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曉雯
撰於2023年6月17日
被問到:「你呢個機構同LGBT+有咩關係」,當時簡單回應了兩句:「其實大部分有LGBT+嘅手語傳譯都有我同一班手語譯者在場?__佢叫到所以擺檔嘅~」
回想一下,跳出來成立一間公司,很需要多謝友好機構的其中一員,當年某人大大聲地重覆了好幾遍:「同志乜乜權益關我哋機構咩事?!」及後加上在聾人倡議工作上的不合緣,這好幾條導火線促使了「腦舍」在短時間內由一個概念變成一個實體。在成立初期,前合伙人承諾過我一句「腦舍一定要係PRO-LGBT+」。我倆容許公司花一百幾十去買一個PRO-GENDER的洗手間牌;我容許自己貼時間,再用公司貼薪金去做LGBT+的手語傳譯工作。為了用字不正確,我用我的腦汁去解釋為甚麼我會生氣,而直接被gaslighting。多想無用,每一次都是選擇「先去做,再解釋」。
曾有聾人強調「我不是同志,為甚麼要參與支持?關我甚麼事?!」反了白眼直接問:「我不是聾人,為甚麼我要參與手語權益的討論?我不做手語傳譯可以做其他議題的倡議。」對方回應說:「去吧,我們聾人不需要你。」反覆解釋無用,不值得交的朋友可以疏遠一點。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道不同的就請你過主。
近年有不少LGBT+機構聯絡我或公司,提到要加手語傳譯。由聾人朋友主動要求要有手語,由PROBONO到有BUDGET,到機構或活動負責人主動安排有即時手語傳譯。感激的是公民社會一直在進步,初心不變,願我們都撐著、支持彼此到底,因為倡議不可以坐在梳化上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