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面之說 both sides of the story
壹面之說 both sides of the story
大小百合 / 別忘了七十歲的約定
二人團體學問高,缺一失柱無依靠,但是人性喜歡比較,所以會有盲點,要夠眼光在這山看過那一山的,幾乎不需要兩根手指就數完了,真的太少了。
說實在的,藝人跟藝人本來就存在競爭,但組合團員之間關係會特殊些,因為除了競、還有合的關係;這也是我操作唱片業以來,覺得最有趣的一門學問了,因為除了音樂,你會看到更多人性,我所看到團體成員間的競合更像耐力的加長賽,除了智慧雙贏,沒有人能獨一勝出。
現在想想,我會一直想實驗二人團體,可能跟過去操作過二重唱組合有關,不過所有的二重唱都是實力派,大小百合知道吧?她們在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期,可是相當活躍的一組女子重唱團體,出過至少18張專輯,中低音的大百合李靜個性海派,高音的小百合周月綺則溫柔婉約。
據悉她們倆的父母親本就熟識,兩人會成軍是因為1983年一起報名參加台視的綜藝節目《全國歌唱名人排行榜》,那時我還是國中生,這個歌唱比賽節目在當年就是《超級星光大道》,也是唱片公司挖掘新秀的好平台,當時的王默君、張鴻、楊烈等全走紅於此,而百合二重唱的出身也來自這裡。
我是1989年才進入唱片界,第一次接觸百合二重唱的經驗是特別而美好的,當時她們早出過幾張民歌時期的老歌新唱,把民歌用美聲表現,大小百合可是第一人,而我比較幸運的是,首度接手企劃她們的專輯是《鄉土追想經典民謠》,收錄的是一系列的台灣民謠,是我至今仍珍惜的唱片經驗。
我成長於民歌後期,大小百合的美聲民歌並沒有打動我,反而對她們唱祖父執輩的台灣民謠有一種又親又遠的莫名情感,為了企劃這系列的專輯,我研讀了台灣民謠的歷史,有緣就年份、就作者瀏覽了一段美好的台語民謠時光,我還有幸訪問了當時幾位在民風保守卻能靈繫創作的台語民謠作家。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拜訪《阮那打開心內的窗》的作詞人王昶雄先生,他可以重複說著自己的寫作靈感,他以「窗」寄情,安慰了當時多少異鄉遊子,老先生說的不是他的偉大,而是他的青春啊,能如此與名家對談,遠超出我進唱片界的期待,何況今日作者都已不在世了!
不需要親歷經過那個年代,卻可以直接碰觸到原始的創作核心,那感受真的很動人,然而大小百合帶給我的記憶,還遠遠不僅如此。
大百合李靜是來自台南的眷村子弟,山東人的個性明顯,在合唱中的女中音非常的硬、穩,是很典型的美聲者,音域也夠寬;小百合周月綺大學念的是家政系,感覺就是無爭的好女人,她的音質溫柔細膩是真正的女高音,更補足了大百合聲音傳不遠的小缺點,真的是很難得的組合。
從1989年開始一直到1993年,我在四年裡接手了百合二重唱的七張專輯,包括《十年百合》、《光陰的故事》、《流沙》、《水問》、《心愛的孩子》,這之間她們還拿到金鼎獎與金曲獎的最佳演唱組合,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成就,但這兩個大姐姐天差地遠個性終究沒讓百合二重唱繼續走下去。
因為大百合是AB型雙魚座,個性爽朗活潑,性子急,有話直說;B型天秤座的小百合喜歡和平,很少表現脾氣(但不代表她沒有),跟她們工作的時候,通常是大百合說了算,雖然有時我也很受不了李姐的強勢,但知道她沒有太多心眼,她就是愛表達,這樣的個性也反映在她的婚禮。
我猶記當時在凱悅(今日的君悅飯店),李姐婚宴席開近百桌,第一次見識到婚宴上的排場,服務員一路從兩旁通道捧著冒著金魚火花的前菜排成兩道人牆,真的是賓主盡歡、熱鬧非凡;跟李姐個性不同的小百合周姐,則剛剛生完孩子,低調素顏著招呼我們到她家看她可愛的小bb。
就因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互補了彼此,卻也常常因為那個不同,在每次得以化解之前慢慢累積成衝突,終究不可收拾,讓原本約定好要一起唱到七十歲的兩人,也因各自的成長漸漸走遠了,這讓我感到遺憾,或許當事人都有非常強烈的理由,但我仍覺得這是對老天的一種辜負。
辜負了老天給你一種足以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才華,我都覺得不應該。
我一直以為小百合周姐會完全走入家庭,大百合李姐會一直活躍在演藝圈,但事實卻相反,這麼多年過去,很少再聽到李姐的消息,倒是小百合周姐仍不忘情聲樂,不但傳承教唱,還自組公司經營文化娛樂表演事業,這完全顛覆了我對兩位大姊的想像。
二重唱的歌確實不好寫,人與人的相處確實也很不容易,但我總覺得有心,一定可以找出方法,生命需要紀錄下去,音樂也是,希望百合能百年好合,說好一起要唱到七十歲的,不要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