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題目叫做「香港的手語傳譯行業發展」,當中的「行業」這兩個字是最值得質疑的,到底我們算不算得上是一個行業呢?我們的「行業」裡充滿了熱心的手語班學生們、聾人的家人們,鮮有受過培訓的譯者在擔任全職的手語傳譯工作。每年香港政府撥款到社福機構去聘用全職的手語傳譯員大概有十二個人頭,在實際操作上,在坊間提供各類型手語傳譯服務的,很多時候都是一班對手語充滿熱誠的所謂「義工」,再加上少數的「自由工作者」。從學手語到傳譯技巧培訓、到實習,然後獨立工作,以上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專業培訓流程,可惜2018年的香港還是沒有一個機制去辦考試、負責發牌、制定專業操守監察機制、還有犯錯除牌等等,我們只有零散的社福機構在提供「服務」和「培訓」。近年,有不少聾人朋友走出來接受傳媒訪問,投訴公營機構未有安排合適的譯者提供傳譯服務,在醫院、在警局、在政府部門、在銀行、在學校等等。2014年我在美國讀到當地的手語傳譯專業發展史,回到課室我苦笑地說了一句:「香港手語傳譯的現狀,就跟你們美國一九六零、七零年代差不多吧。」〔待續〕
#手語譯者不是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