚許他們對初代教會的貢獻。這是羅馬書的記載: 「讚賞他們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16:3-4)。由於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因此他們的作為也是神喜悅的。他們如果不離開家,就不會有以下的果效!
總結來說,請大家隨時收拾好包裹。多多禱告,求上帝讓我們知道要往哪裡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的,想想看,請問上面的這段敘述,儘管每一句都引用聖經,但是不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這都是我自己寫的,都在胡說八道。我剛剛在做什麼呢?我先想好一個概念,再儘量使用聖經某章節的意思偷龍轉鳳,把原先的概念換掉,字句雖然都一樣,甚至我也沒有曲解該句字意!! 但概念就不是聖經的概念,而是我的概念! (撒旦試探耶穌也不是做一樣的事嗎?) 事實上,上面犯了一些解經原則例如過度詮釋,忽略基督為本體等重要原則的讀經。當然上面這段文字只是一個開玩笑,但令我難過的是,我看到某些講章,網上視頻的講道,似乎有這方面的問題。我自己雖然是有些生氣,但更多的是難過與可惜。因為我相信這些作者、講者都有傳講聖經的熱心,也非常的用心 (用心做好ppt的主日講台講者,我看了很感謝,因為他們真的更清楚讓別人知道要講什麼)。倘若可以好好的解經,不就可以造就信仰更穩固的信徒嗎? 我真盼望有一天很多教會都有扎扎實實的道,信息豐富到吃不完,那該有多好!
關於解經的良好原則,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好的釋經的教材不難找(下面有提供一些我覺得還可以的)。我就不必多說了。這裡我想用另外一個,但不衝突的角度去補充。筆者先前有幸參加了一個思想史的研究團隊,進行數位人文的研究。這個跨領域的研究涵蓋了中國哲學、史學、語言學、社會學、計算機、統計學等等。思想史研究的任務,就是嘗試從文字史料當中,分析出概念、意識形態。這也是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領域想要做的事。我所參與的概念史研究方法,是源於德國史學家科塞雷克(Koselleck)的研究方法,在德國稱為"Begriffsgeschichte"。這個方法與英國的觀念史研究方法有一些不一樣,這裡也不細說。德國觀念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關鍵字"!。關鍵字可以等同於一個概念。而不同觀念(關鍵字)可以組成一個複合觀念(例如國族 = 國家 + 民族)。多個概念所組成起來的可視為思想、意識形態! 這好比一個階層結構, 若下層某個組合少了一些概念,上層的思想會完全不一樣! 因此,我們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去從文本的關鍵字去挖掘這些文字(關鍵字)背後的觀念。例如我們若發現某個關鍵字一直大量重複出現(或他有一些量化的特性),史學家就會接手,使用他們的專業看看這些關鍵字的上下文都有沒有指向了某個概念! 例如,我們看到民國初代的新青年報刊後期,就充斥了大量"我們"、"他們"的詞彙,這可能就是兩個意識形態的對立!
由於聖經也是文字,概念史方法論的的視角,也警惕了我們不要亂組文字! 聖經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如基督、罪、救贖這些一旦放掉,所組成的思想會變成非聖經的思想,這是我們要避免的。這也是為什麼上面那段敘述,雖然每個都是聖經出來的文字概念,但是味道還是怪怪的原因! 因為少了一些更重要,更核心的觀念 (例如神的主權,順服)。聖經的思想("概念集合")可類比成系統神學,缺乏了這個思想架構,讀經會很容易忽略了某些"概念",以致讀錯方向。這就好比說,某人讀了儒家寫了一些文章,但內行人一看到就說:"你不懂儒家,因為你沒有把儒家的精神寫出來!"
既然思想架構很重要,當我們讀經,詮釋歸納成某個思想、或接受某種思想時,若覺得跟正統大公教會的神學、信條味道不一樣,最好檢查一下是不是漏了什麼,或過度放大什麼。例如聖經中的醫治疾病(身理或心理)的概念,相對於"罪" 是比較薄弱許多的(至少以頻次與語氣)。如果我們的思想,在意前者多過後者,就不是就該調整一下了(註1)。依我的經驗,若一般的解經原則有抓好(如以明解暗,以基督為中心去思考等等),基本上某個思想一旦跟聖經不一致,很快就會嗅出來。總之,一定要去思考,思考看到的講道、文章,到底是不是聖經的精神! 或許也可能不是味道不對,而是自己對聖經、教義根本就是不熟。
註1:過度以系統神學看聖經,也不是一個良好的方向。筆者曾經跟某神學生討論過,對方指出系統神學可能會忽略了聖經的一些性質 (例如救贖的漸進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探討系統神學與聖經神學的議題。但筆者認為,若概念系統與系統神學的味道差太多,必定是哪裡出了偏差。系統神學、信條提供了我們一個有價值的參考基準。
後記:
在後續的思考中,筆者發現需要補充一小段,以更完整的敘述概念史。需要知道的是,概念史方法源自德國,研究方法也有美國學派、英國學派為基礎的。因此,概念史方法只是其中一種研究方法。凡是方法,多少都有其限制。概念史方法常被詬病的地方是,它削弱了語意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由概念史分析出來的結果,我們都必須讓人文學者再次閱讀史料驗證,才作出結論。這裡舉一個小例子,Tim Keller牧師曾指出,"耶穌談到'貪婪'的次數大約是'姦淫'的十倍",這是不是意味著姦淫的罪比較不重要呢?我想不是的,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兩種罪都不可取。又或,我們需要更謹慎看待貪婪,可能他更容易在我們生活周遭發生。另外一點是,聖經滿多地方用到了比喻,耶穌本身就用過童女,天國這些比喻。概念史在處理比喻的文本上有比較大的限制,因為有可能某個重要的觀念,被拆散成很多舊約概念,故事或其他詞語。目前概念史在這部分有一些進展,但是仍然要好好的讀文本才是比較謹慎的。這段的補充,並不影響上文的結論,只不過是讓我們知道,方法有其利也有其弊,小心使用方是上策。
參考資料:
概念史閱讀:
概念史八論-一門顯學的理論與實踐及其爭議與影響
筆者建議的解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