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週日在教會禮拜時,講道內容有提到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一:22-23)。這裡的智慧,我找過衍生閱讀的資料,比較是指悟性、哲理,偏向希臘哲學的學問。若真的是如此,信徒追求哲理上的圓融,把思考提高到更高的層次難倒是不對的嗎?如果這樣的話,聖經的所羅門王、保羅那充滿邏輯嚴謹的論述、希伯來書作者用邏輯斥責猶太傳統、甚至是歷代的教父阿奎那、路得等等不都不值得效法了?這句話可能需要多思考一下。
如果說,信徒應該排斥哲學思想,可以說對,但也可以說不對。因為這問題可能太簡化了。哲學與宗教探討到最後,往往都是事物的意義、人的價值等等。但它們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哲學是從理性上、透過演繹、世間萬物的歸納尋找上帝;信仰是直接去從上帝啟示的內容思考理解事物。一個從下往上,一個從上往下。而基督教的聖經論述除非上帝親自啟示,人是找不到上帝的。這個命題跟哲學上的做法是非此即彼的論述,不可能兩個共存。一個真的基督徒在這點必須選邊站。
然而,什麼是促進哲學的動力,是思考與質疑。引用華神魏老師說的,基督宗教是可以質疑的,例如發現聖經的矛盾(其實不矛盾,只是不同的經文融成一個更完整的道理,稱反合性),信徒是可以去提出為什麼,如何去解釋等等。理性主義下的論述,都是幫助我們去釐清一些無知的部分。例如,經濟學的沉沒成本,是否可以解釋信心與慣性的差別呢?沉沒成本在說,反正我都付出那麼多了,就撐下去吧。可以套用到,都二十年到教會去做禮拜了,雖然好像對這個上帝認識也沒有進步太多,但都這麼久了,就繼續下去吧。然後就理解成這是對上帝的信心,毅力,忍耐。這時可能要想想,是不是其實慣性在主導去教會?如果這二十年的時間消耗可以一筆勾銷,現在是不是或許就不會在去教會了?這樣的慣性產生出來的信仰是偏差的,因為動機不在信心、順服上帝,而僅僅只是一種習慣。(當然以上也只是一種觀點,至於是不是需要修正,還是與聖經概念不符,仍需要去檢驗的。)
理性主義或許造成概念上的上帝,遙不可及的上帝。雖然知道存在,但與生活、與自己無關。更嚴重點,就會變成康德一樣,將宗教、上帝、救贖這些全部都放到一個"地下室"去討論,否定上帝的真實性。這也是比較偏向理性主義去認識信仰的短處。但是,不可以這樣就因此全盤否定理性思考。事實上,無知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比認真思考後的傷害來的大。許多邪教害死信徒不就這樣來的。一開始他們不會跟你說一個荒謬的理由,例如自殺後馬上去見上帝。而是慢慢的從一些小偏差侵蝕,以致滑坡理論的產生。思考有如逆水行舟,一旦停止,則會隨波逐流,因為人是有惰性,會選擇最舒服的路去跑的。多使用理性主義也可以避免群眾情緒、意識形態、宗教運動等影響。
信仰上是需要不斷的思考、質疑,明辨是非的。對於信徒來說,哲學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堅定了信仰,相反對於排斥上帝的人來說,效果則相反。因此,我認為,基督徒在信仰路上,誠實面對自己內心。一旦遇到疑問,不要因為旁邊的人這麼說,我就如此信,而是從聖經中,從信仰的本質找出答案。儘管有時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在面對什麼困難,然後交給上帝。不要做一個懵懵懂懂任由擺布的信徒。
衍生閱讀:
基督教与之哲学 (共三篇)
https://christ.org.tw/culture/cultures/07-1_christianity_and_philosophy_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