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學習生涯結束後,往回一看,依然發現有一件事真的很需要一直被提醒。那就是“為何而學,為何而在,為何是學科的根源”這回事。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說明了思考是人重要的元素。
思考“為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把老師,父母問的不勝其煩。好笑的是,當小孩子長大了,去了升學到了大學,就輪到老師一直要求學生問“為什麼”,情況完全相反。這種情況在理科,工科的科系可能會比較普遍一些。大家似乎比較在意“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
這也難怪,在課堂上大家都被“怎麼做”快壓到喘不過氣來了。很多術科裡面的概念,方法論,計算確實不是那麼容易。課堂考試要考過都非易事了,那還有心力來問為什麼。問太多“為什麼”,還顯得跟其他同學格格不入呢! 其實每個學科,都可以思考它在歷史,文明上的定位及意義。只不過就算你弄懂了,很有見地,大部分術科考試還是不會考這個申論題。如果考題“怎麼做”不會寫,明年重修再來吧! 然而,考試沒有考的東西,不代表它不重要。
另一方面,“怎麼做”就不重要了嗎?非也。只知道“為什麼”,但是卻做不出來,這能行嗎。例如,得到精確的測量有重大的意義,為了得出一可靠的估計,結果連期望值也不會算,這行嗎,當然不行。
隨著各種專業知識越來越進步,“怎麼做”這一塊必然會越來越花心力的。看期刊論文就知道了,越後期的文章,如果沒有花一些功夫去研讀,真的會看不太懂。但退回來想,這些內容依然是在圍繞著“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久而久之,就麻木了。
因此,重點來了,我認為在這種繁重的環境下,如果能注意“怎麼做”,還會想想“為什麼”,兩者兼顧,這或許就是一種學習上的成長了。我們不像人文學科,常常有機會去回想“為什麼”,所以常常提醒自己,把它變成一種習慣就是一個學習努力方向。例如在統計上,不要把視野只放在如何解題,如何建模,也稍微探討一下為什麼要建模,為何這個模型符合現在的需求,這個需求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時,問題並不是只有技術,數學模型上的探討,而是對這個問題有沒有一個宏觀的視野。其實生活上很多道理都類似,叫你做好一件事,或許不是很難。倘若叫你同時做好十件事,這就有難度了。期許做學問的大家,能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盡可能面面俱到,在不同層面遊走,這樣學問做起來就真的有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