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譜系
(Signing Spectrum)
(190307)
(190307)
文:馮曉雯
撰於2019年3月7日
自然手語(natural sign language)作為一個由聾人社群所產生的語言,其實一直與主流健聽人所使用的口語有所交流,由於每天的接觸和歷史發展等因素,聾人間其實不單單使用自然手語,還有暗示式標音法(cued speech)及文法手語(signed language)等等。這些聾人間所用的不同「手語形式(signing variants)」其實屬於一個「手語譜系(signing spectrum)」的不同部分,譜系兩端分別是「自然手語」和「口語式手語(sim-com)」,視乎談話的對象是誰,根據對方熟悉譜系上哪一個表達形式,聾人會運用譜系上不同形式的手語去溝通。也有不少聾人朋友熟悉這個譜系當中不同的手語表達形式,兩名聾人之間交談,可以不斷在這個譜系上游走。
顧名思義,「自然手語」是聾人社群裡自然產生的一個語言,有其自己的語法(grammar),包括語音(phonetics)、音系(phonology)、構詞(morphology)、句法(syntax)、語義(semantics)、語用(pragmatics)等等一個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的特徵。類比其他自然語言,如粵語、英語、法語、客家語、台語、美國手語(ASL)等等一樣,都是人們之間溝通而漸漸產生的。這些自然語言會根據使用者的日常運用而每天出現些微變化,老人家所用的自然手語和年輕一代所用的手語有所不同,這是一個歷時演變的自然過程。
另一方面,由於聾人身為小眾的關係,自然手語每天都會接觸到主流口語(如香港的粵語、美國的英語等)和常用書面語(香港的繁體中文和英文、美國的英文等),因此手語會產生其變體。其中又因為口語教育政策的緣故,聾童在接受教育時,其老師及同學之間發展出口語化的詞彙及文法手語(Signed Chinese/Cantonese)等等,又或是健聽教育家創造新的手勢動作作為教育工具等,久而久之,我們見到的聾人手語發展出的是一個譜系。
自小在聾人社群圈子中長大的聾人譯者,很多都熟悉這個手語譜系,也了解每一個手語表達形式所引伸的聾人語言背景。他們可以下意識地根據傳譯服務使用者的語言和其背景,即時作出調整,用最適切的方法和表達形式輸出正在傳譯的內容。這一點是很多健聽譯者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學不來的。